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是誰 - 《日處真我》讀後

結識拉瑪那尊者,起源於網上的一段探究我是誰的小視頻。

視頻中講述了,拉瑪那尊者通過每日參禪,自問“我是誰?”去探究那個自我或“我”之思維的源頭,從而達到了悟真我的境地。

此後不久,碰巧網上偶得《日處真我》書籍發售的鏈接。於是馬上下單。誰知因爲是臺版書,商家說報關需要時間。輾轉等了好幾個月,才收到書。

由於臺版書不易得。在此採擷幾處書中的精髓。分享給讀者。

尊者在言談中,引述《瓦斯斯塔瑜伽經》裏的兩行訟句:

“我”或“自我感”的烏雲。遮蔽了神性意識的月亮,除非移除而去,否則對“我”之感知,一無所悉的那個本心之百合花,不能綻放盛開。

做夢時,我們不會認爲那是在夢境,醒來纔會知道,只要夢境持續進行,則夢境宛如實境,同理,這個醒境也不會顯得是夢境,直到我們醒悟,獲致真知,纔會知道。不過我還是認爲,因爲上述的睡眠夢境與醒境是不同的狀態,我們仍需致力於修行。

消滅自我的最佳方法爲何?

尊者:最佳的方法。是對你最最便利而又感興趣的。所有的方法都是好的,因爲朝向同一目標,那是自我融入於真我,在虔愛行法,叫做臣服,在探究行法,叫做真知,二者皆將自我帶到其萌生的源頭而融入之。

裏希克斯南達問尊者悟者的特徵爲何。尊者說,這些特徵在諸典籍裏都有記載,例如《薄伽梵歌》,但我們應銘記在心的是,悟者的境地超越心思,無法藉由心思而描述之,故所有的描述皆有缺失,只有靜默能正確描述悟者的境地或特徵,其實,靜默比語言更具效能,從靜默而有思維,從思維而有自我,從自我而有言語,所以若言語有其效能,則更具效能的,必在其源頭。

室利尼瓦沙·饒醫生問:無寐之眠是什麼意思?

尊者:那是悟者的境地。在睡覺時,我們的自我沉寂,感知官能沒有活動力,悟者的自我已然泯滅,她不再隨感官而起舞,或者說他沒有作爲者的概念,所以他在眠息的狀態中,同時,他並非是睡覺時的沒有意識,而是全然的警醒與真我,故其狀態是不寐的,這就是無寐之眠,警醒之眠,或者隨你怎麼稱呼他,乃是真我的第4境,有如銀幕,而三境(醒、夢、睡)過往,銀幕不受影響。

尊者:探究“我是誰”時。其爭議是在找出那個自我或【我】之思維的源頭,而不是在想着雜念,例如我不是這副身體等,尋找【我】的源頭,是去除雜念的手段,如你所述,我們不應給這些念頭,有活動的機會,而應專注在找出【我】之思維的源頭,每個思維萌生,當問這個思維是誰在萌生,若答案是【我】在萌生,則又進一步問那個【我】是誰,萌生的來源在哪裏?

達到心住一處最簡易的方法是什麼?

尊者:最佳的方法是去看心思的源頭,去看是否有心思這種東西,只有假設心思是在那裏,纔會提出如何使心注一處的問題,當你向內探究,你會發現根本沒有心思這種東西。

尊者:若慾望能以滿足而擺脫,那麼滿足慾望無妨,但大體上慾望無法藉由滿足而滅止,若以滿足爲方法,想要斬斷欲根,就如同澆灌酒精於火焰上,想要滅火。然而強力壓抑,也不是妥當的辦法,因爲這樣的壓抑勢必遲早會招致強力湧起的不良後果,所以擺脫慾望,最合宜的辦法是,找出【是誰在懷有這個慾望,它的源頭是什麼?】若能找到那麼欲根被拔掉,慾望永不再萌生,生命中小小的慾望,諸如喫、喝、睡等慾望,聽其自然所需,雖然這些也屬於慾望,你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滿足他們,它們不會植入於你心思的習性,使你進一步的再出世,這些活動是生命運作所必要的,不可能會增長或存留在你的習性裏,因此一般而言,若滿足慾望,而那個滿足不會導致心思製造習性,進而使慾望加劇,也就無妨。

整部書籍都是尊者在道場中回答來訪者關於自我,關於修行,關於了悟真我相關的一些問題。如大家覺得上述的解答有所幫助,可從書籍中獲取更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