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譯:如何成爲想成爲的樣子

本文是對 Medium 上 How to Become Your “Future Self”這篇文章的翻譯。原文較長,我將篩選關鍵信息意譯總結。

如果在你的想象中,未來的你和現在的你大大不同,那你當下作出一個更好決定的可能性更高。

爲什麼這麼說?

因爲人們一般不會花時間暢想未來,而更傾向於回憶過去,大部分人會將未來看做當前生活的延續,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而且隨着年齡增大,人們會更難發生變化。15到25歲之間,你會願意去作出極大的改變,25到35之間,你也有可能會做一些變化,但是從35到45,大部分人改變的程度將會大幅降低。

爲什麼?

根據五大性格特質的研究,隨着年齡漸長,人們對待新事物的開放態度越來越低。他們不再追求新奇與改變,或者寄託於更宏大的未來,生活也會越來越循規蹈矩。

儘管跟隨常規是順勢而爲,但對大腦有害。大腦渴望新奇和挑戰,如果你在生活中追求快速成長和進步,就必須得平衡這兩種需求。在你跟隨常規繼續生活的同時,又要主動挑戰自己,嘗試從未做過的事情。

創造信心的唯一方式是追逐你從未經臨之地。

所以,請開始暢想更寬廣和更好的未來,打破對自己劃定的圈子,未來的生活不是當下的無限重複。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所以,問題在於,你決定在你的生活中創造多少想象空間?

接下來的部分,我將會提供以下五步走戰略,來想象和構建你想去的未來。

1). 想象你三年之後的樣子
2). 儘量深入地感受彼時的狀態
3). 轉變現有的生活方式以匹配未來的目標
4). 期待一切,無所不能
5). 衡量收益,而非差距

一步一步來看:

1. 想象你三年之後的樣子

關於你想去的地方和你想成爲的人的圖景,是你擁有的最大資產,沒有目標何談到達。

將未來的自己看做一個完全不同於現在的人,有助於你構建遠大的願景。做好準備後,試着問自己下面的問題:

你對未來的願景是什麼樣的?

你的願景有多詳細?

沒有願景,生活將失去意義,心理學家 Gordon Livingston M.D.認爲,人若要快樂,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 有可做之事;

  • 有可愛之人;

  • 有期盼之事。

所以,請開始描繪你的未來願景。根據商業作家 Cameron Herold 的觀點,你應該同時擁有個人和職業的清晰願景。

在這個願景中,你不用關注如何達成其中的目標,只是儘可能地明確三年後你想要成爲的樣子。

拿出你的日曆,在從現在起三年後的一天劃上一個大大的標記。

彼時,你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你是什麼樣子?

你的環境是什麼樣子?

你生活中和團隊中最常出現的人是誰?

您與什麼樣的客戶或人員合作?

你有什麼重要的經驗?

你典型的一天是什麼樣的?

你擁有多少錢?

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

你關注重點是什麼?

記住一點,你目前從事的工作完全不會影響上面問題的答案。你首要的任務就是儘可能地明確你想要的人生願景,你的願景越清晰,執行就越明確也越容易。

根據 Herold 的方法, 理想情況下,您應該寫下五頁紙以上的生動明確的圖景暢想,然後開始與每個人分享!

爲什麼要跟每個人分享?

簡單的原因:

當您與他人分享時,他們會承擔一個監督推進的角色。

聽到自己闡述它會讓你更加自信,你的思想應該形成語言,語言應該成爲行動,行動創造習慣,習慣決定個性和命運。

公開分享你的目標,有各種各樣的科學和觀點支持可行。關鍵問題是:如果你願意100%致力於你的目標,那爲什麼不敢說出來呢?

一旦你做出了承諾:

你就不能擔心人們對你的看法。

你開始規劃你的生活和環境來開拓那件事以達目標。

不要過度在意失敗,換言之,你擁抱不完美主義。

所以,去認真寫下你的五頁大計吧。

然後,開始與每個人分享。看看會發生什麼。藉此,你可以從生活中篩選出品性不合的人,並吸引志同道合之人。

唯一的問題是: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如果你已經作出慎重承諾,那麼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如果你不是,那就不用繼續往下讀。

2. 儘量深入地感受彼時的狀態

儘可能清晰地感受你想象中的場景,此時,改變已經在我們的大腦中悄然發生。

一旦你許下承諾,你的任務就是改變你的大腦,思維方式和身份,以匹配未來的現實。

你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進行:

  • 情景可視化/日誌
  • 設計環境
  • 勇敢行動

你的身體是一個化學機器,它會沉溺於某種情緒狀態,平常都是下意識地採取行動,重複已經習慣的情緒。

例如,在你發覺之前,你舉着手機不厭其煩地刷頭條,這都不是有意識的動作。當你做這件事時,你的身體正在釋放讓你上癮的化學物質。

如果你想要改變,你必須要創造新的化學物質。

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作出改變:

  • 基於情感的場景可視化
  • 新鮮的環境和體驗
  • 大膽的新行爲

這些都會產生全新的情緒。新情緒可以讓你的潛意識迴歸正常。

每一天,你都需要爲未來的自我產生所期望的情緒。這就是情景可視化的目的所在。

你多久可視化一次?

數據表明僅有3%的美國人會寫下目標,1%會每天寫目標,我猜遠小於1%的人會有分享給大家的未來清晰圖景。遠低於1%會激活未來自我的情緒狀態。遠不到1%的人勇敢地追求夢想。你會嗎?

3. 轉變現有的生活方式以匹配未來的目標

光想是不夠的。還需要看到行動信號,以此證明你對此很認真。一個比較明確的信號是,爲你的夢想投錢進去。

最近,我和我朋友花了800美金報名參加2020年7月的鐵人三項賽事。近年來,我僅是偶爾考慮過參與這樣的活動,這並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但是,我們的生意發生了一些重要的改善,朋友和我大受鼓舞,所以我們決定一起報了一個鐵人三項。

自從我們花了錢,在過去的兩週內,我心理上發生了很多有趣的轉變,我已經開始想到自己完成鐵人三項的樣子。換句話說,金錢的投資引發了很多想象與動力。

我開始不斷暢想這個問題,並想象自己變作鐵人。我也開始聽一些有關耐力運動的有聲讀物,做更多的有氧運動,改變飲食。

這個變化映射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變得活力十足。我的身體在改變,做事的方法也在改變。我的家庭關係、事業都在發生變化。

當你開始做出有力的決定,你會開始優化你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始決定什麼應該保留,什麼應該斷舍,你開始自定義生活,不再活在別人的節奏中。

所以,你爲你的生活環境和夢想,花了多少錢?

4. 期待一切,無所不能

有一個最常見的論調是,降低你的期待值,以免於受傷。

爲什麼要如此害怕受傷?

根據期望理論(譯者注:美國心理學家維克托·弗魯姆提出,主要理論是,動機(motivation)取決於行動結果的價值評價(valence)和其對應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積:M=V x E),你的期望不僅在動機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也對於取得什麼成果發揮着重要作用。

通常來說,人們無法進步而變得拖延,是因爲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他們有一個目標,但沒有什麼技能或知識。因此,目標很快變成一個未竟之夢。當你開始針對夢想採取行動,投資它,並組建一個團隊,你開始進步。進步將增加你的成功動機和期望。不論你成功或失敗,這是你的選擇。這取決於你是否大膽、堅定和積極。

當然,你將遭遇痛苦的時刻。如果你追求的未來與現在完全不同,你將會面對很多這樣的時刻。

你會痛苦,但你會習慣它。

情況會十分複雜且迷惑,但你仍然要習慣它,你需要不斷重複練習,增加知識,不斷承諾,獲得支持。

無視傷痛,你將一往無前。

5. 衡量收穫,而非差距

每過一到三個月,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你最大的五個收穫是什麼?

目前的情況是如何給你帶來最大的信心和興奮?

未來一到三個月打算創造的五大進步是什麼?

很多人無視他們的成功,只着眼於他們的差距,只看得到缺憾以及沒做好的地方。毫無止境的堅持對你的快樂和信心有時候並不是好事。

你可以在保持前進的同時,享受這個過程。

這是我日記封面的圖片。每隔30天,我就會寫完一本日記。每次我打開日記本寫作時,我都會先查看第一頁。

寫在第一頁是這樣一些問題:

我現在在哪裏?

過去三個月我收穫了什麼?

未來三個月我要做什麼?

未來一年我要做什麼?

這些問題主導我的日誌寫作,他們提醒我正在執行的任務,他們讓我感到一直有所收穫。

生活充滿樂趣,成功來的更爲容易,更幸福。

你目前處於激勵與興奮之中還是自怨自艾?

你是否在情感上完全依附於結果?

你是否有很大的挫敗感,哪怕收穫很多?

追逐成功是有趣的過程,沒有目標,你會迷茫與徘徊,上面的五步走戰略會幫你快樂地達成夢想。

去享受這個過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