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是两个字!不是一个词!

长大后才知道,人们常说的“孝顺”,并非一个词,而是两个字。

前者扎根在人之本性,后者头上,压的却是生活。

一场疫情,席卷了全球,带走了中国的新年喜庆,夺取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也摧垮了多少家庭本就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

人们时常调侃,回家第一天母慈子孝,回家一月便是鸡飞狗跳,纵是打趣,皆是事实。

父母用“不孝”来定性儿女的“不可理喻”,儿女用“无理取闹”来反驳父母的“不顺”。

奇怪的是,无论你站在哪一方,最终的结果都是满腹委屈。

矛盾的激化就在于两个字:理念。

举个例子,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佛说七情六欲,人的感情复杂又难以捉摸。西方讲爱,无论你身份如何,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一句“I LOVE YOU”,可我们不是,我们的爱是细化的,讲的是父慈子孝、孝子顺孙,自古以来便把爱放在了不平衡的两端,不能一概而论,所以那些盲目崇拜西方教育的孩子可能要在自家碰壁了,因为东方文化里自古以来把“父母爱”推崇为“父母恩”,“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被家里长辈念叨了几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爱”的双方是平等的,可“恩”不是。

所以,矛盾产生了。

亲子关系,乃当代继婆媳关系之后的又一大家庭杀手。

可能是因为父母不满孩子玩游戏,孩子主张自己时间自己做主;可能是因为父母要求孩子帮自己做事,孩子主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能是因为父母要求孩子不挑食均衡饮食,孩子主张不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你把每句话单独拆出来都可以写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或者是一篇鼓舞性格独立自主的心灵鸡汤,可偏偏放在一起,众说纷纭、仁者见仁。

这就导致了许多孩子的“孝而不顺。”

父母紧握着古代的《二十四孝》感慨现代儿女的叛逆,儿女捧着西方爱的教育吐槽现代父母的保守陈旧。

何解?

记得季羡林老先生在自己的《谈人生》中议论过当代的孝道,他说,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

季老的语言平实无华,近乎是坐在太阳底下磕着瓜子儿贴着你的耳边聊天,虽无华却有理。

如果你是父母,更应该去侧重“爱”而非“恩”,满意的是子女的快乐而非服从;如果你是子女,更应该时常去念叨“养儿方知父母恩”,品味的是父母提前的恩惠而不是此刻的平等,把两者各自据理力争的“底牌”抛给对方,是非对错,世上本就没有定规定法来评判一二,既然没有,就不必非得争个你死我活。

谈和不是服软,冷战也不是“胜券在握”,煎和熬是让食物变美味的良方,却也是让心底爱意的娟娟细流枯涸殆尽的恶变。

展开自己,互相感知,“沟通”二字就像霸道总裁的金钱势力、修仙练武的秘籍宝典,劝者陈词滥调,观者百般嫌弃,一路嗤之以鼻到大结局才发现,原来,这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金手指”。

多喜乐,长安宁,知感恩,懂慈爱。

别急,

冰雪融化之后,是春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