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精選——值得一讀的美文

《讀者》2012年第9期(五月上)總第518期

古人寫信很有意思。這是古代媽媽寫的一封信,母親寫給兒子的。也算不得信,了了幾十字,只當是一簡短的手函。簡短,字微,充分發揮了中國漢字的蘊藉和古典,有妙趣。

閱兒信,謂一身備有三窮:用世頗殷,乃窮於遇;待人頗恕,乃窮於交;反身頗嚴,乃窮於行。昔司馬子長雲:然虞卿非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是窮亦未嘗無益於人,吾兒當以是自勉也!

寫信的母親叫鄭淑雲,是明代女作家。我沒有讀過她的作品,單從這一短箋,倒也叫我生出三分欽佩。

信裏,鄭媽媽是這樣講的:

人的這一生時常會遭遇三種困頓,千古有之,孩子,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第一種困頓,擁有卓越的才華,卻遇不到好的平臺和機遇。

第二種困頓,以一顆誠摯寬厚的心待人,卻沒有交上值得交的好朋友。

第三種困頓,對自己嚴格要求,時常反省,卻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最後,這位媽媽撫慰兒子,即使人生的際遇如此,也未嘗沒有好處。孩子你要多讀書以自勵,不要放縱自己呀!

這樣的媽媽,真強大。她的愛,不狹隘,不灰暗,是一個經歷風雨歷練的女人在看過人生百態後,飽含仁慈寬厚的生命之愛。她愛孩子,愛生命,更能用她的愛,給孩子一個有力的人生。(睿雪摘自《潤》2012年第1期)

二、節令是一種命令

畢淑敏

2013年14期(七月下) 總第547期

夏初,買菜。老人對我說,買我的吧。看他的菜攤,好似堆積着銀粉色的乒乓球。我說,這麼小啊,還青,遠沒有冬天時我喫的西紅柿好。

老人不悅地說,冬天的西紅柿算什麼西紅柿!喫它們哪裏是喫菜,分明是吃藥。老人接着說,那是溫室裏煨出來的,先用爐火烤,再用藥薰,讓它們變得不合規矩的胖大,用保青劑或保紅劑,讓它們比畫的還好看。人裏面有漢奸,西紅柿裏頭也有奸細呢。冬天的西紅柿就是這種假貨。

我慚愧了。多年以來,被蔬菜中的騙局所矇蔽。那喫什麼菜好呢?我虛心討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樂得教我,說道:記着,永遠喫正當節令的菜。蘿蔔下來就喫蘿蔔,白菜下來就喫白菜。節令節令,節氣就是令啊!人不能貪心,你用了種種的計策,在冬天裏,搶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長的菜,夏天到了,怎麼辦呢?再喫冬天的菜嗎?顛了個兒,你費盡心機,不是整個瞎忙活嗎?

我買了老人的西紅柿,慢慢地向家中走。他的西紅柿雖是露地長的,質量還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話透着一種晚風的霜涼,久久伴着我。

人生也是有節氣的啊!

春天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種;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穫。夏天游水,冬天堆雪。

少年需率真。過於老成,好比施用了植物催熟劑,早早定了型,搶先上市,或許能賣個好價錢,但植株不會高大,葉片不會密匝,從根本上說,該歸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輕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讓人疑心腦海的某一部分讓歲月的蟲蛀了,連綴不起精彩的長卷,包裹不住漫長的人生。

年輕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顯出對某道工序的青睞或是鄙棄,那是對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種淺薄而愚蠢的勢利。(李孝春摘自《廣州日報》2013年5月1日)

三、人間無事人

馬德

《讀者》2014年第13期(七月上)總第570期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一個人活得是否灑脫,就在這說與不說上。人間多少事,都是管不住嘴惹的。你在背後說人是非,自有人在背後說你是非。

讀《小窗幽記》,說有個叫眉公的隱士,居於山中,有客問他,山中何景最奇,曰:“雨後露前,花朝雪夜。”又問何事最奇,曰:“釣因鶴守,果遣猿收。”

你釣,有鶴相守於一邊;你饞,可遣猿於書上摘鮮果與你喫。這真是動人心魄的勝景。崔永元說,他多年來一直喜歡看的節目,就是《動物世界》,因爲“動物的世界裏沒有人。”

看來,沒有人折騰的世界,其妙處,何止是清淨所能窮盡的。這世間美景美事,爲什麼隱者所遇甚多呢?不因他在山中,不因他在林中,在哪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活到人間無事人的份兒上了。(潘光賢摘自《今晚報》2014年4月16日)

四、別人的鞋子

[新加坡] 尤金

《讀者》2015年第8期(四月下)總第589期

開學那天,在一羣報到的新生當中,我注意到一名女學生眼皮異常浮腫,腫脹處紅紅的,好似戴了一個怪異的眼罩。我趨前,關心地探問,萬萬沒想到她竟一臉不耐煩,粗聲粗氣地答道:“過敏啦!”說完,掉頭便走。對於她這種毫無禮貌的反應,我與其說生氣,不如說納悶兒。

不久後,她在呈交上來的日記裏吐露心聲:“由於對某種迄今還查不出來食物過敏,我兩邊的眼皮腫得好像塞進了兩個彩色氣球。已經兩年多了,醫生束手無策,我難過死了。偏偏許多好事之徒一看到我便問東問西,把我看成一個怪胎。有時,我真難堪得想扯對方的頭髮!”

看到這樣的文字,我搖頭嘆息,這個女孩子,也太不懂事了,怎麼竟會將別人的關心看作“好管閒事”呢?我覺得她不但眼皮敏感,連心也敏感。這事發生了好幾個月後,我在烹飪時,不慎燙傷了手臂,留下了一個頗大的疤痕,橢圓形,棕紅色,猙獰而又可厭。舊友新交,無不殷殷探詢。

開始時,我總是耐心地解釋、解釋、再解釋,然而漸漸地不行了,同樣的話講了又講、說了又說,一日數回,着實厭得嘴巴抽筋。後來,有人關心探問時,我便笑眯眯地說:“我昨天去獻血啦!”對方駭然驚問:“怎麼會在手臂這個部位抽血呢?”我又微笑應道:“這就叫作不同凡響嘛!”看對方疑惑的表情反而成了我的樂趣。想起那名女學生,我對她兩年來所受的委屈感同身受。

總得穿穿別人的鞋子,才知道那鞋子打不打腳呀!(李中一摘自花城出版社《尤今袖珍小品》一書)

五、清秋瘦水

周偉

《讀者》2016年第2期(一月下)總第607期

秋天的水,說瘦就瘦了,河中的絲草浮現出來了,墨綠墨綠的一片,絲絲連連,纖毫畢現。我彷彿看到了童年井水中的景象,那般清澈,那般透亮。

瘦水邊,人感覺也瘦了。遠處有兩個黑點,慢慢地出現在我的眼前:一個是斯文的父親,一個是天真的孩子。父親張網,一張網,彷彿想網住一個世界。他越是弓身用力,撒出去的網越是到不了他想要達到的位置,網不住他想網的東西,好幾次,網都被絲草纏住了。

孩子提桶,跟在父親後面。他看到瘦水中那些游來游去的魚兒,在水中旋轉着,一下又躥出水面,白白的魚肚皮在陽光下發亮。

就在父親感到失望並打算離開的時刻,孩子扯了扯父親的衣角,努了努小嘴兒:河堤邊的絲草旁,有一條金黃色的大鯉魚在那兒游來游去,閒適自得。

於是父親張網,張了幾次,總不成功。孩子把桶放下,做了一個雙手捧魚的動作。父親領會,走上前去,捧住了那條金黃色的鯉魚。孩子接過父親手中的魚兒,用雙手穩穩地捧住。魚兒一動不動,只有魚鱗在陽光下一閃一閃泛着金光。

看着瘦水裏的游魚、瘦水邊的父子,我明白了:世上有許多東西,網是網不住的,把它捧起來,或許更好。(金星摘自《人民日報》2015年10月26日)

六、忍耐富貴

[日]小川未明 李 佩譯

《讀者》2016年第4期(二月下)總第609期

這是一隻輕薄講究的茶碗,雪白的底色,像透明的白玉一般,上邊繪着老爺的紋章。

“不錯,是個講究的作品,聲音也好聽。”老爺的官吏用手指在碗上彈了彈。陶器匠畢恭畢敬地低着頭說道:“已經無法再輕再薄了。”官吏點點頭,命令陶器匠把茶碗包好,他要儘快獻給老爺。

人們聞訊後紛紛議論着,說鎮上某個有名的陶器店老闆給老爺精心特製了一隻茶碗。官吏把茶碗獻到老爺面前:“這是我國有名的陶器匠爲老爺特製的茶碗,儘可能做到了又輕又薄,不知老爺喜歡不喜歡。”

老爺接過茶碗欣賞了一番,見果真又輕又薄,輕薄到讓人拿在手裏不覺得手裏拿着東西。老爺問:“茶碗的好壞何以區分呢?”

“所有的陶器都以輕、薄爲貴,又重又厚的就不算是好茶碗。”老爺點了點頭。從這天開始,這隻茶碗就擺在了老爺的桌上。

老爺是一個意志堅強、擅於忍耐的人,從不叫苦,不輕易流露聲色。新茶碗很薄,傳染很快,拿在手裏簡直和拿着一塊炭火差不多。每次使用,老爺都要忍受燙手的痛苦。

這世上,有多少人不是在享受富貴,而是在忍耐富貴啊!(林鼕鼕摘自新蕾出版社《小川未明經典童話集》一書)

七、限量感動

子沫

《讀者》2016年第12期 (六月下)總第617期

一位德國女士陪朋友看展覽,那位朋友被這場展覽深深地打動了,女士說:“既然這樣,我們再去看一場。”不承想,那位朋友擺擺手說:“這樣就好了,我想把這份感動延長些。”我由衷地欣賞那位聰明的朋友,限量感動,不貪心。

記得一本書裏有這麼一段話:生病也好,不開心也好,都源於一個字——濃。你濃於情就會生出癡,濃於利就會生出貪,濃於名就會生出嗔,癡、貪、嗔是最可拍的。不開心的事情悶在心裏就會鬱結成氣,氣結不化就會生出病,病則不通,不通則痛。對付“濃”最好的辦法就是“淡”,這個“淡”不是說你什麼都不在意,而是不貪。人的貪慾是不知不覺的、方方面面的,只能不斷地自我提醒。

很久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八月照相館》,片中老太太一家人去照相館拍照片。晚上下着大雨,她重返照相館,對攝影師說:“能讓我重拍一張嗎?上午的衣服沒穿對,我想拍張更好的照片,將來留給後輩。”她在鏡頭前微笑端坐。

想起木心先生說的一句話:“我好久都沒有以小步緊跑去迎接一個人的那種快樂了。”這種快樂因爲稀少而讓人期待,也正因爲如此而更顯得彌足珍貴。(極品咖啡摘自《時代青年·悅讀》2016第4期)

八、常想一二

林清玄

《讀者》2016年16期(八月下)總第621期

朋友請我題幾個字,想掛在新居客廳的牆壁上。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紙,磨墨,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

朋友說:“這是什麼意思?”我說:“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除去那八九成不如意的事,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我們如果要過快樂的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的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那八九成的不如意打倒。”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去了。

幾個月之後,他又來向我求字,說:“每天在辦公室勞累受氣,回家後,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就很開心,但是牆壁太大,字顯得太小,再給我多寫幾個字吧!”對於好朋友,我一向是有求必應,於是,又寫了下聯“不思八九”和橫批“事事如意”。

後來,我再婚的消息披露報端,引來了許多離奇的傳說和流言。一天,朋友打來電話,說:“我也想不出用什麼話安慰你,就給你念念你寫的字吧。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朋友的這個電話使我很感動,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中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裏雪中送炭很困難。那種比例,也是八九與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當然更甭說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過,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大概也練出榮辱不驚的本事了,便不會在乎這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我們經歷過生命的痛苦和挫折,經歷了情感的相逢與離散,已探索出積極的、快樂的、正向的理念,這種理念,正是“常想一二”。

“常想一二”的理念,乃是在重重烏雲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紅塵中接收一些寧靜的消息,乃是在瀕臨窒息時做一次深長的呼吸。(唐麗光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心有歡喜過生活》一書)

讀完這8篇卷首語,不知大家有何感慨?是否回到了那時的歲月,回到了書香縈繞的平靜日子,回到了心無雜念的青澀時期...無數上湧的記憶和話語,大家想必都希望與他人傾訴一番,歡迎在文末留言,告訴大家你與讀者的故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