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別忘了,我們都曾是少年 02 03 04

01


長期以來,「少年」這個詞在我們的語境裏,代表着美好,純真。我們會形容一個容貌姣好體態輕盈的女生「像少女一樣」,我們更是直言希望自己永遠18歲。


可是回顧真實經歷,18歲的你我,有誰不是蓬頭垢面地在爲高考苦戰?有幾個真正放肆地揮霍過青春?我們無限追憶的少年時光,或許帶了太多自我安慰的濾鏡。


正是這種對「青春期」不自覺地美化,讓我們忽視了它的複雜性,過濾掉它身上的苦、澀,只剩下酸甜。於是提起青春期,我們首先會想到「早戀」。


但不是所有人都這樣。


記得剛開始接觸美劇的時候,有一點我特別困惑:這些影視作品好像對teenager都有種特別的偏見,“珍愛生命,遠離teenager”像是一條社會公認的處事原則。


即便是成年人,在提到青少年時,也會有種心有餘悸的眼神交換。甚至有些開明的家長,會格外配合自己的孩子去“討好”他們班上那個最具話語權的同學。



甚至《美少女的謊言》這部劇用了7季的時長,都在講一個:高中5人小團體霸凌其他同學,最後遭到一系列殘酷報復的事情。



我在想,難道是他們那裏的孩子更壞嗎?還是成年人小題大做?


後來我才發現,原因在於西方社會有這樣一個共識:teenager是複雜的,是需要謹慎對待的。


而反觀我們,很少有人能說清「青少年問題」是什麼,甚至很多時候我們不覺得這個問題值得被關注。提起青少年,成年人嘴角一撇:叛逆嘛。


所以這也是《少年的你》可貴的地方:它拍出了“校園霸凌”的痛感。


02


它具備強大的共情力,把青春期的複雜、混亂和殘酷,直觀完整地傳遞給我們,讓每一個忽視青春期複雜性的成年人,開始用嚴肅的眼光和絕對的代入感去看待這些少年。也幫助那些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有機會去解釋自己到底遭遇了什麼。

校園霸凌是什麼?影片的主線呈現的都是最激烈的元素:扇耳光、拳打腳踢、拍裸照、剪頭髮,大多數觀衆看到這些,一定會有感官衝擊,但不一定都感同身受。而電影難得的是除了拍這些“烈性”的霸凌方式,也給”隱性“霸凌留夠了篇幅。


比如社交孤立,比如網絡攻擊。


看電影時,第一個打動我的地方,就是胡小蝶那句”你們爲什麼不做點什麼?

除了這種直視鏡頭的質問帶來的壓迫感,我也在想,爲什麼她會選擇跟陳念說出這句話?畢竟從影片裏不難看出,她們倆關係並不親近。


後來猜測原因很可能是,同學們迫於魏萊的壓力,或者只是不想惹麻煩,已經沒有人敢靠近她,最後只有陳念願意和她一起去搬牛奶。


而面對本就“不需要朋友”的陳念,魏萊(們)用同樣的手法加大劑量做得更加刻薄:你不需要朋友是嗎?我現在讓你周圍全是敵人,讓所有人都討厭你。


於是她們在班級羣裏發佈陳念媽媽欠債的大字報,調笑說要找陳念買面膜。



我想暫停問問大家:你小時候被同學起過外號嗎?你曾因爲家庭出身被同學當衆取笑嗎?你有被小團體孤立排擠過嗎?

如果你恰好經歷過其中一條,就一定能理解身處其中的那種壓抑和無力,就一定會爲影片對這種“氣氛”的精準刻畫而鼓掌。


我相信大部分人至少都經歷過其中一條。只是當時不管是同學、老師還是我們自己,都不得不爲加害者的行爲粉飾:”他們就是開玩笑“;”他們只是不太會說話“……畢竟,我們既沒有勇氣指認對方的錯,更不能接受,被欺負還是自己的錯。



03

影片裏還有一個推動所有人行爲自洽的重要因素,就是“高考”。學生、老師、家長;施暴者、旁觀者、協助者、受害者都達成了一個共識:熬過高考,就結束了。


所以同學們會無視魏萊的暴行,只是希望陳念“再忍忍”;所以陳念在聽到魏萊還要跟她考一所大學繼續糾纏她的時候,會情緒崩潰;所以在她失手把魏萊推下樓梯之後,會跟小北說:我輸了。


但”高考“真的是解藥嗎?

還是所有人不作爲的藉口?


影片之所以讓人覺得壓抑,除了施暴者的肆無忌憚,更重要的就是旁觀者表現出的冷漠。就像陳念發現自己的凳子上被人倒了墨水之後,環顧四周,沒有人敢指認肇事者;老師輕描淡寫說一句“同學之間開玩笑要有個分寸”;陳念被魏萊推下樓梯的時候沒有人敢去扶她一把;同學評價胡小蝶自殺是”太懦弱了“。


可是我們終於知道,那不是開玩笑,那不是同學之間的小打小鬧,那不是年紀小不懂事。那就是真實的傷害,真的會有人熬不過去的。


“長大之後,最好的事情就是記性不好了。”


我甚至有點羨慕那些給《少年的你》差評的人,他們要麼足夠幸運度過了一個平靜普通的青春期;要麼已經全然忘記那個時期遭遇過的或大或小的傷害,也不記得自己是否間接參與過霸凌…但無論哪一種,都比遭受痛苦、恥辱、憤怒、愧疚要好得多。


04


對於有些網友給低分的理由「沒有說清楚如何實質性地幫助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我實在忍不住要反駁:我們看的是電影,不是科教片。


且不說「校園欺凌」本來就是一個極複雜的話題,沒辦法幾句話給出操作指南;電影這個形式本身也不應該承擔最直接的教育功能。它要做的是傳達感受,刺激你「想要做點什麼」的慾望。從這一點來說,《少年的你》絕對做到了。


不論是觀衆自發對影片細節的挖掘,還是對當中小人物性格的剖析,都證明這不是一部單薄的影片,它的信息飽滿有層次,且剛好能讓觀衆捕捉到。

截圖來源:知乎@舒心醬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507321/answer/871399718


在豆瓣上,《少年的你》從開評的8.7跌落到現在的8.4,由於抄襲問題爭議非常大,但就電影最後呈現給我們的樣子來說,不論是鏡頭、佈景還是剪輯,導演對這些電影語言的運用不可謂不精彩,就像李銀河老師說的那樣——一次美好的審美體驗。


但是抄襲這件事,我也不認爲導演團隊完全無辜,畢竟幹這一行的,一定比普通觀衆謹慎得多,他們原本絕對有機會避免這個局面發生。只是讓人覺得:可惜了,它原本可以成爲經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