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穀雨初晴四月天

昨天下了一天雨,今天雨後初晴,陽光帶着朦朧的毛絨絨的質感照進窗來,將前幾天買的一紮芍藥抱過去,接受陽光的照耀,青綠緊實的花苞跟一堆小鐵蛋似的,養了好些天,終於有兩朵漸漸打開,露出粉白的花瓣。女兒說,這個費勁,都值得給她寫個50萬字的《小公舉養成記》。


有一首詞說“穀雨收寒,茶煙颺曉,又是牡丹時候。”穀雨正是看牡丹的好時候,本來想到牡丹園中看花,據說牡丹正開得奼紫嫣紅,不知何故不開門,可惜了滿園芳菲,恰三春好處無人見。


不知從何時起,講究要喝明前茶,越嫩越好,但在《茶疏》裏,許次紓說:“清明穀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若肯再遲一二日期,待其氣力完足,香烈尤倍,易於收藏。”以爲確論,明前茶滋味太淡且不耐泡,以其氣力未得完足之故也,我喜歡喝穀雨前後採的茶,不管時代如何流行。


疫情總也過不去,時間一久,略微麻木,而且已經有那麼多朋友因爲疫情中三觀不一致分道揚鑣,無謂的口舌之爭不解決任何問題,所以在塵埃落定之前,不想多說,但不等於不關注,實際上每個人的生活都已經深受影響,成了一個想繞也繞不過去的梗。我會選擇看一些比較客觀的觀點,真實客觀的信息有利於做出明智的判斷,看到一個危機管理專家的文章,有三句話印象深刻:第一句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第二句別人的水深火熱並不意味着我們的喜樂平安;第三句世界真的是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昨天看一部印度電影《雄獅》,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一個5歲的印度小男孩迷路丟失,所幸被一對善良的澳大利亞夫婦收養,養父母非常愛他,但他始終有一個心結,要找回自己的家,而且在他心裏,養父母是因爲不能生育才收養了他,當他不得不說出實情的時候,養母告訴他自己並非不能生育,而是願意收養孤兒,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這種高尚敞亮真的令人感動敬佩,想起好幾個收養中國兒童的美國養父母帶着孩子不遠萬里回到中國尋親,但再看看國內的養父母們,有幾個願意讓自己養大的孩子找回自己的親生父母呢?都是怕失去,因此選擇隱瞞欺騙……我並不是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只是許多從小讀着《孫子兵法》《三國演義》長大的人,已經養成了習慣性思維:既然兵不厭詐,就你詐我,我詐你,人人自得於“我有一計”,又人人都提防着陰謀……這種被迫害妄想症者的心態,是否恰是因爲自己心理不夠陽光敞亮呢?


哪兒也去不了,坐在家裏讀書臨帖,抄錄了一首李銓的詞《點絳脣》,算是過了穀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