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語者

       

        以前,我喜歡演講,覺得那是一種口才的展示。前天下雨時,看見一棵在風中搖擺的樹,樹借風勢愈搖愈猛,風借樹力越吹越狂,雨水泡溼了土壤,樹倒了,風卻無處不在。看着這棵臥在路上的樹,我隱隱有些擔心,擔心自己會像這棵樹,被自己製造的氛圍所牽累。

        漸漸地,我常常把自己從人羣中分流出來,儘量作爲環境的旁聽者出現。有十分精力的時候,兩分聽世間,八分聽自在。每日給人羣中道些“你好謝謝”的升級版詞語,每日收聽些“你好”之類的話語。人與人的“三觀”是不同的,說者說的再好,對於聽者而言彷彿都是一種表演;聽者的修養再高,所聽都像是一句玩笑。於是,我覺得,無關心聲者毋聽也!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本該是心與心的交流,一個會意的眼神就能相互明白,後來大概心靈被矇蔽了,不得不運用語言,當語言分出了褒貶和層次之後,知音零落,人們又陷入交際的困境,便只有靠禮貌或禮物來維持並不完善的關係了。俗話說,“人情練達即文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抱團取暖,各自高飛”,聽的話少,更利於自我的提升。

        說話傳聲,聽話聽音。中國人的語言含蓄着無數的可能,一部《水滸傳》給讀者描繪了自由的江湖生活,最終以悲劇結尾,其實還是在告誡大家安安寧寧過日子,爭強好勝不會有好下場。一個偉大的作家,大約就是在生活之外爲人們編造着真實的謊言,那麼,一個優秀的讀者就應該去聽小說的弦外之音,以借鑑爲生活,不必義氣用事!

        人要做一番自己的事業就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如風的語言、炫麗的色彩、沁脾的香氣,都會打擾到這份寧靜,唯有獨守自我纔不會製造流言,避開人羣纔不會聽到蜚語,遠離喧囂纔可以收穫安靜。每一天,把影響到自己的話語盡數忘記,把可能打擾他人的話語全部放棄,就會擁有一個清靜的自我;每一天,把要傳遞的信息用文字修飾打扮,就會給周圍傳播正能量;每一天,把收聽的語言壓縮成“你好”,就會收到美好的祝福!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與一老僧論道,上曰,“老和尚,你說這滾滾長江上有多少條船?”和尚答道,“兩條,一條爲名,一條爲利。”皇帝既是如此,世間升斗小民,誰又能逃出名利的藩籬!凡遇見之人,不要去管他的地位、顏值、財富,不要被他的外相所迷惑,要慈悲地認識到世人的奔波都是爲了生活,都應該去憐憫!世人的種種所言皆爲名來利往,何必去聽!

        君子當風而立,所言破迷除惑,直指人心,無益之言不要說!話語少了,耳目關了,一旦人的概念退出了心房,智慧就會在心田生枝發葉,內心自然盛開一朵淨蓮,歡喜地接收天地賜予的一切美意!

        天降吉祥,萬般如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