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上線的智慧零售小程序,似乎不太智慧的亞子

“前段時間刷朋友圈,看到了一條騰訊智慧零售的廣告,帶着疑問點了進去,然後我陷入了沉思。腦子裏不知怎的不斷飄響着智慧樹的開場……”

智慧樹上智慧果:講個故事

本着產品經理首先是用戶的原則,我以一名真實用戶的角色去體驗了一番智慧零售,可最後的結果讓我覺得這應該是智障零售……

點進小程序,其實一眼便能看出這就是個導購平臺。拋開這頁面設計打幾分先不說,畢竟只要能買到我想要的商品就算是個合格的導購了,雖然一種熟悉的感覺讓我好幾次以爲自己在看一本紅色小書。

不過最後還真讓我發現寶貝了,在刷了差不多兩屏女裝、美妝商品後,一件衛衣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沒錯,就是這款太平鳥和寶可夢的合作款,皮神鎮場,哪個訓練師能輕易拒絕。好嘛,買就完事了。可是我怎麼找不到打錢的地方呢?把這個商品頁上下左右擼了個遍,發現只有收藏、分享和聯繫客服(導購)的功能,這不科學啊?

但出於對皮神的愛,不能這麼輕易就放棄對吧,於是我選擇了聯繫導購這個看上去最有可能買到衣服的操作。3個小時後,導購回復我了。

甩給我一個神祕的二維碼,便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還沒緩過神的我,不知何去何從,再次滿臉問號,這是要我幹嘛?

掃碼續命發現這是個個人微信賬號,於是添加了二維碼中的微信號,可我並不知道對方是誰,也無法確定是否就是該導購。然而接下來在微信聊天中的對話,讓這一切變得不再重要,我只感覺自己的智商彷彿被誰按在了地上反覆摩擦。

原來可以買,還有6.8折,還可以包郵!行嘛,錢已經準備好了,只差一步了,把鏈接發過來吧!

納尼???店裏可以買,說的不是網店,是線下的實體店?讓我冷靜一下先……等等,剛纔你不是還說68折包郵的麼,雖然我去線下店裏買,叫包郵好像也說得通?現在擺在我面前的似乎只有2條路了:要麼只能戴上口罩衝去店裏,要麼就只能和皮神say bye bye了。

然而故事到這裏還沒結束,不甘心的我又多嘴問了問,結果……

轉錢?敢情是這麼個包郵?你我素未謀面,加好友不到5分鐘就要我轉錢,之前加的小姐姐也和我聊了半個月才讓我買茶葉的好吧。雖然你很可能真的就是店員,但我的心還是沒這麼大。而且,我怎麼都想不到居然要用這麼原始的方式。

反正已經很智熄了,不如我就去店裏買吧。不過我仔細看了看,剛纔發的視頻裏不是我要的同款呀,而是一個系列的另一款,於是我又多嘴了……

我褲子都穿好了,你告訴我店裏沒貨了?那剛纔說店裏可以買的是什麼?爲什麼我有一種騙狗進來殺的錯覺?

事實上,我還沒有放棄,並且仍然在嘗試線上購買,可是這個搜索結果,讓我頭皮發麻。

到此爲止,我是真的幹不動了。此時的我,只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件衣服。

幸好此時我想起來,好像還有個叫淘寶的app?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我在淘寶裏搜了下:太平鳥皮卡丘衛衣。

於是……

嗯,我的智商也回來了。

首屏就是太平鳥的天貓旗艦店,嫌貴還可以選擇專櫃代購,買他!

故事講完了,所以,我爲什麼要用智慧零售?轉念一想,衣服我確實買到了,智商好像也提高了,還是要給智慧零售鼓鼓掌的。

智慧樹下你和我:先看面子

以上的故事並不是段子,而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寫這篇文章也不是爲了吐槽。因此,智商重啓後,有必要分析下深層次的原因,也看看這個智慧零售小程序智慧在哪裏。

智慧零售小程序的主要產品形態是導購平臺,不管是用戶感知到的,還是官方目前的定位都是如此,問題是,用戶真的需要嗎?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官方是怎麼講的。

官方對其定位是騰訊智慧零售爲零售企業提供的一個入口級展示平臺,也是騰訊智慧零售支持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工具之一。旨在發揮小程序連接線上線下的能力,幫助用戶高效發現周邊的好物、好店以及周邊活動,提供線上線下無縫的零售體驗。此外,小程序將大大拉近商家與用戶的距離,門店導購可以向周邊用戶發佈內容推薦,並和消費者進行直接溝通,提供專屬服務,幫助品牌構建和運營私域流量池。

根據這段介紹透露出的信息,智慧零售小程序至少有以下3點特性:

1. 流量的入口及分發

2. 線上與線下的通路

3. 導購和用戶的連接

從功能上來看,它也確實做到了。這段介紹面向的對象似乎是B端的商戶,然而最終的產品是面向C端用戶的,那對用戶而言,這個小程序表現如何呢?騰訊的產品向來重視用戶的反饋,小程序內可以直接反饋吐槽,因此也可以直接看看這批早期用戶的使用感受。

爲了對稱,我也勉強湊了3條問題:

1. 查不到訂單和物流:因爲所有的交易實際上都在商家自身的小程序裏完成的,智慧零售這兒只是個導航呀

2. 與用戶購買動線不符:因爲這兒只是個展示平臺呀,海報是個廣告而不是具體的商品,點擊跳轉當然只能去商家的小程序首頁了

3. 亂,不知道我能幹嘛,不知道騰訊想幹嘛:還能幹嘛?雲逛店唄

除了第一條,我看中的商品沒法在線下單而沒有實際體會到,後面兩條基本都能深切感受到了。

接下來詳細看看這個小程序裏都有啥。目前該小程序主要就三個模塊。

1. 極速到家

提供生鮮到家服務,現在就是每日優鮮和其他到家業務的展示坑位,點擊任意商品就會跳轉到每日優鮮小程序,之後的流程與智慧零售就沒關係了。

這裏點擊任意商品,都會彈出小程序跳轉的提示,非常齣戲。目前小程序是支持多開的,跳轉的動效是從下方飛入新的頁面,若不彈出提示的確不太能區別不同小程序。要不考慮下學學瀏覽器的多標籤頁切換?

而且就這麼小半屏的位置,看的眼睛不累麼?還不如放個活動banner,我直接去每日優鮮小程序裏慢慢挑不好嗎?

2. 大牌好店

這就是各個入駐品牌的展示頁,一張海報+一篇內容導購。這玩意以前我們好像叫電子目錄,13年我當時所在的公司,做的一個主要產品就是電子目錄,效果確實都很精美,可就是沒客戶買單。最後半賣半送的給幾個熟客推銷了幾套,也不知道他們最後有沒有用。

目前很多地方都還能看出倉促發布的痕跡,比如下面這個字都顯示不全的。

還有下面這個商品列表,我點了半天“立即搶購”才發現這居然都是圖片。很明顯這裏很多素材都是複用了其他平臺的,因此與小程序不能完美吻合。

3.雲逛街

第2屏開始就是“雲逛街”模塊,也就是我翻車的地方。零售企業的線下門店店員可以在此發佈內容吸引用戶。用戶可以幹什麼呢?嗯除了點贊和分享,你就只能找導購聊天了。

沒獎競猜環節,看看下面哪個界面是智慧零售小程序?

以上3款產品,從左至右分別是:得物app、小紅書app和智慧零售小程序(希望你不是從我忘記關掉的微信浮窗認出來的)。其實UI相似本身沒啥大問題,早在Pinterest上我們就見過這種瀑布流的設計,現在已經是設計風格中的一種標配了。所以我們要看的是細節。

第一眼對比與其他2款app的區別是,智慧零售小程序中列表頁的內容明顯不夠美觀和諧,圖片風格迥異,UI信息元素過多且分佈分散。有的是街拍,有的是門店實景,有的是產品海報,有的還是運營活動素材圖。引起了一位具備藝術背景普通用戶的強烈不適。在UI框架上,明顯的大間距和大圓角,本應只是信息間的適當隔斷卻喧賓奪主搶佔了視覺焦點。

點進某個內容詳情頁,一樣問題不少。

不同詳情頁圖片的尺寸不一致,要麼顯示不全,要麼大量留白(留黑?)。操作上除了左右滑動切換圖片,上滑、下滑、雙擊、長按等常見的手勢操作全部缺失。而操作的缺失,本質上是功能的缺失。沒有購買入口,沒有評論回覆,總覺得是個沒內味兒的半成品。

類似的導購板塊,淘寶是如何呈現的呢?

設計樣式上的東西,各有喜好,但至少我說淘寶給人的感覺更加規整乾淨應該沒問題吧。

智慧樹前做遊戲:再看裏子

至此,一定有人會跳出來說聊那麼多面上的東西有什麼意義,關鍵還是得看產品是否能解決用戶的具體問題。先不看這個小程序解決了什麼問題,面對一個被廣告吸引進來的沒有明確需求的用戶,產品要考慮的首要重點不是能爲我解決問題,而是想辦法留住用戶,讓用戶願意繼續使用直到發現產品的內在價值,也就是體驗到所謂的Aha! Moment。這時,產品的面子功夫不可謂不重要。產品經理隨着工作年限的增長,職級的提升,所負責產品的廣度和深度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可能更多的會去進行產品機會判斷,系統能力構建等工作,但這不代表就可以忽略了基礎的產品呈現和用戶體驗。特別是對於一個toC的產品。這也是爲什麼我會先吐槽這麼多用戶看到的東西。

騰訊其實是想講一個好故事的。這個故事可能大概是這樣:藉助微信生態內衆多工具的組合爲商家賦能,打造一系列行業解決方案,協助商家將騰訊系的流量沉澱到商家可以自主維護的私域流量池,以對用戶在生命週期中持續運營,最終提升用戶整體LTV(生命週期總價值)。簡單說就是我建了牧場,我圈了羊,我現在還提供剪羊毛的工具,你來剪羊毛,大頭還歸你,問你來不來。當然來了。模型是理想的,可實操中,用戶不是羊,生意也不像剪羊毛這麼容易,甚至商家也不會按你的想法剪羊毛。

這套模型中,有3個關鍵點:流量入口、運營工具和私域流量池。

流量入口

即騰訊開放出來的可以吸引到流量進入的用戶觸點,智慧零售小程序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入口。

按照官方的說法,目前可統計的小程序觸點有超過60個,但常理告訴我們單純的數量是沒有意義的,大量觸點的轉化效率低的可憐。我們真正常用的訪問小程序的入口可能不超過5個(任務欄下拉框、發現頁、對話/文章中的小程序卡片或小程序碼、線下掃碼等主要入口)。

運營工具

即商家在轉化用戶過程中會使用到的一系列工具。事實上,智慧零售在剛推出之時,講的就是“工具箱”策略,騰訊自己不是要做零售,而是給商家提供好用的工具,幫助商家成功。結果就是商家們收到了騰訊提供的一個B端全家桶,尷尬的是,騰訊不知道零售商需要什麼工具,零售商不知道騰訊給的工具怎麼用。當然,首先打破這種局面的肯定只能是騰訊,騰訊不得不深入到一線,去感受真實的零售。所以雖說騰訊在努力幫助商家成功,但實際上騰訊自己也在跟着商家成長。於是我們慢慢看到騰訊拿出了一些整合的解決方案,啓動了倍增行動,在微信公開課上推出了零售專場,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當然騰訊也必然也需要越來越深入到零售中。

例如直播+小程序商城+官方導購+社羣的線上運營組合拳,或者掃碼+會員+公衆號+社羣的線下引流線上沉澱。在工具足夠豐富,功能足夠成熟後,可能工具間真的能構建協同網,形成多觸點的聯動。

而在我自己的體驗中,導購也確實通過客服助手與我建立了聯繫,並且成功加了我的個人微信。

私域流量池

其實我對這些拗口的生造詞有種天然的牴觸……私域流量說白了就是和所謂的公域相對,屬於自己私有的流量,可以隨時輕易觸達(可移動互聯網時代巨頭林立,大B小b基本都依附在巨頭的平臺上,又哪有什麼真正的私域)。對於微信生態來說,微信公衆號、導購個人號和社羣就是商家要努力構建的私域流量池。

可以看出,智慧零售是規劃的很大的一盤棋,不過我先暫且只focus在這個小程序本身。

智慧零售小程序的定位決定了業務上戰略的選擇,戰略決定了其提供的核心價值。我們一步步來看。

官方對該小程序的定位前面已經說過,是一個展示爲主的導購平臺,在智慧零售的業務模型中偏向於流量入口。

先看導購平臺,導購平臺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幫助用戶找到想要的商品。用戶也許已經有明確需求,導購平臺需要幫助用戶定位到最合適的購買渠道、價格和時機;用戶若只有大致的需求意向,導購平臺需要幫助用戶完成商品的篩選和決策;用戶也可能暫時還沒有購物需求,導購平臺則需要發掘用戶的潛在需求和購物偏好,並推薦合適的商品。每遞進一個層級,平臺的服務屬性就高一分,對用戶的價值也高一分。

因此,導購平臺的核心價值是其爲用戶提供的信息,信息消除的不確定性越高,抹平的不對稱越精準,產品的價值就越明顯。而信息呈現的方式則是各種類型的內容。

這麼看導購平臺其實並沒有特定的產品形態。第三方的獨立平臺彙集各個渠道的商品信息,電商平臺提供平臺入駐商戶的商品信息,自營零售商爲用戶推薦自己銷售的商品,大家某種程度上都在做導購的工作。

不同導購平臺還會有自己的獨特定位。例如卷皮網主打的就是平價,9.9包郵一度是卷皮的特點;再如什麼值得買給人的印象是中立、專業,突出的是”值“背後的性價比,而不是單純的低價。又或者像淘寶、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內的導購模塊是根據用戶數據進行的精準推薦,做到了千人千面。

回過來看智慧零售小程序,現在給人的感覺基本是有什麼內容就給用戶推薦什麼了。作爲剛上線不久的產品,這點無可厚非。一方面入駐的品牌和商戶數量有限,本來就不具有充足的內容。一方面冷啓動時積累的用戶數據也有限,很難做什麼精準的匹配,可能目前也還沒和騰訊內的用戶數據打通。但這必須是儘快解決的問題,希望在內部對導購內容是有明確定位的,否則展示的內容無法有效率地轉化用戶,有再多的流量扶持,產品本身也無法成功。(千萬別說我們的定位是根據用戶的LBS,推薦附近的優質內容……)

然而,對於用戶看中商品卻無法購買,這種核心通路都沒建設好就上線的操作,就實在讓人大跌眼鏡了。智慧零售過分強調了導購的重要性,卻忽略了用戶最基本的需求和行爲習慣,才弄出了這麼反智的設計,我很懷疑騰訊在設計產品時,是否描繪過用戶的真實動線。

這讓我聯想到了上一個提供這樣類似反智服務的公司。當年他們在線下搞了實體的便利店,在門店內貼滿了商品的海報和二維碼,讓用戶進店掃碼下單,商品快遞到家……

當你進入門店後,你會不禁問到: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嘛?因爲你根本想不明白:我特麼都已經到店裏來逛了,爲啥想買點水果還要到線上下單等你送個快遞到我家,我是拎不動麼?

這個便利店業務的名字叫順豐嘿客。五年多過去了,沒想到熟悉的體驗居然發生在了騰訊的產品上。不同的是,當年順豐是O2O(offline to online),今天騰訊是O2O(online to offline)。相同的是,這兩個2,確實都挺2的。

線上線下相互引流本身沒有錯。O2O的正確性不在方向,而是具體實操時有沒有真正結合當時的實際場景和用戶需求。你看同樣是從線下轉化用戶到線上,還強制使用app下單,可盒馬不是做的挺好嗎?

所以爲導購賦能這件事也是沒毛病的,欠考慮的是對真實場景下用戶行爲的把握。

導購在售前、售後和復購時扮演的實際上是不同的角色。導購人員在售前的主要工作是提供諮詢服務,引導用戶挑選到合適的商品並使用適當銷售手段促成交易,這和頁面上展示的商品內容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複的。特別是在用戶已有明確購買需求時,導購若不能提供額外的對用戶有價值信息,基本就是多餘的存在。

相信大家在線下購物時,也都接觸過各種導購的服務,對於進店就一直跟着你,頻繁問你想買點什麼的“過度服務”,我想大多數人是反感的。況且在電商如此普及的年代,主流消費者早已習慣了在線購物,更多的是主動聯繫客服諮詢,或者乾脆直接下單購買。現在智慧零售卻生硬的在線上加入聯繫導購這個必選環節,我唯一能想到的原因就是可以給商家講個好故事。

我並不否認導購人員的工作價值,也明白人可以提供更有溫度的服務,但終究還是要回歸到最終服務的對象。我看到的把人作爲節點發揮價值的情況,更多的是像社區團購、生鮮便利這些剛需、高頻且貼近生活的場景。人不止是導購,更像用戶的生活管家。物理上的貼近,和頻繁重複的服務構建起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時轉賬可能真就成了最便捷的購物方式,甚至預付或賒賬都是可行的。不信去看看這些業態的公司後臺,一般還真有個“代客下單”的渠道歸屬。只是目前的智慧零售小程序,離這種情節還差很遠。

我們可以接受的是產品都有MVP版本,都會經過不斷地迭代優化。可每個版本都一定是在解決當下最核心的問題。這個版本的小程序,告訴我們它是一個設計用戶路徑達成業務目的,給商戶講好故事的產品,而不是在順應用戶需求和實際動線的toC產品,至少目前不像。

再來看作爲流量入口,似乎意義不大了。現在的情況是,微信給足夠的流量,智慧零售小程序也很難接得住。況且,我一直認爲如果只把自己看作是流量入口就太浪費了。騰訊的核心競爭力難道就是龐大的流量嗎,那百度每天有超過60億次query,是不是也能幹這事兒?當然不是了。

流量大當然是優勢,是上游的大盤;數據量大也是優勢,是底層的基建,但真正形成騰訊核心競爭力的還是用戶,更準確的說是用戶之間各種聯繫構成的網絡,即關係鏈。這是騰訊最寶貴的資產,也是最高的壁壘。

所以智慧零售小程序要想成功,一定不能只侷限於作爲流量的入口和分發,而需要結合用戶關係鏈開發一系列運營工具和手段。一條關係鏈裏的3個要素,都可以成爲發力的對象。

1. 激活關係鏈起點:激活更多的發起方,即帶動更多分享。外在激勵容易實現,包括了適當利益驅動和降低分享門檻等操作。而價值更高的內在激勵需要靠產品本身的口碑傳播。

2. 激活關係鏈終點:激活更多的接收方,轉化更多用戶,激勵在於能否提供與用戶需求匹配的信息,包括了商品本身和優惠等信息。需要利用騰訊自身的數據能力和發起方對關係鏈的掌握共同達成。

3. 激活關係鏈:爲用戶提供轉化效率更高的關係鏈,甚至創造更多新的關係鏈。例如微信讀書的讀書小隊和組隊抽無限卡活動會讓用戶自發的建立起與讀書相關的關係鏈,即便像滴滴出行、美團外賣的優惠券也會催生出優惠券互贈的關係鏈。

到店or到家?

另一個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是:小程序提供的戰略重心是到店還是到家?這是兩種本質上很不同的服務體驗和後端供應鏈的管理。到店或到家,並不僅是一個便捷程度不同的問題,不能說到家就比到店便捷。家門口的便利店再方便也需要出門,所以它仍是到店。用戶選擇到店或到家,本質上是在選擇這一刻不同的生活方式。

智慧零售小程序的頂部是每日優鮮、永輝等到家業務的展示,之後是各品牌小程序的推薦,到了第二屏的“雲逛街”卻生硬地切換到聯繫導購,引導用戶到店的反智O2O。也許小程序的開發者會將其解釋爲全渠道零售,給用戶更多選擇。可全渠道說的應該是在每一個交互節點上,用戶都能自由且自然地選擇,最終順暢的按自己的喜好完成購買,選擇支付和交付的方式。而不是把到家和到店服務簡單地糅合在一起,一股腦丟給用戶。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所有的業務也都是有側重的。現在除了從小程序內信息展示的順序猜測優先級,並不能明顯看出對這兩種不同業務的判斷。而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選擇和對未來業態的判斷。很多投入到新零售行業的公司,賭的就是其中一種模式。也可以想想,盒馬爲什麼極力引導用戶到線上下單,甚至在內部將線上單量作爲考覈的KPI之一。表面上看,新零售給用戶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選擇,更豐富的體驗。但企業都是有一個終局判斷的,最終用戶的價值體現在哪裏,企業的資產沉澱在哪裏。不同的判斷會決定不同的行進道路,也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而不做判斷,把網散的太開。要麼是沒想好,要麼是家裏真有礦,擁有的資源遠勝其他對手數倍,一手的炸彈當然怎麼出牌也不會輸。

騰訊屬於哪種?

歡樂多又多:總結下吧

這篇文章肯定是有侷限的,一個產品無法代表一個業務,智慧零售小程序的成敗也不能決定騰訊智慧零售的成敗。騰訊做智慧零售,之前更多的發聲也是針對商戶的,包括爲商戶提供一系列觸達、運營和分析的工具,給予流量和數據上的支持,輸出騰訊的方法論。但既然這次推出了智慧零售小程序,並且擁有微信內的次頂級入口(我-支付),我便也想透過這樣一個用戶產品,觀察下騰訊涉足零售業的一些動作和背後的邏輯。現在看來,問題有,當然,機會也有。

起碼有這麼幾點是需要注意和反思的:

1. 需要找到作爲一個平臺產品的核心價值

從B端來看,單獨任意品牌,從需求廣度和頻度上來看,都是有限的。而且國內電商格局已趨於穩定,流量基本被掌握在幾家大的電商平臺手上。所以大多數商家不可能自己去做DTC,建獨立站。從C端來看,現在是供給過剩的時代,所有商家都在想盡辦法吸引用戶的眼球,消費者擁有太多的選擇,甚至成爲了負擔。那麼一個聚合商家信息,將利基擴展成大衆,低頻疊加爲高頻,並幫助用戶過濾和篩選商品的導購平臺,從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何況騰訊本身還具備流量上的優勢。關鍵是能否將龐雜的內容整合並加工成用戶真實所需的信息,當用戶通過你提供的信息買到一件心儀的商品時,你們之間的連接就建立了,用戶對平臺的粘性就產生了。比如我個人從14年起就是張大媽的用戶了,有購物需求時就會上去查詢下相關商品,平時也會關注一些感興趣的商品和類目。對於一些普通用戶選購門檻較高的商品(例如家電),平臺上的優質內容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知識信息,讓用戶在挑選商品時更有信心。所以只要我還會繼續買東西,這種粘性就不會斷。

而騰訊也需要找到自己作爲一個導購的獨特價值,不管是提供身邊好貨最快的到家服務,還是周邊門店限定款式或優惠的到店服務,甚至是結合關係鏈的好友購買推薦等,起碼都能成爲一個選擇。在方向確定的基礎上,再不斷調優內容與用戶的匹配效率。

2. C端的體驗要聯合商家做到全渠道同品同質同價

不管叫智慧零售也好,叫新零售、未來零售也罷,在用戶側都是體驗的升級。應該搭建更順暢的行動路徑,讓用戶具有更豐富的選擇,更自然的體驗纔對。產品首先要順應用戶的行爲習慣,其次去洞察需求,找到目前用戶雖然接受但實際有損的體驗,進行優化,在這個過程中謹慎地引導用戶完成企業自身的業務目標。

用戶體驗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全渠道的同品同質同價。全渠道的核心是線上線下多觸點的並行獲客,加上用戶購買旅程中的串行交互。從用戶注意到你的產品,到購買使用,再到忠誠留存,再到口碑推薦,最後到流失的全生命週期運營。同品同質同價意味着,在任何渠道都能付出等價的成本,換取同樣的商品和幾乎一致的購買體驗評價。這點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新零售的五重境界》。

這樣用戶不管從何處關注到商品,都有適合其的轉化路徑。用戶不再需要過多地關注購買渠道、價格差距和交付方式等因素,真正迴歸需求和商品本身。

對騰訊智慧零售來說必要的一點是,得和微信以及騰訊生態內的其他產品協同,比如公衆號、視頻號、好物圈等。B、C兩端的產品和一衆服務商及商家共同配合,構建起這張協同網。

3. 不要忽略了人的因素

對零售業來說,永遠不要忽略了人和組織自身的因素。一是人員水平參差不齊,二是人心不可知。騰訊擅長做產品,但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其自身可以完整把握的用戶產品。內部產品人員的素質,團隊的協作機制和沉澱的方法論共同保證了產品質量。而在加入了商家、導購等各類角色後,這個產品就不是那麼可控了。做零售,光有好產品是不行的,終究要靠人的運營和管理。也許不是阿里擅長運營,而是它的業態天然的對運營要求更高,運營的工作也更容易被用戶感知,在這樣的循環中便給人締造了這樣的印象。

那產品上可以做什麼嗎?至少可以制定規範,建立標準,儘量將人的影響因素降到最低。前面提到的淘寶的展示例子,可以看看它的後臺是怎麼做的:

淘寶旺鋪爲商戶提供了標準的模塊化的商鋪裝修和商品詳情頁設計等功能,幷包含了大量模板可以直接調用。

對於不同前臺欄目、大促活動等模塊下的不同類目不同商品,淘寶都有明確的設計規範,遵守設計規範的商品將可以獲得更高的曝光和推薦。

淘寶甚至提供AI作圖工具“魯班”,可以選擇合適的模板風格,一鍵批量作圖。

更不要說商家服務市場下提供的海量服務和工具。在爲商家賦能這件事上,阿里已經走了太久,領先了太多了。

也許騰訊可以說:我們的做法是讓導購拍攝最真實的照片,貼近用戶的生活。可至少得讓我咽得下去吧,各位朋友圈裏屏蔽的微商還不夠多嗎?適當的規範和標準起碼能限定內容的下限,而上限一直都是掌握在人自己手中的。

對於一個剛上線不久,暫時還只在深圳、福州兩個城市運營的產品,也許過於苛刻了。但畢竟是一個親兒子待遇的用戶產品,做的好與不好都會被大衆看在眼裏。如果騰訊對該產品的規劃只是諸多C端觸點之一,那便安靜地做個流量入口呆在九宮格里也罷。但如果這是一個被寄予希望的重點產品,至少目前是不合格的。還有很多問題,經不起推敲,比如我爲什麼要在小程序裏關注一個導購呢……

胡言亂語了一番,暫且就此打住吧,只希望騰訊不要再一次被貼上沒有電商基因的標籤。

歡迎關注公衆號:羅老師別這樣

公衆號將持續更新深度學習筆記及個人心得,不輕易更新,但更新一定保證價值,望你和作者共同進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