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 相守的每一個日子

珍惜相守的每一個日子

——讀楊絳《我們仨》

  世上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讀完楊絳的《我們仨》,我被深深感動了,擡眼望着窗外的冬柳上,那被歲月浸染的黃葉,在風中一片片飄落,那落葉像極了楊絳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她而去,而她就像那飽經風霜的柳樹,在93歲的暮年還能寫出這樣飽含深情的文章。

《我們仨》這本書,自始至終彰顯着近代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只有家,纔是最好的港灣,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好好珍惜相守在一起的日子。

全書從女性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平凡的家庭世界,整部作品以樸實而細膩的語言爲我們闡述了三個觀點:一是摯愛親情的濃墨抒發;二是愛國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寧和凸現。深刻地表達出作者對親人的眷戀和不捨。作者在本書結尾處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全書虛實互補,以實筆寫生,以虛筆寫死。以"夢"的形式描寫女兒和丈夫最後的歲月,在寓所與驛站,古驛道和醫院,虛虛實實,相互交錯。而虛實交錯中,更使讀者親歷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整部作品營造出“蕭蕭落葉,漏雨蒼苔"的悲涼意境。文中柳樹的描寫不斷出現,寫的最多的是寒柳和禿柳:“驛道上又滿滿地落葉,一棵棵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柳樹是古詩歌中表達離情的意象,而書中的寒柳和禿柳,暗示死神日漸逼近,象徵的是生離和死別。

這本書我是流着淚讀完的,淚眼朦朧中我彷彿看見錢媛對父母的千般不捨,萬般不棄,那一刻所有的功名利祿都成浮雲,只要一家人相依相守在一起。

前幾天, 遠方的女兒打來電話,說最近要回來一趟。晚上在車站接到她,滿心希望她能在家多住幾天,沒想到她明天早上就要去實習基地報到。 第二天喫完早飯,我幫着女兒收拾行李,她卻要我爲她梳個辮子,方便出行。

   

  女兒端坐妝臺,我拿起木梳,輕輕地爲她梳起了長髮。她的頭髮烏黑、柔順,如瀑布般垂在腰際。我挑起一縷頭髮爲她細細編起來。編着編着,眼前又浮現起母親當年爲我梳頭的情景:那是我即將遠嫁的黎明,母親就着晨光爲我梳起長髮,她站在我的身後,輕輕拿着梳子,一縷一縷爲我編起辮子,編着編着忽然覺得脖頸上溼潤起來,母親一邊編着一邊綴泣,我不忍回頭,閉着眼睛任由淚水在臉上滑落。母親不捨我遠離,我又如何忍心離開母親?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又輪到我爲遠行的女兒梳頭,這一去山高水長,迢迢千里.....我甚至有點後悔,後悔不該讓她去讀研究生。爲了多留她一會,我決定爲她梳最繁瑣的琵琶辮,從她頭頂挑起一縷頭髮編進去,再挑起一縷......我一邊梳一邊嘆:這滿頭的青絲我梳過無數遍,可再梳再編也系不住她遠行的腳步,我編呀編,把無盡的思念都編進去、編進去......。

  望着鏡子裏明媚鮮豔的女兒,我真的不捨得她遠去,早知今日,就該讓她大學畢業回來就業,如果她不去讀研,就可以留在身邊,布衣素食,承歡眼前,如今剛剛到家又要遠別。

 

    送別的時間到了,我們一起前往車站,路邊霜染的楓葉輕舞着,地上飄着一片片的落葉,西風吹拂着柳枝、吹起她的衣角,吹亂她的辮梢,她輕撫劉海,拉着皮箱過了安檢,邁上臺階,走進站臺,一點點在我的眼前遠去,直到被呼嘯的列車帶走.......

如今女兒遠在千里之外,我們除了電話聯繫,只能對着照片回憶她在家的日子。

讀完這本書,我又想起朋友小雨的愛人,暑假時聽說他病了,我去醫院看他,他躺在牀上和我聊天:再過幾天我就出院了,到秋天我帶你們去神溝看紅葉。

我等啊等,一直等到紅葉落盡,也沒見他帶我們去看紅葉,卻等來他去世的消息。我在他墳前安慰着哭得死去活來的小雨,埋怨着他說話不算數,那一刻我忘了已是生死相隔。我不相信他已離去,他才四十歲,那麼年輕,就被病魔奪取生命。小雨哭訴着:他臨走前拉着我的手,一遍一遍地說:我不能死,我的孩子還小,我要陪着他長大,陪着他娶妻生子;我以後再也不喝酒了,再也不熬夜了,我要陪着你一起慢慢變老……

許多時候我們虛度在一起的日子,直到失去了才知道後悔。如果有空,就多陪陪年邁的父母,陪他們聽聽戲,逛逛街;如果有空就多陪陪年幼的孩子,給他們講講故事,看看電影;如果有空就多陪陪愛人,陪他們跳跳舞,散散步,還要陪同學、朋友……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個日子,把細水長流的日常過得不留遺憾,一路芬芳。

白雲

2018.12.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