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每一次重逢的美好,都恰逢其時 1、文字如一個倔強的行者,書頁是它要抵達的盛典 2、舊時光新時光 3、南半球北半球 4、這一代那一代 5、關於圖片編輯:

1、文字如一個倔強的行者,書頁是它要抵達的盛典

書中那一個個倔強的行者,不論如泣如訴,還是平心靜氣,娓娓道來,卻分明包含着一種貴族式的驕傲。


石雷:時間日增,內心那種倔強的記憶卻愈加明晰

(原廣東新聞臺記者、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心境是一種微妙的東西,時間日增,個性和心氣也會漸漸圓滑,內心那種倔強的記憶卻愈加明晰。

2008年的一個夜晚,和同事出差回北京,出租車司機正聽着汶川地震的現場直播,周圍的一切都很沉重。

靜靜的夜色中彷彿只有收音機播音員的聲音,我忽然和同事說,我也曾經在這廣播裏待過,同事很是驚訝。

廣州,流花湖,人民北路那棟熟悉的灰色大樓,那一切是否別來無恙?

……只是覺得90年代的歲月,真是單純又迷人。

陳曉琳:就在那一時刻,我和廣播相愛了

(廣東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廣東省婦聯常委委員)

那一時刻,我覺得我的呼吸都急促了,我從來沒有聽過一個人如此真誠而浪漫地表達過對事業的愛。《請跟我來》的旋律在我的耳邊纏繞,這分明是一種召喚,我想就在那個夜晚,1988年11月15日的那個晚上,不可逃避地,我和廣播相愛了。

封新城:我的人生上了兩個大學

(原廣東新聞臺《燦爛星河》監製,原新週刊執行總編,千宿文旅集團董事長)

我覺得我的人生上了兩所大學,一所大學叫八十年代,主修的是詩歌和理想;一所大學叫廣播,主修的是傳媒和做人。我的成人禮,在廣東電臺。

竇文濤:廣播,實際上已經成爲我的私人愛好了

(原廣東新聞臺主持人、總監助理,鳳凰衛視主持人)

我有時候有一種宿命的感覺。

現在這個媒體也像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在鳳凰衛視做的電視節目是《鏘鏘三人行》,但是我知道有相當一部分觀衆是聽節目,只聽音頻,不看電視。

廣播,實際上已經成爲我的私人愛好了,想起我在廣東新聞臺的那七年,雖然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沒準將來我退休了,我又回去做廣播。

楊湛:辦公室裏,到處都是“中國好聲音”

(原新聞臺節目部總監,南方衛視總監,廣東出版集團副總經理)

剛到編輯部,真是滿眼新鮮,更準確地說是“滿耳”的新鮮。

辦公室裏,到處都是“中國好聲音”。不必說邊城、羅蘭、華夢、安路、丘麗萍、劉力軍,就連王廷將那略帶“蘭州拉麪”味的普通話,在我看來,都是天籟之音。

張堅:我第一次遇到了職業倫理與人情世故的衝突,眼前是雲遮霧罩

(原廣東新聞臺記者、編輯、廣東電臺新聞中心副主任)

1989年3月8日,於省電臺而言,於我來說,都是極平常的一天:武警循例查驗證件才能放行進入電臺大門,飲水機照樣要等水燒開了才能解決口渴之需……這天早上,省電臺《南粵縱橫》播出了我採寫的《江南,一個甜蜜苦澀的夢》。進辦公室走廊,遇上餘素琳,她一臉正氣地對我說:“剛纔聽到你的節目了,這樣的稿子,纔是省臺要的!”

姚曉鵬:一把火燒得我眼眶溼溼的

(原廣東新聞臺記者、編輯、深圳市深寶實業股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1998年初,我去了我曾經的辦公室,沒有跟領導打招呼,悄悄地把在電臺10年所寫的稿件,搬到樓下。

我點了一根菸,深深吸了一口,然後把它扔進了那堆稿子裏,一把火燒得我的眼眶溼溼的……

李樾巍:好多廣播界的“第一次”,就誕生在那一天。

(原廣東新聞臺記者、編輯、主持人,廣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編導)

九十年代第一天,我當天的任務是,站在廣州當時最高樓63層的頂層平臺上,對着移動電話描繪廣州的變化。

當時,63層剛完成土建,要上去只能藉助拉建材的電梯。我帶着詩人野曼,電梯一搖一晃到28層乾脆不動了。上面還有36層,我年輕身體沒有問題,可野曼先生已經65歲了,心臟還不太好。

我看了看錶,離播出只有20分鐘了,王欣和朱衛平的北京天安門的直播的環節馬上就要結束。我一點沒有猶豫,背起野曼就往上跑,一路狂奔。當到63層天台時,我感覺已經用盡了全部力氣。風冷嗖嗖地撲面而來,謝天謝地,總算在直播前的最後一刻趕到,我被眼前的景色震撼到了,張口就報出了現場報道的第一個句子……

好多廣播界的“第一次”,就誕生在那一天......

(以上自述,節選自《愛在恰逢其時》(嶺南美術出版社,2018年7月)一書。)

2、舊時光新時光

忽然發現有那麼多從未見過的照片,那些昨日時光,終要穿過那個悠長的隧道,來到面前。其實昨天從未離我們而去,如一個昨日的歌者,他(她)等待的只是一個放聲的舞臺。原來,是昨天的我們,終要找到今天的自己。他們要回答柏拉圖那個永恆的哲問:我是誰,我爲何而來,我爲何而在?


3、南半球北半球

這是一個星球上的遊戲。記得一首詩說,也許你不能解讀全部字行裏的暗號,痕跡有深有淺,但深的那些,寫的是你自己。藍天傲翔的風箏,無論飛得有多遠,總有一條細細的絲線,和自己的過去結連。


劉力軍(原新聞臺記者編輯主持人,澳洲布里斯班):

最最懷念的莫過於每天午飯時間的神聊和辦公室午休的鼾聲,

最最期待的是到最遠的地方和自己的搭檔採訪最有趣的新聞,

最最渴望的是我們永遠在一起享受着少男少女時代的浪漫。

王廷將(原新聞臺記者編輯主持人,新西蘭奧克蘭):

做爲出版人,深知一本書的出版有多難,出版一本好書就更難了,幸運的是《愛在恰逢其時》真的出版了,做爲該書最早的發起人之一,終於看到了這本實實在在的實體書,高興、高興、真的高興!

吳燕(原新聞臺主持人,澳洲悉尼):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尋回我青春的地址是廣東新聞臺686號⋯

那裡是奔向遠方的站臺,遇到了一羣青春美麗的男男女女,肆意書寫著熱情,夢想,友情,愛情,才華橫溢。不管今天我們身處何方,歲月將我們雕刻成什麼模樣,感謝昨日的你我,留下了一段金色的回憶,相伴一生。

安春暉(原新聞臺主持人,美國紐約):

那是一個春天,南下的火車載着一個愛穿裙子的北方女孩來到了廣州。帶着青春的懵懂,無知者無畏的勇氣和夢想,我來了,來到人民北路686號新聞臺!

這裏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節點。青春的張揚和啓動都是從新聞臺開啓的!曾經爲新聞臺的一員,曾經與這樣一羣優秀的人爲伍,生命中有這樣一段值得懷念和擁有的記憶,是我一生的榮幸和驕傲!

梁彥:(原新聞臺主持人,加拿大蒙特利爾):

廣東衛星廣播那是個黃金時代

幸運遇到遠見卓識又正直謙和的導師,還有那麼多才華橫溢的同行

並意外收穫了一生的友情

那幾年的經歷和感受讓我對世界的認知總帶着一縷理想主義的色彩

到現在也沒有改變,不想改變。

深深的感謝。我愛你們。

4、這一代那一代

YANG@GQ(本書封面設計師)|從視覺符號到內容的辨識,你只有五六秒鐘的機會 

我也在686長大,對這個地方的一切感同身受。大家認識我的時候,我才一個小屁孩兒,王欣、陳曉琳、竇文濤他們剛入電臺的時候,我就在他們宿舍亂竄,在她們工位搗亂。也許誰也沒想到,那個調皮的小男孩兒,現在給這本書封面做了設計,希望把這本書封面設計,獻給書中所有小時候一起跟我玩兒過的叔叔阿姨們……


關於封面(底)的設計思想:我先認真讀了前言、簡介和封底的作者感言,當時有兩個思路,是紀實一點,還是抽象的,象徵性強一點呢?我後來取了後者,因爲那更能呈現價值和意義。

我抽出來兩個符號。第一個是地址,人民北路“686”號的數字,那是我們一生的記憶;第二個是主持人用的話筒,它呈示廣播的含意。這兩個符號,有很強的象徵意義。

686號對於這本書裏的人,意義重大。很多人的一生,對它的愛,都跟這有關。

第三個符號,是上面的“愛”字,這是全書的主題。愛、數字和話筒,三個符號關聯起來,產生觀看懸念,包含意義。

書名的字體的一些筆畫被我有意拉長了,設計中的隱喻是:改變傳統,務求創新(受新聞臺創新的啓示)。

關於顏色。用紅色和黑色的搭配,也跟新聞和熱血有關。國際上知名的新聞雜誌,多以紅白黑三色爲形象,呈示新聞的尊嚴。紅,跟熱血、愛、青春,乃至祖國,都有關。

內封面的設計:打開外封,內封黑底襯銀色書名,取簡潔、典雅風格,完全可以獨立存在。那也表達我對叔叔阿姨們從事的工作發自內心的崇敬。

讀者首先是從一本書的封面開始認識這本書的,讓內容變成可以辨識的視覺符號,只有五六秒鐘的機會。

5、關於圖片編輯:

圖片是本書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擬在“口述史”行文風格的基礎上,提供更多文字未能充分表達的事實環境。選片重點以反映一線工作的,紀實風格的照片爲主,以期還原當時工作和生活的環境氛圍。原則上,以未在臺內外的出版物上出現過爲基準,儘量爲首次披露的獨家作品。書中照片全部爲黑白,意圖形成全書的歷史與紀實風格。編者們期望,讀者們從對一張照片的觀看-搜尋-揭示的過程中,同時完成他們對意義的判斷和期望(約翰·伯格語)。感謝所有爲本書提供照片的攝影師們。

《愛在恰逢其時》編委會:

顧問:高作則 李宏圖

主編:區念中

編輯主任:吳林柯

編輯:江曼青 林敏紅 餘素琳

編務統籌:闕俊波 姚曉鵬

圖片編輯:楊和平 闕俊波

封面設計:區楊

版式設計:張萍

出版:嶺南美術出版社

特別鳴謝:

廣東省藝術攝影學會,提供了高雅的“對話”生活美學空間,供本次新書首發式和老同事老朋友聚會。


(編撰:OUNZ    攝影: HEPING  2018.8.27 Guangzhou)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