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陈寅恪与柳如是》

《陈寅恪与柳如是》,乃现代士大夫之奇书也。

彼托之于七幕话剧之体例,呈无限幽隐之深意。以人鬼对话,时空穿插,造迷离深远之幻境。叙事有古今,书写有跳荡,于连绵繁复解构中,成此奇文异书。忽焉陈情,忽焉论议;忽焉正襟说法,忽焉俏皮讽喻;忽焉作虚构之戏剧,忽焉作还原之实录;忽焉胪陈材料如兰克,忽焉考证史实如乾嘉。或文学,或艺术,或江湖,或学术。综其要义,乃说明如下之观念:夫明末清初,一巨劫奇变也;陈寅恪痛惜之,所以痛惜之符号,柳如是也。清末民初,又一巨劫奇变也;陈寅恪痛惜之,所以痛惜之符号,王国维也。以逻辑演绎,大清颠覆大明,陈寅恪痛惜之;民国复颠覆大清,陈寅恪复痛惜之。河东君不忘故国旧都,心怀楚三户之志而不果;观堂先生义无再辱,蹈昆明湖而生殉,陈寅恪皆极哀而深惜之。盖寅恪公一心所系者,为中华本位文化。中华本位文化,所重非在于王朝更迭,有其大义存焉。柳如是固为居今日历事变之奇女子,然先生考其本末,非仅所谓为女性作传也;亦非纯呈其黍离之悲。先生苦心孤诣十载,作《柳如是别传》,为静安先生作巨文长词,实欲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考吾国之诸阶层流品,寅恪公所欲表彰者,士大夫足以当之。然昔日士大夫已矣,今日士大夫何在?此必河东君、观堂先生、寅恪公彼时所思者也,亦必为《陈寅恪与柳如是》作者痛惜之原委。故徐迅作此书,与三百年前抑或百年前之先人是同悲同心也矣!

于是,而今吾辈后人读此书,需怀有对中国数千载历史深厚之温情,对传统文化要义莫大之敬意,方能悟得其妙处所在。此书,构架宏大幽深,蕴历史数百年之跌宕起伏,穿时空数万丈之无限结构,将古今中外之数百文化名人,揪聚至方寸舞台之幕,上演了一出悲悼传统文化之大戏。作者功底匪浅,字字含典故,处处有轶事。对晚明、民初乃至现代哲学科学之奇闻趣事信手拈来。或深沉悲悼,或俏皮讽喻,或正义指陈,或深怀痛缅。总之,一读此书,叹处处含情,字字含泪,不胜悲矣!二读此书,亦叹寅恪公之博大胸襟与多舛命运。是以,或曰他年,将欲涉猎陈寅恪公之《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等著作,亦曾记得寅恪公之遗训:凡欲付印吾之著作者,必以繁体竖排为例,否则宁可埋入地下。盖此乃寅恪公对于所毕生衷爱之传统文化之最后坚持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