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從感受作業之痛開始



以爲多寫作業就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好,可以熟能生巧,這不過是一種簡單思維下的推斷。物極必反,太多的作業會造成孩子的壓力與厭煩,從而導致孩子厭學叛逆,適得其反。

​如果一個人沒有痛苦到極限、害怕到極限、絕望到極限,他是不會去自殺的,孩子更是這樣。孩子並非不知道死了就活不過來,他們自殺的動機和成年人是一樣的——當活着比死了更痛苦,他會選擇去死,以尋求解脫。不要去擔心孩子會做出過激的行爲,只需要讓你的孩子充分的體驗到生命的美好、家庭的溫暖、父母的包容接納和關愛,這個孩子是不會輕生的。

作業之痛”已成爲一種社會之痛,尤其是孩子們的最痛。一個孩子,在功課方面沒有興趣,在成績上沒有光彩,原本已經很痛苦,如果外界再不斷施壓,有的孩子真的就可能在某一天再也無法忍受了。不是孩子脆弱得承受不起一次作業或一次批評,他只是被逼到了邊緣,就像最後一根把駱駝壓死的稻草一樣。

作業崇拜”的形成,一方面是成人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思維慣性。在我們的概念中,但凡“上學”必定有“作業”,多年的習慣使我們從不質疑作業存在的合理性,就像從不懷疑一條褲子有兩條褲管一樣。儘管很多教師和家長自己在兒時也並不喜歡寫作業,成年後,卻有根深蒂固的“作業崇拜”情結,這種情結一代代傳遞,使每一茬討厭寫作業的孩子到自己當了父母,又去逼自己的孩子寫作業,惡性教育鏈條連綿不絕。

多寫作業就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好,以爲可以熟能生巧,這不過是一種簡單思維下的推斷,表面上合乎邏輯,實際往往不成立。物極必反,太多的作業會造成孩子的壓力與厭煩,作用恰恰是反教育的。不理解“休息”的意義,其實也沒理解了什麼是教育。遊戲、生活和閱讀都是兒童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作業”如果對這些形成擠佔,其實就是對兒童學習機會的剝奪。即使單純學習課本知識,也必須要有休息和娛樂,休息和娛樂不是浪費時間,是爲了下一步學習積蓄更多的能量。

把學習和寫作業當成一回事,把多寫作業和獲得好成績聯繫起來,這都是非常片面的認識。一種學習活動如果不能喚起學生的熱情,而是令他們厭惡的話,它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及智力發育都是有害的。那些重複的、毫無意義的作業最容易消磨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浪費時間而無所用心,這樣只能培養出懶漢。”以爲繁重的作業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好、更習慣學習這件事,實在是一種誤解。

取消家庭作業這個理念現在太前衛,很少會有人理解接納,學校更不可能實施。只能從家庭這個小單元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倒不是說天天去對抗學校,而是一方面積極影響學校,要求學校給孩子們鬆綁;另一方面我們自己要對這件事徹底放下。當你真正看透作業是個什麼東西后,你就不會再和孩子糾結。

好好愛孩子,只要家庭生活正常,不給孩子額外的作業壓力,孩子也沒那麼脆弱。他能感覺到父母的包容、接納和愛,他就會珍惜生命,也會珍惜家庭的溫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