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商界大佬們撕逼,你猜誰的情商最高?

1.

近日,中國創投界發生了一起撕逼事件,雖然波瀾不驚,但是值得品味。

知名創投公司“經緯中國”,有很多微信羣,羣內多是一些商界大佬和創業精英。

前幾天,李文亮離世,獵豹移動CEO傅盛,在羣內發表憤慨感言。

而前花椒直播CFO,Peter溫表示不太同意傅盛的見解,並說了自己的觀點。。

Dylan(首泰金信投資總監劉衝),隨即表示贊同Peter溫的觀點。

火藥桶就這麼被點燃。

兩個人的反對,把傅盛被激怒了,他罵兩人是SB,並且退羣。

羣裏也炸開了鍋,大家紛紛站隊、怒罵、譴責,並且揚言要退出。

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還@經緯張穎,要他表態。

爲什麼要張穎表態?因爲張穎是羣主,作爲管理者,對沖突不能視而不見,必須要表態。

你看,任何一個組織裏,衝突都隨時會爆發,如何處理衝突,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管理能力和情商。

先留下一個懸念,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是張穎,你會如何化解這場矛盾?


2、

爲了大家更好吸收消化,良叔先介紹一下兩個主角。

一號主角:傅盛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

傅盛,有想法,有野心,憤青、口無遮攔,號稱“商界魯迅”。

關於傅盛,能寫一本書,但你只需要知道,他是個憤世嫉俗,誰都敢懟的人。

他以前在“360軟件”工作,曾是360創始人周鴻禕的左膀右臂,後來傅盛出走,兩人反目成仇。

傅盛在很多場合都攻擊過周鴻禕,周鴻禕被大衆稱爲“流氓軟件之父”,一半的貢獻度可能都來自傅盛。

同樣脾氣火爆的周鴻禕卻很少反擊,有記者問爲什麼,周鴻禕說:

“回罵就是和他互勸,正中他的下懷,那不是幫他帶流量嗎?”

顯然,傅盛卻沒有這種顧慮,無論再小的人物,只要有人敢挑釁,他必以粗口回敬。



傅盛的經典撕逼案例比比皆是,良叔就不一一道來了,無非是想說明傅盛真的是個難纏的主。

下面我們簡單介紹第二位主角:張穎。

二號主角:張穎

著名創投公司經緯中國的老大。

他曾主導投資了很多你耳熟能詳的公司,比如,滴滴、鏈家、陌陌、餓了麼......還有傅盛的獵豹移動。

所以,張穎就是傅盛的投資人

不僅如此,張穎還把自己投資過的人、準備投資的人,拉成一個個羣,創造一個大家可以互相交流的空間。

上文炸翻的那個羣就是其中一個。

張穎,穩重,會爲人,講義氣,幫過不少創業者實現了春秋大夢,人稱“創投界教父”。

張穎在一次採訪中說,自己智商一般,但情商還可以,這得益於他的經歷。

他在美國讀的高中,那是舊金山最爛的一所:林肯高中。

學校在一個魚龍混雜的街區,幫派林立,毆鬥不斷,而他不太會打架,爲了不受欺負,只能嘗試在各色人種間周旋。

很快,他的好朋友遍及各個角落,有黑人、白人、墨西哥人、越南人......從此,再也沒人敢動他。

這個過程中,張穎也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脈,深諳爲人之道,懂得權衡利弊,拿捏分寸。

他愛憎分明,但卻很會包裝,表面上對誰都和和氣氣,實際上卻有個“賬本”。

早期,張穎在荷蘭銀行工作,公司裁員,他名列其中。

爲了找工作,他發了4000封簡歷給各個公司,多數石沉大海,只有幾個人回覆。

他便把這個幾個人的名字記下,他說,這幾個人只要用得着他,他必義無反顧的回報。

而那些坑過他的人,他也會記在小本本上,只要這些人在他手裏犯事,他也必將好好“招待”。

這種說法,多次出現在媒體對他的採訪中,良叔以爲,張穎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他是一個“恩必報,債必討”的人

傅盛和張穎,一個暴烈如火,一個是流深靜水,兩者相遇,看點不少。

3.

撕逼事件發生後,我們來看看張穎是如何處理的。

第一步:命令手下把傅盛從所有羣裏踢出。

良叔覺得這步做的非常得當,咱們拋開觀點之爭,只聚焦管理手法,我來問三個問題:

請問誰對這些羣負責?

張穎。

這些羣裏的人都是什麼人?

張穎的合作伙伴。

這些羣是用來幹嘛的?

對接商業資源,探討商業模式。

當然,微信羣嘛,往往也會扯點其他話題,但只能是花絮,像傅盛這樣,挑起事端,又因爲觀點不同,而辱罵他人,確實不佔理。

這情況對於張穎,就如同他在家裏開Party,請了一些客人,其中一位打了其他人,還摔門而出。

如果你是主人,你該如何處理?最好的辦法是,告訴打人者,老子和你絕交,你以後再也別來我家。

道理很簡單,客人是你請來的,你要對客人受到的待遇負責。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微信羣,雖然鬆散,但也是張穎用來管理的載體。

“破窗效應”你應該聽過吧?一箇舊房子,窗戶上一旦有個破洞,一定會引來更多的石頭。

如果對傅盛的行爲,不採取強硬的回擊,他人就有可能效仿,以後張穎還怎麼管理社羣?

況且,傅盛還那麼有號召力,在羣裏引了不少人追隨,所以此時的張穎不能縮着,必須強硬對待。

你不是要退羣嗎?那我就讓你退出所有的羣。

你不是要翻臉嗎?那我就先和你翻臉......

所以,在一個組織裏,衝突初期,絕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和稀泥,而是要“先斷事非”然後“以狠制狠”。

這樣纔能有威懾力,既能防止矛盾擴大,還能樹立管理者的權威。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張穎的第二步:合理評價當事人。

從羣聊截屏中可以看出,張穎管理團隊中有人批評傅盛,說“他太偏激”。

張穎並沒有隨着說傅盛“太偏激”,而是說“太不成熟”。

注意,這兩種表達方式是有區別的。

“太偏激”是直指人的屬性,貶損的意思更大。

而“太不成熟”則是聚焦在處理事情的手法上,而且並不是一味的完全否定,而是說,還有改善的空間。

因爲“不成熟”可以變得“成熟”嘛,你看,這評價真的是講究。

其實,如果你多看看官方文書,就會發現,領導做得越大,用詞越是巧妙,“差”和“不好”絕對是有區別的。

所以,張穎說“太不成熟”,是一個很合理的評價,沒有把傅盛一棒子打死,還留了一下臺階給對方。


張穎處理衝突的第三步是:對整個事件進行評價。

事發的第二天,張穎在朋友圈發了一段很長的文字,談了談自己對整個事件的評價。

一天後,才發表對整體事件的看法,是不是有點晚?

其實一點也不晚,而且隔一天很有必要,事發時,大家都在氣頭上,講理沒用,但是“以狠制狠”之後,人就會冷靜一點,這時再講道理,時機剛剛好。

從上段文字可以看出,張穎不但清晰的闡述了自己的立場,而且誠懇理性,很容易讓人接受。

果然,在張穎發文後的一天,傅盛便在微博中公開向他道歉。

10分鐘後,張穎也在微博中接受了傅盛的道歉,而且還側面表達了自己和傅盛私交不錯,希望此事兒儘快翻篇。

鑑於傅盛之前和很多人結過樑子,可想應有不少人會趁機煽風點火,而此時張穎的發言,一錘定音,既向外界表明自己和傅盛不會決裂。

同時,也向傅盛傳遞,“我會繼續信任你”的意思。

衝突化解了嗎?化解了。

完了嗎?還沒完,張穎的最後一步,纔是最精彩的,讓人拍案叫絕。


第四步:打預防針

請注意截圖的時間,傅盛在微博上道歉,張穎接受,10分鐘後,傅盛便被重新拉回了羣裏。

他在羣裏再次道歉。

張穎隨後說了一段話,很絕妙,這話本來可以私下說,可他卻要在羣裏說。

這其實就是當衆給傅盛打了一劑預防針,潛臺詞是:

這事兒算是翻篇了,可是下次你可別再犯渾。

表達的輕鬆隨意,沒有在之前的事上糾纏,而是藉着請喝酒,發出警告,可見張穎的老道。

而且,良叔覺得張穎還向傅盛以及其他人傳遞了一個信息:人情歸人情,規矩是規矩,別越界。

我想,這應該是所有商務人士都應該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

把人情和事情分開,將私交和公務區隔。

想起史玉柱在《贏在中國》給管理者提出的一個問題:

“你手下一名很優秀的員工,不小心損壞了一個價格10萬的儀器,按照公司規定,他應該原價賠償,但員工很窮,沒錢賠償,你應該怎麼辦?”

很多管理者回答,應該考慮這個員工之前的表現,特殊對待,不予追究。

而史玉柱卻說:一定要賠償的,他沒錢,你可以借給他,公司的規矩可比那10萬塊錢貴多了!

你看,這就是一個管理者的基本修煉:你必須清楚的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海闊天空,哪些地方卻要寸步不讓。


4.

這篇文章不長,但應該會讓你有點收穫。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人,可以學習一下張穎的處事方法和表達技巧。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那麼張穎的這套手法簡直就是“衝突管理”的教科書,以後在你在管理中遇到“衝突事件”,不妨按照他的步驟來處理:

第一步:明斷是非,以狠制狠;

第二步:給當事人準確的評價;

第三步:對事件進行整體評價,明確自己的態度;

第四步:給當事人打預防針,灌輸“情”“事”分離的原則。

最後,想說的是,現在信息太過氾濫,我們擔心陷入“信息繭房”,害怕淪爲“喫瓜羣衆”。

其實,信息洪流不可怕,只要別放棄思考就行,喫瓜也要有點喫像。

遇到一個熱點事件,把自己代入其中,分析一下前因後果,提煉一下底層精華,這瓜喫得也挺香。

希望你繼續關注良叔,咱們一起來喫瓜。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