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記(170)《少年凱歌》——深刻的回顧

陳凱歌,如果沒有這本書,他應該是中國最爲成功的導演之一,或者在很多人心中都應該去掉之一。但是,看完這本書,他如果自稱爲是一位作家,一點也不爲過。上個世紀的那個十年,雖然有很多人書寫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情,但都很少能有像這本雖然薄,卻思考獨立,文筆流暢的文字。

關於那個時代到底爲何變成這樣,人與人的信任爲何被瓦解,陳凱歌是這樣理解的:

是恐懼。

人所以爲人,在於不能絕對的離開集體;文明的演進只是使個人在社會中的排列組合趨於理想;害怕被逐出人羣是人類原始的恐懼。

真是因爲這種恐懼,造成了種種在今天看來不可思議的事件。一旦有了恐懼,而且是集體恐懼,會讓再高尚的人性也變性,而這一切不是說個人影響,制度扭曲所能解釋的。並且,這樣的事件還會發生,因爲集體的恐懼並沒有因爲文明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而消散,人類作爲一個羣體動物,這就是我們的羣體致命缺點,陳凱歌能把這一點看的如此透徹,在閱讀前是沒想到的。

關於那一代人,雖然都是激情的一代,本應該是最有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代,卻被泯滅了,對於此,陳凱歌在書中寫到:

表面上看,應該不錯。但是,事實上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人和史詩出現——因爲,這場運動雖有民族大遷徙那樣的時空規模,卻沒有任何文化意圖上的積極意義。不是進步——因爲,他們用時間和血汗換來的經驗,哪怕是最成功的,也無非是農業社會。如果創意只能從自身經驗中生髮,而無外來的比較,那必定是非選擇的和侷限的。

這段文字無論放在哪個時間段,都能適用。從我們這個時代來看,雖然科技的高漲讓很多人感慨,卻同樣還是給人留下一定的遺憾,因爲沒有文化的衝擊,所以當然也產生不了文化的各種運動,更不用說類似新文化運動的大變。至於後半段,甚至可以作爲名言警句了,自我想象中的完美永遠只能是別人的笑柄,而後被歷史所嘲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