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內心的那套標準不一定適合他 1、 2、 3、

作者:傾穎 | 原創文章 | 禁止轉載


1、

每個人的潛意識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標準性”的東西,一但它傳達的情愫佔據人性的主要地位,便會產生一種標準上的錯覺,就開始用這個標準去衡量別人,所產生的效應就是“看不起別人”、“譏笑別人”、“詆譭甚至攻擊別人”,這種偏見性的東西會蔓延整個靈魂。

《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白人對黑人的偏見是根深蒂固的,這源於白人心中那套以傲人的白色肌膚爲尊貴的標準。主人公的父親是個博學多識的人,他無視這套標準,還幫助被冤枉的黑人打官司,用他的包容去理解每個人的與衆不同。雖然最終官司還是輸了,但這種勇敢無畏、包容萬象的做法對主人公和她的哥哥影響頗深。

父親告訴主人公:“除非你穿上一個人的鞋子,像他那樣走來走去,否則你永遠無法真正瞭解一個人。”

當你無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時候,你就不能用你內心的那一套標準去衡量別人,你不能因爲別人緘默不語就說他思想有問題,你不能因爲某些人長年累月宅在家中就說那個人精神有病。這樣做有失公允,還顯得你尖酸刻薄、低俗、沒情商。可能對你來說僅僅是一句話,而對被衡量的人就是萬丈深淵。

記得曾經有個同事拿起鄰桌同事的手機看了一眼,說道:“哎呀,你還看小說啊,還是網絡小說,太低俗了吧。我覺得吧,還是多看看歷史、人物傳記纔好······”當時鄰桌同事窘極了,瞬間紅了臉。

後來鄰桌同事怎麼也不願再和這位同事有過多交涉,關係從泛泛之交成了面上過得去就行。

本質上而言,你無法接受的思想,不一定就是有問題的;你無法理解的,不一定就是不對的;你迫切想要得到的,也也許是別人費盡心機想要丟棄的;你羨慕不已的,也許是別人習以爲常的。

2、

美學大師朱光潛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說道:“中國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誘勸人“類我類我”!比方我喜歡談國事,就藐視你讀書;你歡喜讀書,就藐視我談國事。”

可能好多人在無意中躺槍了,也許這種標準,這種“類我類我”的做法能讓自己的存在感增強,能讓自己的自信心加倍。殊不知,就是某一個詞,某一個表情,都顯露了你的無聊淺薄,別人早已煩透頂了你。

有位書友評價美學大師朱光潛說的這番話:

“這話說的太對。但凡和我不同的皆要蔑視,或者通過蔑視/規勸,想讓你跟我保持一致。我覺得這一點在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上尤其明顯。化妝的人覺得不化妝的土。不化妝的覺得化妝了的假。南方人覺得北方人過於直接。北方人覺得南方人斤斤計較。大爺大媽覺得不結婚不生娃的人生怎麼能算人生。然後瘋狂催婚逼婚。”

可不就是這樣,有很多家長都打着爲孩子好的幌子,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爲其規劃定製未來人生路,你可曾問過孩子,這真的是他想要的嗎?也許你的孩子早已厭倦了被安排、被要求、被你的標準束縛。

一套自我標準所產生的的偏見,表現在行爲上、言語裏。對別人是信任以及親和度的碾壓,對自己就是個人魅力的誅殺?

你可以保有自然就是美的理論而不化妝,但一定不要鄙視那些化妝的人;你可以高貴傲嬌做一個爽快的不婚族,但一定要對那些婚後遭遇不幸還不願離婚的女性保留包容,不要恥笑她們懦弱,不要看不起她們的不夠獨立,也許她們只是舍不下對家庭對孩子的愛。

3、

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以前的我總覺得體制內的工作太過於穩定,穩定久了便會生出安樂,結果就會安樂死,所以對那些體制內的有過偏見,覺得那樣安逸的生活泯滅了我們青年人的鬥志,磨滅了作爲一個人的動力和生機,甚至在安逸中不去思考,沒了思想,就如死屍一般無靈魂的飄來蕩去。

其實不然,我沒有身處體制內,怎懂得他們的艱辛和不易?他們也會在爾虞我詐的環境中思考如何力爭上游,也會在看似一輩子穩定實則危機四伏的氛圍中奮力抗爭,甚至面臨着有可能會被科技創造出來的先進所替代的危險。

我一個體制內的朋友說:“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每時每分都在變化,沒有一成變的東西。你若眼光只停留在一個地方,只盯着標準化的東西看,遲早會被吞沒在固有化裏。你若總是用包容的眼光看待一切,你的胸襟會更寬廣,你的溫和度便更高,蘊含的能量會巨大無窮。”深以爲然,感慨萬千。

對這個世界上的種種應該保有包容的態度,不是隻有體制外的工作能調動人的危機感,體制內的工作一樣需要努力拼搏;不是隻有紅色的玫瑰纔好看,粉色的同樣好看,白玫瑰也別具風味;不是隻有豪華餐廳喫飯纔有情調,小喫攤也能給你帶來美妙味蕾體驗;不是隻有北方的牛肉拉麪可以做早點,南方的炒粉幹同樣可以做早點。

想起前同事所說的那句:“那邊的人是不是有毛病,怎麼能把炒粉幹當早點。”我只能無語笑笑,心裏思忖:爲什麼不可以當早點呢?

這個千奇的世界就是應該有千變萬化五彩繽風的色調纔可愛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