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明珠•过去的回声

【采明珠•过去的回声】

士儿

恨木棉、败叶临风,眼前花怒放。落日径花迷,待月牙凝望。梦里云无恙。

戴盆人、坐看星天,月影可亲,哪可得知,天空海阔豪爽。

舟荡漾,心成网。怒海驾虚枉。

山共赏。掠影闪光,倚祥云仗。风应接如响。

动人心、对语情深,老去任骑鹤去,漂流瓶远,泛鳞鳞浪。


早上和孩子一起看《神奇树屋》的英文版,被其中的一个单词所吸引:echo(回声)。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为了加入图书管理员的行列,两兄妹杰克和安妮接受了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图书管理员摩根的考验,其中一个任务是要猜出如下字谜:

Out of blue, 突然

My lonely voice我孤独的声音calls out to you.向你呼叫

Who am I? Am I? 我是谁?我是?

经过重重的困难,在牛仔Slim(瘦猴)的帮助下,两兄妹终于破解了谜题:ECHO(回声)。


非常神奇的是,在和瘦猴告别时,这个西部牛仔像兄妹俩承诺要写一本书出来。回到现实生活后,两兄妹发现了一本瘦猴写的书《荒凉西部的岁月》,上面还有献词:

感谢小甜甜和小矮子,两位改变了我生活轨迹的陌生朋友。

两兄妹在提到西部冒险活动时,非常怀念牛仔瘦猴,同时也很欣慰。

正如杰克所言:“可是每当我们读他的书时,就像他还在跟我们谈话一样。”

“噢,对,”安妮说,“你是说,就像历史的回声?”

“是啊,”杰克轻声说。

安妮的那句话“You mean it's like an echo from the past?”中的“an echo from the past”我更倾向于理解为“过去的回声”。就像某些已经永远离去的人所带来的回声,所留下的在人间的永远“活着”的证据。

突然想起有时候我闭上了眼睛,脑海全是我的阿婆时,我可能就会想到她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两个脚趾头会相互“吸引”在一起,她有时还用纸塞住这两个脚趾头。

然后,更奇怪的事情就有可能会发生了。我有一只脚的两个小脚趾头就会相互抽搐起来。如果给这种痛打分,至少达到八分。可是,我明明知道,每次看到我阿婆有点害羞地指着那两个喜欢挨在一起的脚趾时,我皱着眉头会心痛地大声问:痛吗?耳聋的她会笑着摇头。

可是,为何偏偏我在想念她想得太狠一些时,就会和她有同样的症状,唯一的不同是我会痛得直咬牙,她则安然无恙?

还有一件巧合的事是,真正认识木棉花就在我住过时间更久的两个小区。那两三棵茁壮的木棉花都扎根在这两个小区的门岗边。只是,我阿婆只看过一个小区的木棉,来不及看我现在住的小区木棉。

总有一种遗憾,木棉花有别于其他树木的另一特点是叶子掉光了才开花。那“败叶临风”后才“眼前花怒放”的木棉花会勾起人多少恨啊,为什么非要等小小的自己终于长大成人了,老人就狠心离开了?很多的来不及……

更让人糟心的是,怒放的花儿最终也会落得个“落日径花迷,待月牙凝望”的凄楚境地。生活太难了,唯有“梦里云无恙”。

以前每每对阿婆的强烈思念袭来后,我就只顾着一边忍受身体的痛,一边感受精神上的苦而流泪,甚至有一段时间希望这种痛楚来得更猛烈一些。

后来,尤其是在开始写古典诗词后,我就会觉得冥冥中好像老人在提醒自己不要太沉迷于过去的痛苦,而是要多回忆过去的美好。自那以后,真的就能够越来越会自我控制了。想念老人时脚趾头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有“抽”在一起冲动,可是,会有一种细微的感觉及时提醒我,需要切换更加温馨的过去画面。

对过往的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这两种行为是我们得不到平静、满足和满意的罪魁祸首。——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


确实如此,如果没有顿悟或是他人提醒,我们可能会沉迷于过去的不幸中,就像“戴盆望天”一样。头上戴着盆,虽然在“坐看星天”时,低头能够感觉到“月影可亲”但是,“哪可得知,天空海阔豪爽”?

《汉书·司马迁列传》就提到司马迁受刑以后,做了中书令后,他的旧友益州刺史任安写信给他,希望用古贤臣的标准要求他。司马迁回信说,幸好皇帝看在先父的份上让他得以贡献微薄的才能,才能出入戒备森严的宫禁之中。他认为头顶着盆子是看不到天空,故而断绝了朋友之交,还将家庭的私事抛开,日日夜夜提醒自己尽微薄之才,专心工作,以博得皇帝的宠信。

如果司马迁日夜惦记着皇上对他所作的不堪惩罚,沉迷于过去的痛苦中,别说《史记》能否成为中华历史的绝唱是个疑问,他可能连一个文字都不能、也不会流传于世。

沉浸在怒海中的人,个人的负面思维就像一叶随时被翻覆的扁舟。如果不改变航向只能落得个“怒海驾虚枉”的下场。

图片社区AGORA揭晓2019年度入围作品就有如下一副名为“Hearts On The Sea”的图片。

当过去之网打着爱心的名义撒下时,又有多少鱼儿遭殃呢?为何不坚信离开你的人并没有远离呢?就像《神奇树屋》中的“过去回声”呢?

当你在人间和他人一起“山共赏”时你能听到回声。

掠影闪光”照在千万仗的群上时,你能看到那个曾经在你的生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离世者正“倚祥云仗”,让你听听“风应接如响”的回声。

为何不留下亡者“动人心”的“对语情深”的过去回声,而放手让亡者“任骑鹤去”呢?

电脑屏保中有句话说的是:将心底的那份执念,装进小小的漂流瓶,加入满满的沙砾,沉入大海,再无归期。

可是,为何要沉入海底呢?尤其是心中之海总会有归期,有时候人会本能地将不好的记忆排除掉,却会在类似的情景中触发记忆而掀起滔天大浪。为何不将过去装入漂流瓶中,再任“漂流瓶远”,去泛心中的“鳞鳞浪”呢?想它了,就捞回来,不想时就任它自由飘着吧!


笺 注

①戴盆人句:源自《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后以“戴盆望天”喻事难两全。也可指方法错误,无法达到目的。

②漂流瓶远句:反用“ 将心底的那份执念,装进小小的漂流瓶,加入满满的沙砾,沉入大海,再无归期”意为轻装上阵

备 注

1、此诗词押中华新韵,毕竟新时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词汇。按杜安世《采明珠·雨乍收小院尘消》格式填词,并已通过“诗词吾爱网”的在线检测。

2、封面图来自网络。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古典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自听了余秋雨先生关于《秋雨书院: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座后,不再纠结诗词后面的白话文是该起名为“创作背景”还是“诗词自评”。中华古典诗词是思想的礼花,后面的白话文则是思想的礼花引发的欢宴。也就是说中华诗词+现代散文就是士儿的个人标签。

6、以诗为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艾略特在一九三0年为约翰逊博士的《伦敦》和《人生希望多空幻》两首诗的合订本作序时写道:“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现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诗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敏感和意识来发现他们与前一代人感觉不同,必须使用不同的词汇。”——告诫自己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更要有代表我们时代的语言。

7、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8、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对现代心理学知识的消化而进行积极自助的同时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这也不违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

9、南怀瑾在《庄子南华》中就提到:“我经常说,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都在文学里面,尤其诗词里哲学思想非常多”。其实,也有更多的经典书籍成为了诗词的典故,应该说诗词最大限度地囊括了中华文化。因为喜欢上诗词,以前枯燥无味的传统经典变得生动可爱起来,或许这便促使我不由自主地去涉猎除了历代诗词外的典源——《庄子》、《世说新语》、《史记》、《论语》、《论语》、《山海经》等。同样地,既然古代诗人能将本土的百家思想入诗词,也能将外来的佛教入诗词,为何我们不能在写作古典诗词时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全球化特色呢?希望自己的诗词能够尽量地挖掘出能代表古今中外的多个维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