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國學 | 生命大智慧(上) 生 命 大 智 慧(上)

生 命 大 智 慧(上)

——《黃帝內經》第一講


上月末,萃辰天心書院國學研修班開始了《黃帝內經》的學習。

《黃帝內經》成書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文獻典籍。萃辰天心書院陳伯安院長說,它全面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反應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是我國中醫學的奠基之作,被稱爲醫學之祖。

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不僅僅是一部中醫名著,它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鉅著,以生命爲中心,包含着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萃辰天心書院院長:陳伯安老師

學習這部經典,我們不僅能知曉一些健康養生知識,還能跟隨陳伯安老師一起探索生命的運行機理。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是中醫的重要思想,即來自《黃帝內經》。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中醫非常重視治未病,面對現代五花八門的疾病,以及發病年齡越來越低、亞健康人越來越多的狀況,利用中醫進行養生保健無疑是最合適的方式。


《黃帝內經》的內容,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陳伯安老師說,《素問》之名,一爲“素”,素者,本也;一爲“問”,皇帝問岐伯也。《素問》的部分內容,是以精氣神、陰陽五行理論來論證人體的生命病理,實際上是通過解釋世界氣形質的變化,來闡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

而《靈樞》的意思是“神靈之樞要”。該部分內容除了探討生命的規律之外,側重在針對不同的病狀所採取的針刺療法、取穴法及鍼灸療法。


陳老師例舉了《黃帝內經》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內容,作了詳細解讀。其中,在論及人體素質與壽命長短的關係時,有這樣一段經典對話:

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人的外形有緩急,正氣有盛衰,骨骼有大小,肌肉有堅脆,皮膚有厚薄,從這些方面怎樣來確定人的壽夭呢?伯高回答:

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

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

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

形充而大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


意思是,外形壯實而皮膚舒緩的多長壽;外形雖盛而皮膚緊急的多夭折。外形壯實而脈象堅大有力的爲順;外形雖盛而脈象弱小無力的爲氣衰,氣衰是危險的。假使外形雖盛而顴骨不突起者骨骼小,骨骼小的多夭折。如外形壯實,而大肉突起有分理者是肉堅實,肉堅實的人多長壽;外形雖盛而大肉無分理不堅實者是肉脆,肉脆的人多夭折。

談到人的形體與氣的關係,陳伯安老師說,中醫認爲,人有三種氣:先天之精氣,也叫元氣,腎氣,它是與生俱來的,儲存在腎氣裏;第二種是水谷之氣,就是我們通過喫飯、喝水得到的氣,是通過人的脾胃運化食物得到的;最後一種是清氣,主要取決於肺的呼吸功能……


人體的健康與這三種“氣”密切相關,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生命都會失去動力。那如何蓄養這三種“生命之氣”呢?書中有一段非常精闢的概括: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

順應四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如春天養肝,夏天養心,秋天養肺,冬天養腎,四季養脾;時刻保持積極的心態與情緒,起居有常,知足常樂;最後要調理人的陰陽平衡,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達到剛柔相濟的健康狀態。當然,這裏的陰陽平衡,不只是身體的陰陽平衡,更包含了一種“天人合一”的中道思想。

只要遵此三條,就可以做到災病不至,健康長壽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