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最美乡村 寻无梦徽州

【出发:】

说走就走

雨季没有出行,大暑过后,LaoHu说要回婺源,顺道寻梦徽州。今年没有其他规划,也心念过婺源多回,于是,安顿好手中工作,便随之出发了。

四个人,一台车出发,正好,900公里的路程,两司机轮流驾驶。

【歇脚:

抚州——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

不想太过奔波,中途选择了在抚州进行歇脚。

行至抚州,是在出发的7个小时之后,这里有LaoHu多年没见的同学,所以小聚在所难免。在一家颇具特色的餐馆,我们也沾上了这同学小聚的光。

抚州,被誉为才子之乡,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孕育出王安石、汤显祖、曾巩等名人。

盛夏夜里,只适合在文昌里行走。文昌里是汤显祖的故里,经过打造,形成了文商旅相融合的明清历史文化街区。许是名气、许是淡季,不似丽江、西街般,街区游人不多,这种清静倒是更适合散步。由于晚饭较晚,留待散步的时间不多,只能匆匆一览。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的《牡丹亭》迷离了多少的世人,又留待了多少叹息?情难起,无从深,无梦亦无戏。

次日,计划了三翁花园游览,但在暴晒的烈日下,只能赶紧逃离,继续前往目的地——婺源。

【抵达:

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

抵达婺源县城已是中午1点过,原本计划的餐厅因过了饭点已不营业,只好就近找了一家小饭馆。原以为婺源的口味跟我们的会有区别,其实不然。

之前在抚州逛古桥,LaoHu说婺源有不少廊桥。好奇何为廊桥,LaoHu就专程用车子带着兜了一圈。原来廊桥即是有长长走廊的桥。这样的桥,行人走上上面,无论是下雨还是烈日下,头顶上方都有遮挡,只是为什么我们这边都不建这样的桥?

LaoHu的老家距离县城20多公里,一个叫做清华的地方,与知名学府同名。

老家在村里,离镇不远,马头墙的一栋白色房子。远望,与周遭并无突兀,细看,才觉有不少欧洲风:阳台、走廊、窗櫺,而房子里面,却又颇具传统的中式风格。

“你不要看我们家的建筑,这是我哥设计的,不代表婺源的传统建筑。”

差点以为徽式建筑便是如此了。

房子对面是一栋老宅,那个才是婺源的传统建筑。房子老旧,无法居住,格局倒跟这边某些老宅相似,窗子不大,二楼的更小,门窗上方都有雕花或画花,典型的马头墙,此时有工人正在粉刷外墙。Hu妈妈说,政府给他们补了钱,让他们进行外墙粉刷亮化。

在婺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Hu家也做起了民宿,所以我们下榻在此似是理所当然。安放好行李,稍作歇整,便是晚餐时间。

当家乡变成了远方,“回老家”,也许是一最隆重最温暖的词。

饭桌上有清明粿、糯米子糕,估计是Hu妈妈为许久未见的儿子孙女特意精心的准备,Hu姐姐们也特地从深圳或县城赶了回来,颇有些过年般的热闹。

余晖斜阳,白墙黛瓦融入深蓝,渐起的暖黄的灯光也开始融入着这深邃的蓝,映着长长的青石板,延至村旁的小河,似守护着一种久远的宁静。

LaoHu说,村旁的小河陪伴着他们的成长,戏水游泳就是孩童们最喜爱的玩乐。小河下游有两截桥墩,那曾是一座廊桥。斜断的桥面在记录着历史,也许也承载了人们一些远去的记忆。

婺源的日出要比我们这边的来得早些,习惯了晨跑,约2公里后,就是另外一个村子,早起的村民已经开始了晾晒。

【那些景:

彩虹桥

廊桥是婺源常见的桥,村子不远,就是当地有名的彩虹桥。途中,要路过清华老街。

老街的年代感依然强烈,青旧的石板路、斑驳泛白的木楼砖墙,门牌旁,是各家挂着的家训,胡家、查家……,每一家,都不同。LaoLu说,老街以前很长,现在已经被分隔了几段。对于我们这些老街记忆仅存在童年回忆里的人,这已经够长了。

彩虹桥,有800多年历史,是一座典型的廊桥,因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得名,据说在古桥竣工的当天,天空中出现了一道亮丽彩虹。

桥上廊亭相间,桥下碧水澄清。桥墩半船型,间隔并不一致,利于行洪。

桥边是一水碓作坊,水车在空悠慢转,一旁有家“查记酒坊”,柜台被布帘挡起,不见掌柜,不知道是不是在等着明年的油菜花开。

竹排小船停歇在岸边,炎热也稀疏了桥上的行人。

“花开不见叶,叶在不见花。”在彩虹桥边,有一种颜色红得惊人的花,第一次见,“花开不见叶,叶在不见花。”花的名字叫“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开在此生无法触及的彼岸。”花还有一个名字:“曼珠沙华”,那是在一首粤语歌中记住的名字。

思溪延村

抵达婺源第二天,Hu姐姐要返回深圳,LaoHu送去高铁站,就顺路把我们安置在了这个就近的村子自行游玩。

婺源的村子都是自成景区,自行管理,也可联票通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白墙黛瓦在一片片盛开的油菜花中,每个村子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因此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乡村,思溪延是其中一个。

迈过通济桥,便进入村子,村子是随处可见的百年明清建筑。

旅游的发展,一些村民都成为了导游,他们带领着像我们这样的外地游客,转巷过屋,讲述着这些老房子、老巷子的过去。老房子是开放的,有卖酸梅汤、有卖桂花酒,也有卖皇菊的,经营的都是当地村民。巷子有明了的指引,即使是没有导游,也能很容易找到方向。

据说这里是徽州儒商第一村、戴望舒“雨巷”丁香姑娘原型地。

那一块块条石青砖是经历过多少烈日、遭遇过多少风雨,才留下了这些岁月的斑驳。

没有油菜花开,只有灼热的阳光,所以这里游人也是稀疏。实在不适合在外头逗留过久,原本想找个地方喝喝咖啡看看书,等着车子来接。估计是这里的村民都习惯了原始的纳凉,我们是没能找到有空调的地方。

理坑

理坑是一个古村落,与思溪延村截然的,这里刚好来了几辆旅游大巴,游人显然就多了一些。

理坑,原名“理源”,理学渊源之地。走进村子,小桥流水,辉映着白墙黛瓦,徽派建筑的马头墙让人一眼就能认出。

除了马头墙,砖雕、石雕、木雕婺源三雕也在这里随处可见。

村中有一截巷子,明显宽于别处,名:六尺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估计这里也曾有过这样的故事。

有的房子在庭院中挖了深塘,与我们常见的池相比,这个就是一个缩小版的鱼塘。LaoHu说,小时候的外婆家就是这样的院子。

塘中养了许多鱼,有一种鲤鱼——荷包鲤,我们这边曾引进养殖,第一次听闻“婺源”就来自于此鱼。

鱼全身红色,大大的肚子像个荷包,很是喜庆。

由于粤人总认为鲤鱼属发物,因此吃的人不多,市场上也少见有卖。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这个引进的鱼种是否适应了岭南的水土,有没在这边安了家。

“吾心安处是故乡”,估计这个鱼不懂。

篁岭

去婺源的主要目的地是安徽宏村,由于出游的时间有限,曾做过导游的Hu姐姐就建议我们在宏村住一晚,再顺道游览篁岭,所以在第三天,我们就到了篁岭。

游篁岭,传统的方式是缆车上下,我们开了车,就直接到了山上。

最初认识篁岭是从许多摄影师的镜头中:光晕环绕下,那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饱经沧桑的古民居屋顶上,红的辣椒、黄的玉米……,晾晒在圆圆的簸箕里,五彩缤纷,成为一独一无二的乡村符号,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原以为篁岭是一个很大的村落,走近了才知道,其实篁岭就是半山腰间一个小小的村子。

据说,村子原来也是一个空心村,被有心人发掘后进行了原貌打造,并保留着传统的景象。

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心人建起了崭新现代的安置房,篁岭的原住民就全部搬迁到了新的地方。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景区,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师的眼光。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地域特色。在湖南、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晒秋”称呼。其实晾晒这种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展示。

景区还有一道玻璃桥,名曰“垒心桥”,桥上俯览,梯田风光尽收眼底,因为不是最适当时节,所以美景不见。在桥上倒遇见了一网红大叔,对着手机,陶醉地高唱着,肚皮上的弥勒佛一定是看透了许多的人间繁华

因为心念歙砚,所以在过宏村的途中,专程到一个名为“砚山村”的村子转了一圈。据说歙砚大多产自这里,砚来自于一种矿石,堆在家家户户门口那些石块就是。若不是有人解说,还真不晓。初打磨后,跟我们的青花石倒有点相像。

无梦到徽州——宏村

抵达宏村是在日落前,一到景区门口,就有不少在招揽住宿的村民。

趁着在售票处验证的时候,咨询了工作人员,说是景区里面都是村民自家的客栈,于是就随着一直跟着我们的那位妹子,来到了她家。还好,位置和环境都可以。

景区内,只能早晚允许村民的车辆出入,从那些石板路面,就可以知道这个村子历史不短。

客栈就在南湖旁边,趁着有斜阳余晖,放下行李,就赶紧融入到游客大军中。

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举世无双的古水系——水圳、月沼、南湖,让这个村子的白墙黛瓦任何时候都能倒映在水中,这样的画面,也吸引了众多的写生爱好者,因此,宏村是没有旅游淡季的。

资料介绍,宏村是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镇呈“牛”型结构布局。南湖作为“牛肚”,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南湖的北畔,是一座书院,名为南湖书院,据说原是明末兴建的六座私塾,课室、操场……就像一个小学堂,正门进去游览一圈,可以从旁边小门转出巷子。不知道当年那些摇头晃脑的小脑袋,有没沿着这样的路线,逃离过先生威严的戒尺。

从南湖穿过小巷就到了月沼。“牛胃”,就是月沼,夜幕低垂,湖边店铺人家门前高挂的红灯笼,配上灰白建筑,斑驳澜静。

月沼周边是纵横交错的老街巷子,老旧的房子古朴,村民悠闲自得。

时光,似乎忘记了这里。人已易,物不移,星转斗移,那一幅幅门板、一块块青砖,在缓逝的岁月里只印下了斑驳。

村中也有美食小街,茶饮、咖啡、毛豆腐、臭鳜鱼……都似这村子不可或缺的元素,静静融合,不觉喧闹。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老记着那个臭鳜鱼该是杭州的出产。

村子旁边有两棵古树,据说有五百年历史,一株银杏,一株枫杨,敦厚庞大,仿若慈祥的老人,在守护着村里的人们。

“无徽不成镇”,古徽州的恶劣自然条件,年少男子外出打拼,也成就了许多徽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点跟广东的潮汕地区倒有点相像。

李坑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车子只能停在停车场,然后坐景区的观光车进入村子。

与理坑一样,一进村子就见小溪,但这里不同的是,在两旁大树的庇荫下,小溪清澈潺潺。

宅院都沿溪而建,构筑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

到李坑是从宏村回婺源的半途,把午餐计划了在这里。进了临河的一家茶楼,营生的是两位老人,特意点了一条婺源荷包鲤。

茶楼有婺源的各色茶叶:绿茶、红茶、菊花……。泡了一杯皇菊,临窗而坐,望着楼下小桥流水,黑瓦白墙,倒有几分惬意。

就是天气太热了。

【后记:

全程的行走只有6天,因假期限制,回程时间无法同步,所以选择了高铁返回,婺源出发,长沙中转,路程时间缩短了近半。

婺源印象:

1、口味会接近湘菜系,不过也有其独特之处,“无荤不蒸、无素不糊”,饭可以蒸、菜也可以蒸。

2、婺源是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是一眼就能看到的特征。不同于岭南,婺源一带明清时期建筑是随处可见的,估计是那肥沃富庶的江南孕育了这里的烟雨和人文,厚重,丰富。历史车轮前行,这里的人儿好像都不紧不慢,缓缓地守着这些房子、这些墙、这些砖、这些瓦,任由星移物换。也幸好这些建筑都没有随波逐流被高楼大厦替代,才让远游的人儿那深沉的乡愁有着一处的安放。这乡愁,似那朦胧的烟雨,有些缥缈,有些迷离,一直萦绕不去......

3、不同于以往的行程,此行有另一种体验:感受别人的“回老家”。也有过远离家乡的经历,虽短暂却深刻。那时候,总会被一根叫“家乡”的丝线牵住,每每家书、佳节、团圆这些元素,这根线就会紧紧把人勒住,让身处异乡的身影特显孤单无助。

“他乡成为故乡,家乡成了远方”,“回老家”往往如过年般隆重,餐桌上的菜肴也许是从冬就备到了春,白发眉眼上的欢喜也也许等待了近一年。所幸,交通的迅猛发展,已经让回老家的路都不再遥远。

老村子里有童年的时光,老房子里有期盼的目光,空了,就常回去看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