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整理 ||《道德經》序言

《道德經》的來源

上古時代,國家君主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將總結出的領導者法則,刻於太廟的金人像背後。作爲對未來接班人德行與治理國家的教育,這些銘文整理出來稱爲《金人銘》。而現今可以看到的一小部份《金人銘》內容與《道德經》有相似之處。

老子當年身爲周守藏室之史,有機會閱讀王室的藏書文獻,對王朝盛衰興替的規律研究較深,經他整理編纂出的《道德經》,講得是國家的領導人需具備的德行和治理的法則。

《道德經》中的二個“道”

老子《道德經》講述了二個道:“天之道” 和“聖人之道”。

依照“天之道”來制定“聖人之道”,是解開《道德經》奧祕的鑰匙。

01 何謂“天之道”?

“天之道”,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在我們人之上,先於我們世界存在,按照這個力量運行的規律,構成了我們的宇宙,老子將這個力量稱之爲“天之道”。

我們當今總是會說“頭上三尺有神靈”,這個神靈我們看不到也摸不着,但很多的事情好象冥冥中已註定,而我們的神話與宗教都是利用了這個力量。

曾國藩早年時一直奉行“三省吾身”,但是到了晚年也開始相信“有些事天定,不可強求。”

作爲企業來說,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非常信奉“天之道”,他做生意的法則和他寫得每本書中首先都用到了“敬天”。

02 何謂“聖人之道”?

“聖人之道”就是領導者法則,放下自己的慾望,爲你管轄的老百姓謀福利;對於現在的企業而言,就是領導和管理者要放下自己的名利,爲企業員工的物質和精神的幸福去努力,結果大家都願意來投奔你,成就你。

“聖人之道”,是老子觀摩萬物、大自然、“天之道”的品性,再放到人世間來效仿運行。如《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認爲大自然中水的品性,就和道非常接近。


《道德經》中“道”的三個內涵。

01 看淡永遠,學會放下。

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只是變化中短短的片斷,不要執着於永遠。如小孩永遠想擁有的玩具,成人永遠想擁有一個人的愛,這些都是執著。世間的人事物都是宇宙中的過客,都象流星,沒有永遠,所以我們要學會順應自然之道,不要想着永遠地擁有。

清代的和珅,當權二十年,貪污的財富超過當時整個國家15年的財政收入,但結果又如何?嘉慶給了他一條白練,結果了他的性命,他的財富也納入國庫,沒有永遠屬於他。

前幾年的新聞報道中,在有些貪官家裏的牆內,搜出幾千萬發黴的現金,他藏着但不敢花。這些錢不過象一堆紙藏在那裏,只是一個個符號而已,這些錢不可能永遠屬於他。

執著的事情太多太多,我們恨不得把孩子培養成第一名,培養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我們執著於爬上更高的位置,執著於他人擁有別墅和跑車的闊氣。

放下過多的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幻,放下,人生會從容很多。

02 天人合一,我們與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

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我們與它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內心或行爲向外發出的信息,會影響到這個世界,同時這個世界會以各種方式、以各種倍數回饋給你。

你在工作生活中發出的每一個善念,它沒有消失,而在傳遞,直到某一天,善念又會回到你的身邊。

所以,請記得,你發出什麼,這個世界就會回饋你什麼。

03 無我利他

不計回報,不計功利地發出善的信息,我們周圍的世界才能越來越美好,才能幸福地度過這一生。

放下回報之念,坦然發出善念,世界也將回饋以善念,人生才能得以豐盈。

放下名利慾望,儘量利益衆生,做領導或管理者的,照顧好你管理的百姓或員工,再去利益衆生。

朝着這個境界去努力,堅持做,慢慢靠近,就在向“道”靠近。你會發現人生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來靠近你,成就你。

老子的《道德經》在兩千多年的時空裏,依舊散發着深邃與智慧的光芒。《道德經》應當走入每一位中國人的心裏,特別是領導者和領導者,因爲這是最基本的品德修養,也是領導者、管理者的最基本法則。


附註: 1、重學《道德經》,對老子推崇的無爲思想有了新的理解,慢慢重新學習,整理,或許有些觀點理解不一定正確,留下當成學習筆記。

2、文章整理源自 :崔仲平的【老子《道德經》譯註】 和 “羅大倫博士的【每天聊點《道德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