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佳作|《母親進化論:決定孩子一生的母親素養》:先關愛自己,再關愛孩子,母愛的最高境界從來不是自我犧牲

文|驛路奇奇

千百年來,我們的潛意識裏一直藏着這樣的觀念:母親是這個這個世界上偉大的付出者,她們的工作很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工作。沒有人比母親更愛自己的孩子,想要給予孩子更多了。很多人認爲無私的愛,將給予孩子成長,反之,一位母親假如給予孩子的愛不夠多,無論怎樣她在其他方面多麼優秀,她都是個失敗者。

然而,現在有人告訴我們,事實並非我們認爲的那樣。母親的內疚感和自我犧牲心態對孩子發展健康的自我意識有害,而首先關懷自己則對其有利。母親關懷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內心),可以喚醒富足的自然狀態,成就自我,以真正給予孩子或他人關愛。

這樣的觀點,是不是很有顛覆性?甚至有些挑戰權威,假如我們需要接受這樣一個全新的觀點,將從何說起呢?從蘇茲·盧拉創作的《母親進化論:決定孩子一生的母親素養》說起,從我們熟悉的“靈魂三問”說起。

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誰嗎?

身爲母親,每日穿梭於工作與家庭之間,忙忙碌碌的日子裏,偶然靜下來喘息片刻的你,會不會在某個時刻迷失,忘了自己究竟是誰?無關失憶與否,只是被生活填得太滿,反而會在突然變換狀態時,顯得無比空虛。

想起年內大火的電視劇《小歡喜》,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境遇,這樣的家庭狀態呈現與母親的自處狀態存在一定關聯。海清飾演的童文潔,原本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卻因過分擔憂孩子的學業,監控過嚴,讓自己和孩子之間失去了必要的信任和界限,失去了各自的獨立空間。

這樣的做法,非但沒有讓孩子實現成績提升,她自己也因工作狀態不佳而遭受事業滑坡,形成極大的心理落差。

這類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傳統的中國母親中間很是普遍,症狀嚴重的,已經完全喪失自我。看看我們周圍,有多少家長,尤其是母親,在高三那一年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的全天候服務”上,飲食起居、學業輔導,幾乎包攬了上學之外大大小小的所有事宜,有的甚至不惜在學校附近租房,就只爲最大限度的給孩子提供便利。

母親們如此不計成本得失地一心撲在子女身上,看似是一種體貼入微的愛,實際上卻可能是負累是枷鎖,你牽制了孩子,也牽制了你自己。於你而言,不要說是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愛好無處安放,就連自己的基本需求都是一再壓縮,直至可以忽略不計。

這樣的你,恐怕很難發自內心的高興,又何談引導孩子積極向上呢?回顧曾經走過的日子,你可曾後悔過?假如有機會讓你再次選擇,你是否願意重做選擇、重新來過?儘管付出了很多代價,但很多母親的答案可能仍舊是否定的。畢竟,高考只有一次,最終成績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今後的人生。很多時候,由不得我們回過頭去左顧右盼,命運催逼着我們往前走、向前看。

老話講:過猶不及,關心則亂,在一系列以孩子爲圓心的行爲中,你可能早已逾越了母親的身份,把自己視爲存在感極低卻又無孔不入的空氣,你成了僕人,成了輔導員,唯獨不是你自己。須知:母親只是生命中衆多身份的一層,拋開社會身份不論,在家庭中,你不僅僅是母親,是妻子,你更是你自己!

心裏的渴望,讓你快樂幸福,也讓你和孩子能以更加舒服的狀態面對彼此。一個溫暖的微笑,帶來一個元氣滿滿的母親和一個更加自信的自己,這樣的相互鼓勵遠比一個日日相對、愁眉不展、低頭勞作的母親更有價值。

切記,你是母親,你也是自己人生的創造者,是孩子認識自我價值的源泉。你的自我認同,才能帶來孩子的尊重,孩子的良好心態的建立。

你從哪裏來,對你的未來重要嗎?

從生理學角度講,我們每個人都脫胎於母親。是父母親愛情的結晶,在母體中孕育,經歷重重考驗,最終得以降臨人世。所以,很多人說:人生而有父母,這是早已命定的事實,我們是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的。這大概也是很多人在成年後,感嘆自己在一個自己並不認同某種價值觀的環境中慢慢長大,受原生家庭影響深刻,卻無力改變的原因。

然而,書中卻引用了作家紀伯倫一個看似有悖常理的觀點,刷新了我們對個體與家庭之間關聯度的認知: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爲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什麼?孩子和父母並不天然相關?而且還可以分成不同的個體來看。這話乍聽殘酷,似乎抹殺了“血濃於水”的重要性。然而,仔細一想,絕非天然割裂,而是肯定後天個人通過努力,獲得改變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是有思想的、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是上帝選中的天使,他們只是暫時寄居在自己的家裏,終有一日,他們將獨立於家庭而存在。

這樣的邏輯,既可向上推倒,來說明身爲父母的我們作爲子女與上一代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在自己和孩子的關係上沿用。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上面的說法,將得出這樣的結論:

我的父母,都不是我的父母。

我是“生命”爲自己所渴望的孩子。

殊途同歸,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都是在說不必禁錮於某種關係中不能自拔,你可以做你自己。父母與子女相識一場是緣分,卻並非穩定不變的一種相互關係。很多人討厭自己表露於外的樣子,並將其歸咎於原生家庭的種種影響。可是你不知道,在自己不知不覺成爲父母的翻版的道路上,不僅僅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也是你主動選擇的結果。長此以往,當父母的影響力根深蒂固之時,即使你發覺自己正以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下一代時,也只有無奈輕嘆。

若有心,何妨確立起自己的人生準則,自己的努力方向?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可以慢慢培養起來的,它們與你從哪裏來,從來都不是互爲充要條件,中間存在變數,而這個變數的主動權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想清楚,你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本書的作者蘇茲的身份極爲特殊,她是女兒、妻子、母親,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教師和演講家,她有着作爲母親的親身經歷,更有着多年心理諮詢的經驗,因此,她的闡述有切身體會,也不乏對諮詢者們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分析。

書的扉頁上寫着“獻給傑米和威廉,我的一雙翅膀”,這意味她的出發點是做一個好母親。書的結尾處,引用兒子寫的詩《睜開我們的眼睛》,號召母親們“展翅飛翔”。從愛走向蓬勃生長、閃耀光芒,這並不矛盾,相反地,二者相生相伴,互相促進。在轉變觀念,投射自身之時,母親的轉變,於孩子是獲益的開始。

那麼如何通向自我蛻變之路呢?

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個詞叫做“自我關懷”,延伸開來,也包括“自我投資”。具體來說,可通過不同維度加以考量:

①所有母親都適用:慣常意義上來說,讀書、旅行、提高專業素養都算“自我關懷”的一種,推而廣之,插花、繪畫,甚至是去健身,或者給家裏來個大掃除也可列入其中。形式不重要,只要能獲得心靈的滿足,都算是讓自己得以緩衝,而後以飽滿的精神繼續上路。用書中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就是爲自己的油箱加滿能量,不讓自己在面對孩子和他人時空轉。

②依職業不同而有所差異:普通上班族在事業上獲得加薪升職,有利於在業餘時間更好地陪伴子女家人;自由職業者覓得了優質的合作者,離既定目標更進一步,自然將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投入家庭生活;而全職媽媽,則需要不時放空自己,發掘自己的天賦所在,讓自己在繁重的家務中得以喘息。

③除此之外,無須刻意在孩子面前掩藏情緒,掩飾脆弱,適當的暴露不僅讓母親這一形象變得有血有肉,也讓孩子能夠共同經受挫折的考驗,理解母親的種種艱難和不易,早日學會堅強。

無論如何,關愛孩子,從關愛自己開始。孩子,從某種意義上是我們與整個世界對話的另一個窗口,隨着他們一天天長大,恰當的交流方式,讓孩子慢慢成長爲多我們的親密夥伴,我們的轉變讓他們覺得更加幸福,而與他們的一次次互動則幫助我們重返自我。

在這條母親的進階之路上,我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個瘦弱而孤獨的背影,惟其自我關懷與照顧孩子並舉,方能讓你和你的孩子心意相通,相向而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