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追求有趣的人越來越多, 但真正有趣的人依舊很少 01. 一個突然的表白 02. 你有沒有把他們當朋友 03. 要玩就玩得盡興 04. 感染別人之前,先要打動自己

01. 一個突然的表白

春節在家的時候,有機會跟我的小外甥女相處很多時間。

她還不到3週歲,但是已經會說很多話,很機靈,知道怎麼討人喜歡。

有一天我姐姐外出辦事,我奉命在家照顧她。但是因爲我姐姐沒有說一個確定的時間,我們都不知道她到底什麼時候回來。這個時候小孩子心裏會有一種不安定,她一直惦記着,所以哪怕在喫東西、在玩玩具也會突然分神,想起來媽媽不在身邊,然後就會哭鬧。

爲了不讓她哭鬧,我就盡心盡力地陪她玩。

「盡心盡力」不是我吹,而是我一沒有給她放動畫片,那樣當然很容易把她“黏”住,但是對眼睛不好,也非常偷懶;二是我想了各種好玩的方法,讓她投入到遊戲當中,不要分神,不要想起媽媽不在身邊。

就這麼玩了好幾個小時,到了晚上快睡覺的時候,我坐在地毯上收拾玩具。她本來在我身邊蹭來蹭去,然後突然一下子趴在我後背上,從後面抱住我的脖子,很小聲地說了一句:小姨,我喜歡跟你一起玩。

剛開始我沒聽見,還好追問了一句,然後她在我耳朵後面又輕輕地說了一遍。

不誇張的說,我當場整個心都化了。

因爲我能感受出來那句話是走心的,不是爲了討好賣乖。因爲她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纔會特別小聲的說出來。

但是下一秒又覺得心疼,因爲想到她之所以這麼開心,可能是因爲,這是她少有的玩樂體驗。這種開心不是放肆地喫很多糖的開心,也不是收到新玩具的開心,而是有人陪她“盡情地玩”的開心。

02. 你有沒有把他們當朋友

中國的家庭教育,喜歡把大人跟孩子分得很清楚,覺得小孩子就是傻的,什麼都不懂——“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所以跟小孩子說話的時候,會拿出專門對付小孩子的那種腔調。

我想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定有很多小孩,會缺少一個平等的交往體驗

《紅樓夢》裏有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片段,是寶玉和王熙鳳的女兒巧姐兒打招呼,巧姐兒問禮之後,寶玉也回了一聲“妞妞好”。

當時看到這裏我有一點詫異,因爲設想如果是我自己的話,看到這麼小的孩子這麼懂禮貌,我可能會說“妞妞好”,然後再誇一句“妞妞真乖”——以一個大人的姿態去誇獎她的行爲。

這當中的差異可能是因爲賈府貴族禮儀的教育,小孩子從小就要知禮,學叫人,沒什麼好誇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很羨慕在這種訓練當中,大人和小孩都具備的平等觀念。就是我們不是大人和小孩的關係,而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你跟我打招呼,我也用同樣的方式跟你打招呼。

03. 要玩就玩得盡興

說回到玩遊戲,大人們是以照看小孩的心態陪着ta,還是作爲玩伴加入ta,這兩種方式帶來的體驗一定完全不一樣。

當你扮演看護者的角色時,你可能會教ta怎麼用一個玩具。比如一個模擬的飲料售賣機玩具,你告訴ta把硬幣從這個小孔裏面塞進去,然後就會有飲料掉下來。

但是學會這個過程之後,玩具對小孩子的吸引力就會迅速下降。因爲把硬幣放進投幣口的這個動作既沒有技巧性又沒有故事性。

但是當你扮演玩伴的角色加入ta的時候,你就有立場允許ta自己去思考這個玩具應該怎麼玩。ta的玩法也許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樣。ta可能拿過來當枕頭,也可能直接把玩具大卸八塊。但不管怎樣都是ta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力。

大人跟小孩的想法通常存在很大差異,灌輸是非常粗暴的做法。生命在每個階段都有它當時的主題。2、3歲的孩子就應該沉浸在探索世界的樂趣當中,用力的玩。

到底玩得盡不盡興,孩子雖然小,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差別。

事後回想起來,我小外甥女當時說“我喜歡跟你一起玩”,她用到了“我”這個字。

以前看到有育兒專家說,小孩子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會有一個階段分不清主體關係,所以跟人說話會自稱”寶寶“。

這個詞自帶關係屬性——我跟你說話的時候我就是寶寶,因爲有你在所以我是寶寶。當她自稱”寶寶“的時候,她有一個談話的對象。她說”寶寶想喝水“,是在跟你說快點拿水給我喝。

但是當她用到”我“這個字的時候,她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反應。

”小姨,我喜歡跟你一起玩。“

說完她就轉過身接着玩玩具去了。

04. 感染別人之前,先要打動自己

囉嗦這麼多,下面纔要進入正題。

因爲我覺得,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在成年人的身上也越來越少。而這種減少,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感受能力的下降

我們對美的感知經驗、對情緒的感知經驗越來越少。

出去旅遊,看到美景第一反應是拿起手機拍下來,然後修圖,發朋友圈,回覆朋友圈……真正去欣賞美景的時間反而在變少。甚至更多的時候,都不是覺得景色美才拍,而是因爲那裏有一個標誌性的建築。

日常溝通也是,用聊天軟件打字就行,語音都不用發。越來越缺少面對面溝通的機會,看不見對方的表情,聽不到對方的語氣。

但是說到情商,它的根本其實就包含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對方此時高不高興?ta對這個話題是不是已經失去興趣了?要怎麼做才能把局面調整到你想要的樣子?這種細微的訓練越來越少,甚至也不太在乎了,反正線上聊天允許滯後回覆,還可以發表情包。

所以說到「有趣」跟「無趣」的差別,很大程度上是感受能力的強弱。

同樣一處風景,有人拍打卡照,有人拍的即使不那麼好看,但也能引起人情緒的波動。後者的感受能力一定比前者靈敏。

而有趣的人通常都要有自娛自樂的能力。自己先覺得有趣,才能把這種感受傳遞給其他人。

微博上有一個美妝博主@小豬姐姐zz,我很喜歡看她錄的視頻。她專業學的是美術,所以對色彩的感知能力特別強,常常因爲一隻口紅、一盤眼影在鏡頭前“搔首弄姿”,用迷醉的語氣感嘆:我的天吶這個顏色簡直太好看了~

那種被自己迷住的樣子,特別吸引人。會讓你想到有時候女生化妝,真的只是爲了給自己看,只因爲自己喜歡。

感受到美的人,傳遞美;感受到心動的人,傳遞心動。

只有敢把自己真正交出去的人,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才能收到饋贈,才能變得有趣。

——end——

(點擊文字直接跳轉)

有關氣質大方: 調整心態其實是僞命題

隨筆整理 | 再見2018,還不錯的一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