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未想过你母亲如何“自残” 事例丨️㈠ 事例丨㈡ 事例丨㈢ 总结丨完

事例丨️㈠

一天,和表姐聊天。我发了一句话,但久久不见其回复,只看见最上方悬挂着的“对方正在输入中……”,不禁“心急交瘁”。待我放下iPad,揣起一本书略略一翻时,一行字幕回在了眼前:“抱歉啊,我去接我儿子了,准备了一些食物给他吃,毕竟他也饿了。让你久等了,不好意思哦。”我一愣,便忽而记得了:她比我大十多岁,已是初为人妇,再为人母之人了。又转而思之,顿感疑惑:她不是性懒之人吗,怎生还记得去接儿子,给儿子做吃的呢?我念着“母亲”这个称呼,再想想前面,便也顺理成章了:

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休息时光,也在不知不觉间造就了对时间“能掐会算”的杰出本领。

一次,大学毕业学生晚会,她也应邀来参加。闲谈之余,我们聊到了各自的母亲。她“谈母色变”,追忆起昔日母亲的容颜,眼眶红了:

“常言道,养儿方知母苦。儿时的与母亲的争执,常觉得是母亲不是,还经常背地里数落母亲。现在我知道了,当母亲很不容易。我那儿子脾气也不好,吃的还多,但怎样和他矛盾了之后都还是原谅他,毕竟骨肉相亲,第二天还给他做他喜欢吃的菜。”

说完,她叹了口气:

“现在我该对我母亲好点了。记得有一次,我看上了一辆彩色变速车。你知道那时的变速车,也很贵,家里也不富裕,父亲正好生病,本该拮据,但那辆车我已蓄慕已久,只好和母亲说了。我一定要要,母亲却痛骂了我,我也生了气,闭门不出了一天半,她送饭菜来我也不理她。后来,我却得到了这辆车,几年前才得知是母亲又去加班劳作了两个月才买来的,而她从来没有再对我说过这件事,我却对她态度不对,真的很对不起她啊。”

事例丨㈡

小区里一位清洁工人,天蒙蒙亮就起来扫地,收工也是最晚一个,不像其他清洁员草草了事。不但如此,她还要将其他工人打扫的片区在检查一遍,如果不干净再扫一遍。

我观察了许久,感到十分奇怪。

一次碰上机会,我去问了她,她说:

“女儿中用,上了大学!但学费不够,居委知道我的情况,答应如果我扫的地很干净,就给多的钱;帮其他人也扫干净,给更多钱。我趁着会,已经赚了不少钱了,女儿想要考研以后读大博士出来,我把钱赚到供她读书,她以后成才了就养我,让我过几天好日子!!

她有意把“博士”两字说得很重,仿佛又无比的自豪和幸福。我也不由得对这深深的母爱折服。她又说:

“唉!不过可惜,我本来在早上晚上都要种种花花草草,我喜欢它们,但现在为了女儿,花草都没时间养了。不过没事,女儿出息了,我这老母亲怎样都很开心了!”

看来,这位母亲将自己的娱乐时光搭在了培养女儿的桥梁上,使那座桥梁更加雄伟壮丽,但使这位母亲的手从培养花草的纤细白嫩到如今的饱经风霜。

事例丨㈢

记忆里,母亲一开始是沉默寡言的,因她的“快性子”遇到了“慢性子”,导致催促声不绝于耳,渐渐她成为了一个唠叨的人。

想起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位小学生时,母亲虽早起早睡,但之前从未5点就起了床,(以前至少6点才起,这样让她睡眠不足)是为了给我准备一餐丰盛的早餐,还有一起走路去学校。本来是有车的,但母亲坚决不开车送,说是早上空气好,应该步行锻炼身体。我也六点出头起床,看父亲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而母亲早已精神焕发,不禁好奇母亲是如何忍受在懒人堆里的生活的。

放学了,母亲已早早站在校园门口翘首以待。我只顾拿起吃的,问都不问母亲尝不尝,就自顾自的吃起来。母亲也不恼,只笑笑。书包早已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母亲背上,母亲的零食袋的重量却在减少。渐渐的,袋子空了,零食吃完了,我身上已无一点东西,甚至食物包装(垃圾)都转移到了母亲身上……母亲还是笑着,偶尔教育一下食物要学会分享,要关心,体贴他人,就从未说别的。那时的我啥也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开心就好了。

到了初中,我的学习稳步上升。每天晚上早早做完作业,就开始捣鼓电脑动画制作,偶尔看看书。一开始做这两件事,我就一发不可收拾,不知不觉时间已经挪过了9点半,母亲开始催促:“快去睡觉了,这么晚了你眼睛不要了啊!”又过了10分钟,母亲又来催促:“快去睡觉,别看书了,明天再看书再整你的电脑。”我不听,死死的守着书或电脑,因为里面的东西实在太有趣。她没法子,只得把电闸给关了,让我没办法玩电脑或没灯看书。她拉开了电闸,我只好悻悻地去洗澡睡觉。刚上床一会,忽闻浴室哗啦哗啦放水声,才知道母亲本该先洗的,却为了让我先洗先睡觉,就把自己拖到了最后。屋外一片漆黑,知道外公外婆早已睡着了,父亲还在他的办公台上上班,也将要睡觉(他洗过了澡)。可是以前,母亲不是最先洗完睡觉的吗,怎么拖到了最后?她那是为了我,为了我能够早睡早起,保持身体健康。而她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有了黑眼圈,面容憔悴。

总结丨完

鲁迅大大曾经说过: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就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而我们的母亲,她们为了培养我们,甘愿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奉献出来,奉献给我们,让我们能够受益并快乐愉悦而又健康地成长,也甘愿为了孩子们坦然无畏地面对的变老,甚至把孩子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这一点无疑就是甘于为我们而“谋己财害己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