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少數民族地區物理教學中的語言障礙

最近正帶領初三學生進行物理中考複習,一些題目觸發了一些思考和感慨。

一道題是這樣的:“清代詩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識是什麼?”這道題本身並非難題,但由於本人所教的學生是維吾爾族學生,他們的國語水平十分有限,多數學生無法準確理解詩句的意思,何談分析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

像這樣趁機利用學生的物理課學習語文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等等,生活不出不物理,物理無處不生活!不會背古詩的數學老師教不好物理!

本人曾多次聲討過這種“詩意物理題”,及滲透不了語文,也對學習物理無益。也許咱西北邊陲乾癟的教師,無法理解江南水鄉無處不在的詩情畫意吧!只是難爲了所教的這些孩子。我曾代替語文老師檢查過他們的故事背誦,學生背詩時的強調,絕對超出漢語學校教師的認知。

又一次我去聽八年級一些物理課,一個年輕老師聲嘶力竭、氣急敗壞的質問學生:“你們連霜都沒有講過嗎?”我那時就理解了問題的所在。身在新疆的孩子們怎麼可能沒有見過雨雪霜露呢?問題在於他們不理解漢語中的“霜”到底是什麼,此時若教師展示一張霜的圖片,我想信孩子們一定立刻就懂了。

自那之後,我格外注意物理課中的語言障礙。遇到一些新名詞,如“月食、冰雹、霧”等,都要請一位同學說一說他的維語表達,既能促進同學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也能表達出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尊重,效果很好。

多媒體在解決這一困難時,事半功倍。許多微妙的物理現象、複雜的物理過程和規律,再準確生動的描述,也比不過一張圖片、一段視頻來的直接有效。所以,教師備課時需要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學生的障礙,然後只需少花功夫,即可找到很好的多媒體素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