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要捨得跟下屬分享功勞 | 資治通鑑

衛青:要捨得跟下屬分享功勞 | 資治通鑑

【專欄介紹】

解讀《資治通鑑》,歡迎關注。

這是第 162 篇。

【發生時間】

公元前一二四年

【相關人物】

衛青,漢武帝時期的大將軍

【故事大概】

一、匈奴進犯

這一年,匈奴多次進犯朔方,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杭錦旗北黃河南岸。而且,這一年國內還遇到了大旱,情況很危急。我們知道,匈奴每次來中國,不是來做客的,而是來搶劫的。每次搶劫,都會殺很多的人。很多人批評漢武帝窮兵黷武,勞民傷財,這是不對的。作爲一個天子,看到自己的百姓受到了外族的欺辱與殺害,第一時間就是把他們給打退,要他們血債血償。就像是一個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無辜受到了欺負,不去把壞人趕跑,反而責怪自己的孩子不懂事。

國內大旱,國外又受到侵入,是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作爲漢武帝,沒有猶豫,直接下令衛青帶領三萬騎兵,協同邊境的將士,一共十餘萬人,反擊匈奴。匈奴自大,認爲漢朝的軍隊沒有辦法行軍那麼遠,所以他們在軍營裏面喝酒作樂。衛青得知消息之後,命令半夜進行偷襲,直接俘虜了十幾個將領,一萬五千多個俘虜,一百萬多頭牲畜。

有人認爲,對待匈奴,就應該要以和平的方式,去感化他們,而不是去討伐他們。和親,把自己國家的孩子遠嫁到落後的匈奴地區。和戰,答應匈奴提出的無理要求。希望用這樣的低姿態,來換取邊境的和平。但是匈奴就像是農夫的蛇一樣,喂不飽,反過來還要傷人。所以,要打,而且還要打出威嚴,打出氣勢。這就好比,對待惡人,以爲低聲下氣就能夠得到對方的理解一樣。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有仇必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對於惡人,你越退,他就越得寸進尺,還會以爲你是一個好欺負的人。

回到正題。可以說,這是一場極大的勝利,不僅打出了漢朝的尊嚴,收穫也非常大,給處於大旱之災的國內,送來了溫暖。衛青回軍營之後,漢武帝派遣了使者,升了衛青爲大將軍。什麼是大將軍?就是統領國內所有武官的職位。四月份,又追加了衛青七百戶的封地,封了衛青三個兒子爲列侯。什麼是列侯呢?相當於侯爵,即有封地。而此時衛青的兒子,還只是在襁褓中的小孩子。

從中可以看到,這一場勝利,對於整個漢朝,對於漢武帝來說,意義是多麼重大。就好像秦昭襄王時期,與趙國的上黨之戰,直接宣告了秦國東出成功,不再是山東六國所認爲的蠻夷,並且走上了一統天下的軌道。

二、面對功勞的態度

對於衛青來說,打了一場大勝仗,獲得賞賜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漢武帝的封賞,在衛青看來,卻有點不安。爲什麼呢?因爲封賞的幅度太大了。於是,衛青便上書給漢武帝說:“臣幸得待罪行間,賴陛下神靈,軍大捷,皆諸校尉力戰之功也。”

衛青的意思是,這一場勝利,並不是單憑自己,而是有了漢武帝的正確指導,以及下屬們奮力拼搏纔得到的。這一句話說得非常好,首先是感謝了漢武帝,將大部分功勞推給了漢武帝。明眼人都能夠看出來這是拍馬屁的行爲,但是在漢武帝聽來卻非常受用,這表示衛青這個人,不敢居功自傲。同時,又表揚了自己的下屬,如果沒有他們的賣命,勝利也是不能夠得到的。

這就好比,在工作中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任務,領導要嘉獎。作爲下屬來說,不能夠驕傲,而是要謙虛地把功勞往領導,往下屬身上去推。表面上是稀釋了自己的功勞,實際上是表達忠心,聚集軍心的做法。

但是,很多人卻不能夠做到這一點。得到了功勞之後,有些人會變得驕傲起來,把功勞儘可能地往自己身上攬,生怕別人不知道這件事情是他做的一樣。不會提及到自己的領導,不會提及到自己的下屬。這都是不合格的做法。

《三略》中講過:“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爲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說,君主賞賜了酒,將領會將酒倒進河裏,給所有的將士們喝。雖然,這一點酒不能夠讓大家都喝滿足,卻能夠表現出一個將領的風度。

一件事情要想完成好,必定不止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整個團隊努力的結果。一方面,是需要正確的領導。有了正確的領導,才能夠正確地聚集起資源來完成一件事情。具備了條件之後,還要上下同欲,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夠將事情完成好。

毛主席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這一句話,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那些想着要獨佔功勞的人,是比較愚蠢的,比較短視的。因爲他們看不到這一點,而是單方面地誇大了自己的功勞。如果功勞都被你一個人佔據了,今後還會有誰肯爲你賣力呢?

三、推辭不該有的功勞

將功勞分配完成之後,衛青還:“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勞,上列地封爲三侯,非臣待罪行間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

意思是,自己的孩子,都只在襁褓當中,沒有功勞,沒有資格獲得封侯的賞賜。同時,還希望漢武帝能夠嘉獎自己的下屬們。

一方面,衛青是爲了整個軍隊能夠健康的發展。一方面,也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與自己的地位。同時,也是爲了向漢武帝表示忠心。

爲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一個軍隊當中,甚至是一個國家,沒有功勞的人也能夠得到賞賜,那麼沒有犯罪的人,是不是也會得到懲罰呢?我們常說論功行賞,這裏的功,是要按照法規來賞的,而不是天子一高興,想要賞賜誰就賞賜誰。

《韓非子》:“無功者受賞,則財匱而民望;財匱而民望,則民不盡力矣。故用賞過者失民,用刑過者民不畏。有賞不足以勸,有刑不足以禁,則國雖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沒有功勞的人能夠得到賞賜,則會濫用國家財物,導致財物匱乏,百姓怨恨與失望,進而不會爲國家賣力。這樣將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失信於民,甚至百姓都不會懼怕國家的法律與刑罰,國家也就會亂了。

所以,衛青推辭掉自己孩子的賞賜,是基於這一方面的考慮。如果以後將士們都不能夠爲國家賣命了,那麼衛青的基石也就倒了,也無法新增更加豐碩的功勞了。

另一方面,如果自己的孩子無端受到了賞賜,相當於從小開始便被別人放大了目標,很可能會遭致無端的攻擊與指責。

最後,這也是表達忠心的一種手段。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爲,如果衛青真是一個謙虛的人,就應該把自己的封地賞賜也給推辭掉,或者全部分給自己的將領。實際上,這種做法是有點過了。漢武帝需要的是,一個自己能夠控制住的人。什麼樣的人能夠控制住?有弱點,有慾望的人。慾望,就是對於官爵、財物的慾望。衛青不敢推辭掉自己的封地賞賜,正是爲了主動表現出自己的弱點與慾望,讓漢武帝認爲能夠控制住他。

戰國時期,王翦帶領六十萬大軍進攻楚國,一邊進攻,一邊還要經常派人來找秦王嬴政,求着嬴政賞賜他土地。這樣做,也是一種主動暴露弱點的行爲。爲什麼呢?王翦帶領六十萬大軍在外,一旦脫離了嬴政的控制,就會變成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王翦向秦王請求封賞,就是爲了讓秦王放心,讓秦王認爲能夠控制住王翦。

有些人在職場上,有能力,卻不會要求賞賜與功勞,反而會讓領導不放心,就是這樣的原因。所以,在職場上做事,分寸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做出成績。一方面,還要表現得讓領導放心。

【觸類旁通】

那些推薦你的人,真的是爲你好嗎?

【歡迎關注】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

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公衆號:稽聖

ID:jishengwh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