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對媽媽輩的那套「養生之道」嗤之以鼻?!

——讀《我們爲什麼會生病》

我厭惡「養生」這個詞,也許它被污名化了。最初也沒有什麼充足的理由,只是聞到幾股壞味道。

首先是「不繫統」,試問從養生節目中怎麼能獲得真知呢?這不就好比「想通過看 news 連播瞭解時事走向」一樣嗎?養生,就好比對人體這架精密機器調優。如果連機器的工作原理都不清楚,這不往壞裏搞嗎?

而第二個壞味道是「沒有閉環」。凡是涉及人體的理論,只要沒有涉及閉環調節,一律被我拍死。這是我從 @王立銘 的《喫貨的生物學修養》裏學到的。

養生的目標是什麼?當然是活!得!長!一!點!啦。可怎麼才能活得長一點?什麼叫活得長一點?你總得先知道死亡的各種基礎比率吧?

老媽六十大壽🎂那天,我給了她三個建議:一是重新學會玩,二是學會傾聽小輩那些「離經叛道」的觀點,再就是遠離那些高風險、高傷害的生活方式。我覺得,養生的第一原則是「不要傷害自己」。怎麼會有人傷害自己呢?有的,比如我爸,大冬天的赤腳🦶🏻去山上⛰️踩鵝卵石,用背去砸樹🌲,用淘米水、蜂蜜什麼的自制面膜……🤦🏻‍♂️。

怎麼才能知道是否會傷害自己?甚至什麼是「傷害」?什麼是「病」?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從演化看,「病」是什麼?病,不是簡單的部件壞掉,而可能是某種預警信號🚨。比如,咳嗽本是一種防禦機制,一種拋射異物的手段。如果着急上止咳藥💊,也許就如同火警響了,不是去滅火🧯,而是把警鈴🚨關了。如果不瞭解這一點,不要說沒來由的所謂「養生之法」,就是有針對性的治療,恐怕越有針對,越是南轅北轍。以前,只是隱約覺得生病😷應該扛一扛。讀了這本書才找到背書:相信自然演化給出過答案,相信身體機能面對絕大多數衝擊都有應對之法。

如果你沒有時間讀完整本書(這本書確實也有點枯燥),那麼就看看第 15 章的「臨牀意義」[1]一節吧。如果你從這本書中讀出了「所謂治理能力現代化,核心就是成本控制」,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我講不了,也不敢說🙊。

如果真有什麼養生之道的話,那就是通過訓練擴展應對死亡風險💀的彈性儲備。物理世界也許是由槓桿構成的,而生物世界絕對是由彈簧構成的。千萬別覺得這之中的道理是什麼「中庸」。是「緩衝」,是「適應」的餘量。當放大到「物種」尺度去考察,一個物種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當下的最優解未必是下一場考驗的活解。∴離極端值遠一點,也許能讓我們活得更長一點。這裏,強烈推薦 @馮雪 的「給忙碌者的心臟醫學課」。


正值新冠肺炎讀到這本書,憤慨也好,感動也好,無奈也罷,我們在熱淚盈眶地爲逆行者祈福的同時,更應記得人類的渺小。正如 Trudeau 醫生的墓誌銘所書: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1. p275-27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