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花園裏的哲學》,原來烏托邦就在我們身邊 01 花園是有邊界的 02 花園是自然與人的共同創作 03 花園是現實中的烏托邦

小的時候,爺爺家的院子裏有一個小花園,花園裏有一顆桂花樹,一方小魚塘,還有數十盆各種各樣的綠植,那時候感覺爺爺的花園太有意思了,跟在爺爺後邊澆水,愛喝水的多澆點,不愛喝的少澆點,捉蟲,不到膝蓋高度的盆栽裏能捉出拇指粗的大青蟲子,用筷子夾出來,還有就是隨着太陽的移動將喜陰植物搬來搬去,樂此不疲。

別看花園不大,活兒真不少,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忙活一整天也怪有成就感的。

據我觀察,挺多人還是對花園情有獨鍾的,公園、社區花園已經是大家閒暇之時的首選去處,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熱衷於打造自家小花園,即使場地有限,利用好陽臺或客廳的角落也能打理出一方小天地。

西班牙籍的聖地亞哥·貝魯埃特是一位人類學家、哲學家、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沉迷花園的花園哲學家,他建設了一座小花園,親自耕種、除草、栽培,與花園同時成型的,還有一本厚厚的書,名爲《花園裏的哲學》。

人們爲什麼這麼喜歡花園?通過閱讀《花園裏的哲學》,也許能夠找到答案。


01 花園是有邊界的

說起花園,我們的眼前可能馬上就浮現了鳥語花香的情景,然而並不是所有這樣的地方都能稱爲“花園”的。

只有當野外的大自然與我們存在一定的距離的時候,人類的腦袋裏纔會浮現出“花園”的念頭。

花園,自其最遙遠的誕生之日起,就被認爲是一個人爲圈出的、與野生環境分開的空間。

最早的花園可以追溯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期。

第一座花園,或者說歷史上記載的最古老花園建於公元前1400年左右,它被雕刻在迪比斯市的一座墳墓之中,墳墓主人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時期的一位高級官員。

在開始欣賞花園數百年以後,人們對自然景觀的審美意識才開始覺醒,因爲在崇山峻嶺、江河湖泊那樣洶湧的大自然之中,人類,尤其是過去將自然當成神靈來崇拜的人類,非常缺乏安全感。

我們可以將花園理解爲經人類雙手改造的有限空間,空間的分隔物是什麼不重要,可以是石頭、植物、籬笆、樹樁、欄杆或是其他有象徵性的物件。

總之,沒有無邊界的花園。

得益於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善用象形文字、繪畫以及浮雕等等方式來裝飾和記事,讓我們對當時不同類型花園的設計和佈局有一個相對直觀和準確的認識。

從文明誕生之初,人類就會有建造花園的衝動,或者說建造花園的需要。

無論是亞洲、歐洲、非洲還是南美洲,“花園”都曾經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早期的歷史之中。

中文、英語、俄語、德語等等語言雖然大相庭徑,但對“媽媽”這個稱呼的發音都很相似,這是因爲“mama”這個讀音來源於嬰兒最早,也是最容易吐出的音節。

同樣的,如果“花園”在各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中,都曾或多或少的被當做一種表達手段,那麼“花園”就肯定是滿足了人類的某些基本需要

爲什麼人類總覺得需要修建花園?

最簡單的一種回答是:因爲花園讓我們感到幸福和舒適。

人類總是執着於將一方土地變成樂園,這一現象反映了人類對寧靜祥和以及平衡的追求,因爲人類總是恐懼死亡、渴望永生、害怕混亂、嚮往秩序、受理性約束,又有時被本能操縱。

修建花園會帶給我們生理上的樂趣和心理上的益處,平和、自由、安寧、天真,從文明源頭開始就有一股暗流,將花園與幸福聯繫在一起。

在人們的心中,花園也許是一片與世隔絕的完美之地。

02 花園是自然與人的共同創作

人們築起籬笆,在提前規劃的位置,灑下精心挑選的種子,澆上水,傾注時間與耐心,然後纔有了花園。

花園不僅僅是一座實際存在的建築物,同時也是虛幻腦力的創作物。

花園的形態、搭配、位置都完全由建起它的人來決定,仔細深究,還會發現每個花園都有一套關於美的理論和關於幸福的道德觀。

花園是生動的藝術、文化作品,具有複雜的象徵意義,源於精細的腦力創造,同時也是哲學思考的主題。

那麼花園與哲學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事實上哲學從未與花園過分疏遠,《花園裏的哲學》認爲最初的哲學流派就是在花園中發展起來的,例如學風開放,以數學爲重的柏拉圖學園、亞里士多德的呂克昂學園,還有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的花園,都是哲學思考的搖籃。

回顧這些歷史,以及它們帶來的深遠影響,就明白——在某些時刻,花園確實是根據某種理想,或某些意識形態的假設,或是對歷史的感知來塑造自然的建築。

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其實是一種哲學創造。

遺憾的是現在的哲學領域卻很少有人去研究花園了。

這是因爲哲學流派更加重視科學而非技術的價值,認爲理論性的知識遠比工具性的知識重要,於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系統的概念,而非現實的生活之中。

不可否認,花園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加強了人與自然的聯繫。

相比其他文化表現形式而言,花園更好的表達出了每個時代的哲學關切,不只是因爲通過園藝語言可以將哲學想法簡單地表達出來,還因爲自古以來花園就啓發和接納了各位思想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康德,以及許多其他在花園中思考和思考花園的學者。

在哲學實踐中,花園得天獨厚的環境是思想和知識傳播的載體。

從這個意義上說,花園也記載了一種文化和一方水土的獨特性。

與花園有類似意義的還有風景畫。

風景畫對於人類有特別的意義,人們或許會認爲風景畫是一種常見甚至普遍的感知方式和體驗方式,但事實並非如此。

對於整天忙碌不休的大部分人來說,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耐心去欣賞風景,尤其是日常可見的風景。

在衆多文化之中只有歐洲文化和中國文化,將風景畫視爲主要的藝術類型之一,由此可見風景畫並不普遍,它只是一種特殊的觀察世界的方法。

03 花園是現實中的烏托邦

亞里士多德曾提到人在本性上是追求幸福的。

人類孜孜不倦地追求內心深處的平靜,追求幸福,而花園,似乎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在花園裏,親自動手,按照腦中的想法佈置好植物和花卉,會帶給我們喜悅。

在花園裏,沒有沮喪、吝嗇和不幸,同時也令人們短暫地遠離金錢的壓力,忘記世俗的煩惱。

除此之外,景觀之美也會在我們的心理上產生的積極作用,能幫助我們平靜心緒,甚至撫慰受傷的心靈。

這恰恰與某些實踐哲學的追求相吻合,這也暗示了建造花園與思考活動這兩者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雖然神祕,卻很緊密。

花園喚起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激發了我們逃避現實的幻想,即使是最普通的花園中,也存在着對美好的追求和對幸福的嚮往。

花園作爲幻想與歡樂的之地,它既向我們講述了對過去曾實現的東西的懷念,也講述了對未來也許永遠無法實現的東西的期望,這一特性同時也符合人們對於烏托邦的設想。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曾作《桃花源記》,描述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詩文借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這一線索,將現實和理想聯繫起來,對照來看,“桃花源”就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花園”,它有邊界,是在自然基礎上人爲建設,既是桃花源人生活的家園,又精神的家園。

桃花源美好、寧靜、有序、平等的生活,將現實襯托得格外令人不滿。

建造花園是一場精心的謀劃,其目的是令我們忘記現實,雖然它欺騙了我們的感官,但也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這也許解釋了,爲什麼花園藝術能夠長盛不衰。

有的人喜歡花園是喜歡綠色植物,有的人是喜歡親自動手栽花種草,有的人喜歡在花園中放空大腦,感受內心的平靜,還有的人喜歡在花園裏思考,無論哪一種,都深諳花園之美。

聖地亞哥·貝魯埃特在《花園裏的哲學》以編年體的形式闡述了花園的哲學史,書中既有他關於花園的思考,也有大量彙集的理論資料,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花園的哲學,以更全面客觀的視角,探索生活的美好。

-END-

我是聶梓吟,分享原創書評,歡迎與我多多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