项羽除了勇猛多情义气之外,对历史有作用吗?听《项羽评传》

忙活了一周,于是打开了得到App想找本闲书看,正巧看到得到在推《项羽评传》。我想项羽这个人物还有什么好说的,他的那些故事,我们已经不能再熟悉了,比如:巨鹿之战、火烧阿房宫、鸿门宴、和乌江自刎,他勇猛、残暴、优柔、并讲义气。那这个《项羽评传》还能再讲出点什么新意呢?

带着这个问题,听了前两节,原来这个课程是撇开项羽的故事,而从故事背后来和我们探讨项羽的历史作用。项羽得了天下后,分封18诸侯,可4年后被刘邦战败,退出历史舞台。这听上去就像一个开历史倒车但被刘邦阻止的反面人物,那究竟应该怎么评价项羽的历史地位呢?本书给了令人信服的解答。

时代对项羽的局限

自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国一直是血缘决定统治权。

尤其是战国之前,人的社会地位由血缘决定,这就是孔子宣扬的,家就是国,和国君的亲疏决定了人的政治地位。

再后来到了战国时代,秦的商鞅变法本质上就是废除了血缘决定论,人在社会的地位由军功决定,你砍了多少人头就能得到多高的爵位。以前的战争其实都是贵族战争,类似有钱的贵族进行的体育比赛,这才会出现宋襄公的半渡不击,因为体育比赛不光要赢还要赢得公平。而秦国通过变法,把贵族战争升级成了全民战争,那自然不是其它六国可以比拟的。但是,即使是秦国,国君也是需要血统的,战国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君都是世袭的,没有一个是农民起义的领袖。

而秦称皇以后,很快出现了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的主张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他自称张楚王。陈胜的意思是,谁有力气,谁当老大,那些贵族的血液去死吧。这看上去是把历史车轮又往前滚了。但是,令陈胜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手下也纷纷效仿,自立为王,并与陈胜对立,很快陈胜腹背受敌,最后尽然被气车伕害死,退出历史舞台。

陈胜的失败,给天下人的教训是,还是得靠血统服天下。这个时候,项羽和其叔叔项梁出山,也只能接受范增的建议,另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也封楚怀王),号令天下。

同时其它六国的后人也纷纷效仿,是乎铲除了秦国后,大家都会回到那个诸侯时代。这个时候大统一就相当于秦王朝,就相当于残暴,不是大家的期望。

也就是说,再这个时刻,时代不允许第二个秦始皇。

项羽的格局

项羽真的那个优柔寡断有勇无谋之辈吗?

让我们先回到巨鹿之战的前期,楚怀王代表的血缘派和项梁代表的实力派还能微妙的平衡。可是项梁突然战死,此时项羽还小,尚不能代表实力派,于是血缘派的楚怀王开始蠢蠢欲动。

楚怀王首先让刘邦进军关中,再让宋义领相遇就赵,其实是用宋义制衡项羽,并接机除掉项羽。没想到,项羽反而抢先一步谎称宋义谋反接到楚怀王密诏,诛杀了宋义。楚怀王没有办法只好默认了项羽的权力,这才有了之后的巨鹿大战。这时候,项羽挽回了实力派和血缘派的均衡。

在后来,由于巨鹿大战的巨大成功,各诸侯纷纷拜服项羽,项羽成了实力派领袖,声望开始高于血缘派。

再后来,灭秦之后,项羽封18诸侯,还封了原楚怀王为义帝,圆了世人对灭秦之后的猜想,从明面上看,中国又回到了秦之前的春秋战国的年代。
也就是说,项羽有顺应时代的格局,知道什么不可为。

项羽留下的局面

18诸侯分封看上去是和周类似。但有一个很大不同是,项羽还封了义帝,义的意思其实是假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项羽设想的局面是,表面上18诸侯并以义帝为中心,但实际上这个义帝是虚的,随时可以取而代之。项羽布了一个临时棋局,一方面顺应时代的呼声回到诸侯时代,另一方面也可以往大一统的路线发展。项羽本来希望自己成为最后的终局者,但是很可惜,刘邦出来了,他利用了项羽布下的局,成功地夺了天下,并让中国的历史车轮继续向大一统的方向滚滚前进。

最后

古今历史,要夺天下,都要有正统和实力两方面的配合。陈胜有实力没正统,楚怀王有正统没实力,最终都失败,只是给人留下了些教训而已。而项羽虽然也失败了,但是他留下了一个利于大一统的局面,最后刘邦也是靠这个局面获得了正统性同时兼具实力,才终于成功把中国继续引导到大一统的局面中来。

在当时的情况下,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几千年都是诸侯林立,而秦朝的大一统只是15年光景。因此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秦朝的大一统完全是一个意外,是一个病态,历史应该回到诸侯林立的局面。

如果没有项羽,没有项羽布下的这个局,很有可能中国就是另一个欧洲。这也不是说大一统一定好于诸侯林立,但可以确定的是项羽进一步确认了大一统的历史走向。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秦朝开启了大一统,汉朝巩固了大一统,但我们不要忘记秦汉之间的项羽,没有他的衔接作用,秦朝的大一统可能就是一个孤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