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爲什麼不再向父母抱怨生活?

01.

爸爸今天又給我打電話了,按照慣例,他問過一些問題之後,

就會把電話給媽媽,而媽媽在問完我喫飯了沒有之後,便會問我最近過得怎樣。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的回答依然是和往常的每一個回答一樣:“最近過得挺好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與家人的談話中,我都在不知不覺中做到了“報喜不報憂”。

我當然知道,“報喜不報憂”的這種做法,在現如今的社會里並不值得推崇,

我們更加嚮往的是,父母亦是朋友;無論喜怒哀樂都要與父母分享;讓父母參與自己的每一種情緒的這一種做法。

但其實我做不到,我深知這種做法的好處,也知道有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分享給父母,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而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釋放壓力和不快的方式。

但於我而言,在衆多釋放壓力的方法中,向父母抱怨或者吐槽生活,這是在我所有發泄情緒的方法中最無效的一種。

02.

受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影響,很多我們認爲理所當然的事情,父母會覺得不可思議,

同樣的,很多我們義憤填膺的事情,父母也會覺得是多管閒事,

我們沒辦法要求父母理解我們所有的事情,也不是所有的事情,溝通了,就會有好結果。

當我們和父母有意見分歧的時候,爭執過後的溝通,看似相安無事的各自妥協,其實雙方心裏依舊各執己見。

父母始終是父母,他們和朋友之間依舊存在着差異。

03.

朋友這一角色的設定中有一個首選項是無條件擁護。

也就是不管我們正確與否,當聽到我們的抱怨時,都會在第一時間顧忌我們的感受,爲我們打抱不平和大聲喊冤,

當我們把所有的不快和抱怨宣泄完之後,再和我們分析其中的正確與否。

但在父母這一角色的設定中,他們的首選項是顧全大局,分析利弊。

因爲他們會害怕,害怕我們不會權衡利弊,不懂得適應社會,因此被人孤立或者不能很好的在社會上生存,

所以,在我們向他們抱怨生活、抱怨工作的時候,

他們會第一時間在我們身上尋找問題,是不是我們抗壓能力不夠,是不是我們太過於敏感小氣…

所以,最終的結果是,我們的煩惱更加煩惱,本無煩惱的父母,也會因爲我們的煩惱而陷入不安與擔心。

所以,爲了避免讓父母承擔一些本不屬於他們的煩惱,

我不再熱衷於與父母分享煩惱,在每次的電話聊天中,我都選擇了報喜不報憂。

我不知道這種做法是否正確,但我知道,報喜不報憂,起碼能讓父母多一點快樂,

而他們多一點快樂,我就多一點快樂,那我爲什麼不這樣做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