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國學 | 心學的開創者——陸九淵 心學的開創者——陸九淵

心學的開創者——陸九淵

——心學第一講


11月9日,萃辰天心書院國學研修班進行了《心學》第一講的學習。

前三節課,萃辰天心書院院長陳伯安老師爲大家系統講解了程朱理學。朱熹以後,幾經改造的儒學(主要指程朱理學)開始逐步控制思想學術,進而楔入政治領域,最終得以在社會上廣泛流佈。當時,與朱熹同時代的陸九淵異軍突起,建立了一個與理學相抗衡的“心學”體系,兩派競長爭高,都自詡爲儒學“道統”之正宗。這是中國儒學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本節課,陳伯安老師首先介紹了“心學”的開創者陸九淵(1139-1193),他是南宋大儒,字子靜,自號存齋,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曾結茅講學於象山(在今江西貴溪縣西南),世稱象山先生。

陸九淵爲“心學”開山之祖,與朱熹雙峯並峙,主張“心即理”,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腳”。著有《象山先生全集》。明代王陽明繼承發展其學,成爲“陸王學派”,對後世影響深遠。

萃辰天心書院陳伯安院長介紹了陸九淵的出身背景及人生經歷。陸九淵出身於一個九世同居、闔門百口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陸希聲曾做過唐朝宰相。陸九淵天賦穎悟,自幼好學,三、四歲時,曾向父親發問,“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他竟爲這個問題費盡思索而至廢寢忘食。十幾歲寫讀書筆記時就寫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陸九淵三十四歲中進士,曾任國子正、知荊門軍(相當於今天的荊門市長)。雖然官職功名並不耀目,但他在中國思想學術界的地位卻是舉足輕重的。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心學”,從事傳道授業活動。他的學說獨樹一幟,與當時以朱熹爲代表的理學相抗衡。

1175年6月,陸九淵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舉行了一次著名的“鵝湖之辯”,朱熹時年45歲,陸九淵時年36歲。陳伯安老師介紹了鵝湖之辯的緣起。宋自乾道以後(1165年),學派一分爲三:朱學、呂學、陸學。呂學的代表人物是呂祖謙,他與朱熹、陸九淵都是好友,爲了調和朱、陸之間的分歧,使之“會歸於一”,分別建議雙方在風景秀麗的鵝湖寺見面。

朱熹與陸九淵本來就互相尊重,均欣然同意,於是就有了此次歷時3天的“鵝湖之辯”。

那麼,陸九淵與朱熹在這三天之中辯論了什麼?

關於格物窮理,朱熹主張即物窮理,通過格物獲得知識,通過讀書明白事理,然後才能成爲聖賢。而陸九淵認爲,多讀書的主張是做學問,不是做聖賢,依舊沒有跳出漢唐註疏之學的窠臼。

關於如何做聖賢,陸九淵認爲,如果必須讀書才能做聖賢,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朱熹則認爲,如果不讀書,孔子每天跟他學生在做什麼?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陸九淵與朱熹學術觀點對立,當面辯論誰也說服不了誰,但兩位大儒卻是志不同、道不合的好友。此次辯論後,陸九淵的兄長陸九齡去世了,陸九淵請朱熹給兄長寫祭文,朱熹還欣然從命。

到底什麼是“心學”?“心學”的思想精華是什麼?

陸九淵學說的核心是“心即理”,認爲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個人心中,心是唯一的實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而“心”和“理”是永恆的:“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陸九淵把“心”當作通萬物同天地的本體,這就比朱熹以天理爲本體、爲第一性而更令人親近。

當然,陸九淵以“心”爲第一性,也屬於唯心主義的範疇(當代學者視之爲主觀唯心主義),這是無須贅言的。但是,陸九淵“特別凸顯‘心靈’的意義……把‘心’提升到如此之高的地位,其實其本意當然是把人的道德理性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上升到終極依據”。

陸九淵和後來發揚他學說的王陽明均視“心”爲宇宙萬物的本原,所謂“聖人之學,心學也”。所以後人也稱陸王學派爲“心學”。

在具體的學習方法上,陸九淵主張“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認爲治學的方法應該是向內體察,其修養指向與終極目標都只在向內培養心靈上。因爲“萬物皆備於我,只要明理”,一切便在自我掌握之中了。他因此提出那充滿豪氣的千載名言:“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


萃辰天心書院

地點: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公園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