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巨浪下的小學》:災難反思的重要性

本文首發於我的公衆號:fanyongjian1994

關於災難的紀實作品從來不好讀,主要的原因在於,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身外之人短暫的悲傷來源於數字本身的冰冷,而冰冷很快被時間治癒。人類從網絡獲取信息,一來經過多重加工,二來信息不夠全面客觀,三來網絡總是情緒化的,現今的互聯網更是如此。

但紀實作品提供了很多視角,它將讀者在新聞中無法提取到的細節,以一種親歷者的姿態層層撥開,同時加入記錄者的思考,這樣,讀者可以全方位清晰地瞭解這件事。

2011年的311地震,是有史以來日本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震,達到9.1級,此次地震更是引發海嘯等次生災害,同時,是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主要原因。而這次災難,留給中國人最深的印跡,則是全民搶鹽活動。

雖無法感同身受,但災難之反思十分重要,地震雖爲天災,但是否伴隨天災,是否會有人禍產生?遙想08年汶川,曾有小學因爲經常進行防震演練而全員免於災難,這說明,面對天災,人類的面對態度同樣重要。

日本是多震國家,其防震錯失自然是十分完備,但面對這場歷史級別的災害,有一些本該避免的事故,也因爲某些原因發生,而事故的背後,是真切的人間慘劇。《巨浪下的小學》正是還原這次災難中的一場慘劇如何發生的紀實作品。

災難,對於經歷其中的人,一定是種難以言說的體驗。很明顯,死去的人已經死掉,活着的人藉着“靈媒”與逝去親人的交流,更像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從災難中倖存的人,必然會收穫一些不同的意義。

日本人對於地震,便是家常便飯的談資,在外國人面前,甚至可能是一種玩笑的佐料,他們對地震的應對,有一種心理上的疲勞。

日本社會對於秩序的服從,對於組織尊嚴的無來由維護。觀察這次疫情,當武漢的疫情爆發之後,外媒處於一種冷漠的津津樂道之中,直到疫情蔓延過去,不可抑制。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整個世界正在遭受一場災難,新冠肺炎由國內,逐漸蔓延至整個世界,我們對於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已經麻木,但每一個數字背後,都可能寫成一部嚴謹的社會調查報告。觀察各國對於這次疫情的應對策略,我們就必須得承認,病毒雖然由自然界來,但人類的應對是多麼重要,一個小小的政策失誤,就意味着許多生命的草率而止。所以,災難的反思十分重要。

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12年,日本地震過去了9年,SARS曾在17年前肆掠人間,而整個世界仍然在新冠肺炎的支配下支離破碎,以史爲鑑,我們自然明白,災難並沒有因爲文明的進程而避免,一些人類個人的操作,仍然是決定着災難造成的損失程度,天災總伴隨着人禍的味道,那對於災難的反思,必須要徹底而慎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