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女人》:親,爽完請節哀 01 逆反是因爲不得不反 02 近年影視作品中的女性主義 03 沒有經濟基礎做支撐的女權很僞 04 婚姻?說多了都是淚

這段時間,一部劇火到讓我無法忽視它。我是說《致命女人》。

簡而言之,這劇講的是:三位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女性(60年代的家庭主婦,80年代的社交名媛和2019年的律師)處理婚姻中的不忠行爲。

劇中主題『出軌、小三、開放婚姻』賺足眼球,主題『殺夫』更是令人聞風喪膽。

負責任地說,這劇能極大舒緩女性對兩性問題傳統觀點的憤怒情緒,俗稱:看着很爽,一直看一直爽。

也許由於太戳心,我看了4集就沒看了:相比起來,我更喜歡《傲骨賢妻》《慾望都市》的複雜、細密、悲哀,喜歡它們對話題的分解。


如果你也曾思考過這些事兒,請和我一起來梳理吧:

01 逆反是因爲不得不反

我真的討厭男性說出軌是男性的天性,忠貞與母性是女性的天性。這好像會成爲一種不自覺的性別對立。是的,我無法反駁人們說這是男性的天下。我可以理性判斷這一現實環境:儘管遺憾,但我懂。

不過,諸位,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像說:我是皇帝,我是高高凌駕於你這個平民的;我是神明,你無權違抗;我宣佈,你終身無法改變你的命運,性別是你的原罪。

這樣類比就很有意思了。它看起來更像是權力的博弈,而不像是兩性關係探討,這分明就是在說:弱小就要捱打。

它是一個霸權。更清晰一點說:以其爲源頭所構建的世界是一個以霸權爲裏,以道德禮儀、男女平等爲表的虛僞的世界。

浩瀚歷史中,總有位高者忍不住宣示這一點,故而引發暴動、革命。弱者無法要求強者平等、友愛,強者也無力要求弱者心悅誠服。自古以來,總有強者恃強凌弱,總有弱者明裏暗裏憎恨、仇視,搞謀殺。

俗話說: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你們看,古人的總結能力真的很高超,對嗎?

所以我說,《致命女人》不是“殺夫”主題,是“復仇”主題。

02 近年影視作品中的女性主義

劉玉玲曾出演的電影《殺死比爾》講述的也是復仇。

近幾年裏,《使女的故事》《傲骨賢妻》《絕望的主婦》《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之類美劇都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國內影視界/圖書界也在積極開拓女性主題的市場。

什麼是影視作品、文學作品呢?私以爲就是說,那是作者截取的生活片段,是作者對人生的一種哲學或美學總結,擁有更戲劇化的衝突關係,將帶來日常生活中缺少的極致情緒體驗。

或者說,作品必須挑動觀衆最敏感的那根神經,當觀衆感官疲軟,就要用更刺激的話題挑動神經。暴力、權力鬥爭、兩性關係都是比較常見的主題。且對觀衆和創作者來說,兩性話題門檻似乎都更低。

創作者需要一個弱勢形象,訴之以飽滿的情感:有新傳學者指出,當故事主角是女性,尤其是小女孩時,輿論會一邊倒。可以說,被背叛的主婦覺醒與反擊是再好不過的素材。

可惜真實生活就複雜多了。

單說一點吧:《致命女人》的女主角中,哪一個是活在窮困潦倒當中呢?劇可以追,YY之後也要醒。

諸位,古代中國底層女性的悲哀可是一位男性詩人寫的呢: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千古多少女人,連名字都沒有,更何況自我意識呢?

社會經濟環境及個人經濟狀況對這些事的影響超乎你我想象。

不是每個女人都有勇氣提刀殺夫,也不是每個女人都有能力談平等。請注意,我說的是勇氣+能力,而不是資格。

03 沒有經濟基礎做支撐的女權很僞

再跟大家複述一些辣眼睛的故事吧:

1、我此前寫過,在深圳某奶茶店聽到兩位已婚女性探討經濟獨立:其中一位女性教另一位如何掌控老公的錢,然後買買買。

2、某貌不驚人的事業單位女員工,擁有一個看起來挺幸福的三口之家。忽然有一天,人們聽說她多年來花了大把RMB包養小鮮肉。

3、在某著名旅遊城市,一對女性好閨蜜因嫖資糾紛產生分歧導致其中一人跳樓自殺。

4、可以說,中國一線城市職場裏,潛規則總是半推半就地進行着,可能每分鐘都有一個年輕女孩靠身體上位,然後她就搖身一變開始大談貴族精神、獨立、自信、正能量。

……

都挺幽默的吧?

真靠能力爬上去的女人,往往不討喜,常獲外號:滅絕老尼。

她們必須和男人搶,和女人搶。關鍵是,她們依然不是女神,沒有主角光環,是赤果果的不完美產物。對白手起家的一小撮女人來說,漂亮臉蛋只會讓路途更艱險。

到底要有多彪悍,纔可以不去依靠和懇求任何一個人,活成一尊挺立的鋼鐵女戰士?相比起來,背叛算得了什麼?

如果始終被要求像狼一樣生活,而不是被教化成溫馴的爲愛癡狂者,這世上怎麼會徒增那麼多自怨自憐的女人?

當然啦,反抗好難。孤獨已經是絕頂高手才能對付的難事了,特立獨行則更難。畢竟人都是社會化的產物,不合羣的壓力太大。有時,這壓力大到足以剝奪一個人的生命。

就像不婚/獨身主義:你別看一二線小白領在網上喊得那麼響,在偏遠一點的地方,還是沒幾個人扛得住各方壓力。

有實力纔可以囂張和自由。


04 婚姻?說多了都是淚

我問過上百個來自全國各地的90後,其中絕大部分告訴我,他們對婚姻的態度很悲觀。而他們反饋的一些想法讓我更悲觀:

❶ 有人說,自己的哥們和戀愛五年的對象結婚了,期間,他的哥們兒一直在和別人亂搞,他從來都表現得非常寵愛女友,女孩兒也覺得自己很幸福。戀愛多年後,他們終於步入婚姻殿堂。

❷ 不少人表示出軌不要讓對方知道就好了,如果對方認爲自己是幸福的,那他/她就是幸福的。

❸ 絕大部分人認同:婚姻只是找人搭夥過日子,和愛情有別。

❹ 當然有人是衝着愛情步入婚姻的,但以年度維度來看,婚姻關係的維繫依然是難題。養娃則更難。

你能說上述觀點是錯誤的嗎?

婚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是一個社會化的儀式,標誌着我們沒有那麼不合羣嗎?爲什麼一定要結婚?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纔可以不婚?到底要怎樣才能原諒一個綠了自己的人?年齡到底會對婚姻觀念產生多大影響?婚姻制度是否會消亡?

我經常忍不住想這些問題,想得腦袋疼。我十分渴望有高人指路,給我標準答案,我只需要參照執行就可以一勞永逸。我一直問啊問,然後遺憾地發現:原來他們也沒有答案。很多人根本不會去想,很多人想不明白,所以我找不到答案。


想想也是:當我們處於一個全新的時期,沒有任何歷史與名人可以參照,生活就會突然失去方向和平衡。所以,我渴望窮盡古籍,看看千古以來,人們是否有過同樣的困境。

然而困境總是相似,卻又處處不同。

非二元命題的答案就是這樣多元,你能說誰是錯的嗎?不能。就是因爲人們可以做出那麼多不同的價值選擇,才存在人和人之間的區別,才顯得三觀相合特別重要:找個和自己想法一樣的人就好啦。

無奈打着燈籠也可能找不到這個人。好不容易碰到一個不錯的,人家可能瞧不上我。人生真的超難……所以,有人分裂着,言行不一;有人承認性別的不公,大喊階級固化,但拒不承認自己平庸。

大悲。大悲。諸位請節哀。

我想來想去,感到我們最缺的可能是包容。窮人渴望尊重,屌絲渴望愛情,弱者渴望權力……沒有嘲笑就沒有魔幻的一出出大戲。這是一個理想態。

包容,容許別人不同,實在是一種堪稱高級文明的產物。是願意跳出我執的小圈子,在更加廣闊的世界中徜徉。只有這樣,才能出現哲思、辯證,更甚者,出現美,及真正意義上的信仰。由此可知,我們所處的時代並不那麼先進,也不那麼文明。

Anyway,願天下人人各得其所。

————————————————

以上內容來自長期關注閱讀與寫作的【書癡編輯】伍小仙,如果您對書籍、閱讀、書店、新媒體運營等話題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衆號:書癡評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