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學習力]主題“深度聆聽”NO.7冬夜讀書yhy

《深度傾聽》第7天──「RIA學習力」便籤輸出第16期
拆頁九選自《關鍵對話》


P37-38
在對話進行過程中,你發現自己開始順從老闆的意思,或者是開始對配偶愛搭不理了,這時你應當留意你的目標是否出現了變化,你是不是爲了保存面子、避免尷尬、戰勝對方、標榜自我或懲罰對方而悄悄改變了目標呢?這種情況非常微妙,我們的目的往往是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變化的,一旦腎上腺素開始在我們體內作祟,我們便失去了理智思考的能力,目的感已經失去了引導我們行爲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洶湧而來的化學分子。
爲了迴歸理智、繼續對話,你必須暫時停止和對方的互動,轉手審視自我,像一個局外人一樣審視自我。你可以這樣問自己:“我在做什麼?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你坦率誠懇地探索自己的目的時,往往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好吧,我的表現有些咄咄逼人,表現觀點的方式太過強勢,一心只想戰勝對方,我已經偏離了原來的目標,開始只是想選擇度假地點,現在成了想證明自己的看法更高明。”


P98 行爲方式反推模型
要想放緩轉瞬即逝的主觀臆斷過程,避免隨之出現的激動行爲,你應當沿着行爲方式模型一級一級地向前反推,這個過程需要費點腦力。
首先你應當停止當前的做法,然後分析自己爲什麼這麼做,整個反推過程如下所示:
【行爲】關注你的行爲表現,詢問:我是否表現出沉默或暴力應對的方式?
【感受】確定行爲背後的感受,詢問:是什麼情緒導致我做出這種行爲?
【想法】分析感受背後的想法,詢問:產生這種情緒的想法是什麼事件?
【見聞】尋找想法背後的事實,詢問:這種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據?
通過這個反推過程,你會讓自己置身於思考和質疑活動中,進而改變其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


「I,重述知識」(必選)
當對話出現偏差時,我們需要停下來問自己,探尋此時的對話目標,檢視自己的主觀臆斷。請梳理這兩個方法的運用要領。

《糾正偏差的方法》

      糾正偏差是爲了讓我們保持覺察,反思行爲是否偏離我們的初衷。及時發現偏離目標背後的主觀臆斷。以便及時做出調整,保持人際關係的溝通暢通。

        舉個例子,小李和小張合住套公寓。一開始還好,漸漸的小李開始疏遠小張,對小張愛理不理。看見小張有點尷尬的表情。小李在心裏問自己“我怎麼了?怎麼不搭理小張?我爲什麼有這種不禮貌的行爲?是什麼事讓我不願意搭理小張?”

      他腦海中立刻呈現一些場景,小張把衛生間弄的亂七八糟從不收拾,小張晚上放音樂聲音很大,從來不顧及他人等等。

    他想到兩人是朋友才合住公寓,這樣不搭理人是偏激初衷,於是他主動找小張溝通,也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以上小李就是應用了糾正偏差的方法,避免了人際關係的僵化。

「A1,激活經驗」(必選)
請拿出第5天你回顧的事情,分析一下當時對話中自己的目標,以及有什麼主觀臆斷。可以結合補充閱讀內容,給自己歸納歸納。

《我的主觀臆斷》

先回顧一個溝通片段。

我“這孩子真的很難溝通,有點累人,真的想放棄,由着他去,他的眼睛裏只有他人的缺點,自己的優點。滿滿的自以爲是。”

朋友“我知道,但感覺他也很累,其實這樣發泄出來並不是壞事。先觀察觀察。看看”

我“主要是我們的精力也有限,還總是被折騰…喫不消”

朋友“我們都學會放下吧,只記得我們的承諾,陪伴吧。不要想太多…”

我“好吧。但我總是不自覺心裏會窩火,不想再操心,想放棄…”

[對自己的歸納]

1現象:我心裏窩火不想操心——

“我爲什麼會這樣?”

感覺他不懂事。對人苛刻對己縱容。

“我這樣做的結果?”

他會變得更加糟糕。而且會對周圍人沒有信心。

“我的初心?”

陪伴讓他有家的感覺

“我應該怎樣做怎樣想?”

他在我這暴露的缺點,是他對環境的探究。至少是開放的,讓我深度看見他。

繼續陪伴,尋找時機,相信他,自有自己的節奏,逐漸找到圓潤的方式生活。

我也要時刻提醒自己,疏導自己,人是最寶貴的。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在人生的這個節點上去幫助他重建對家庭對親人的感覺,同時在家庭中獲得力量,去社會上做好他自己。

當然,我不能急。放鬆。深呼吸。

補充閱讀 四種自傳式迴應
選自《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第八章 習慣五 知彼解己


P263
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總是會聯繫我們自己的經歷,因此自以爲是的人往往會有四種“自傳式迴應”( 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傾向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好爲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自以爲是——根據自己的行爲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爲與動機。
價值判斷令人不能暢所欲言,追根究底則令人無法開誠佈公,這些都是經常影響親子關係的一大障礙。
青少年與朋友講電話可以扯上一兩小時,跟父母卻無話可說,或者把家當成喫飯睡覺的旅館,爲什麼呢?如果父母只知訓斥與批評,孩子怎麼肯向父母吐真言?
在無數研討會中,我曾與成千上萬的人討論這個問題,我發現人們常自以爲是,卻習焉而不察。無怪乎每次角色扮演時,許多人都意外地發現,自己居然也有這種通病。好在只要病情確定,治療並不難。
請看以下一對父子的談話,先從父親的角度來看:
子:“上學真是無聊透了。”父:“怎麼回事?” ←追根究底子:“學的都是些不實用的東西。”父:“我當年也有同樣的想法,可是現在覺得那些知識還挺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 ←好爲人師子:“我已經耗了10年了,難道那些X+Y能讓我學會修車嗎?父:“修車?別開玩笑了。” ←價值判斷子:“我不是開玩笑,我的同學喬伊輟學修車,現在月收入不少,這纔有用啊。”父:“現在或許如此,以後他後悔就來不及了。你不會喜歡修車的。好好唸書,將來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好爲人師子:“我不知道,可是喬伊現在很成功。”父:“你已盡了全力嗎?這所高中是名校,應該差不到哪兒去。” ←好爲人師、價值判斷子:“可是同學們都有同感。”父:“你知不知道,把你養到這麼大,你媽和我犧牲了多少?已經讀到高二了,不許你半途而廢。” ←價值判斷子:“我知道你們犧牲很大,可是不值得。”父:“你應該多讀書,少看電視” ←好爲人師、價值判斷子:“爸,唉——算了,多說也沒什麼用。”這位父親可謂用心良苦,但並未真正瞭解孩子的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