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培養的本質是提升頻率

我們總是用21天理論、23天理論,告訴所有人養成一個新習慣需要21天抑或23天。

但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兩種奇怪的現象:其一,即使你堅持了21天、23天,你也有可能突然間放棄不做了;其二,有可能21天、23天的執行過程中你並沒有每天堅持,但是你卻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持續堅持着,即使不是每一天。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纔是習慣?21天/23天新習慣養成理論是否絕對科學?習慣又是否必須每一天都堅持做呢?

見過太多堅持不下去的人,如果一個道理或方法是正確的,爲什麼實際過程中大家堅持不下去了?我想這個問題你我或多或少都有遇到過吧!

最近讓我特別有心流的一本書來自於被衆人評價爲最會學習的人——成甲老師,他的第一本著作叫做《好好學習》,目前出版了第二本著作《好好思考》,昨晚看到思維模型內化的間隙,突然間對習慣這個問題有了反轉及更深刻的領悟。


很長時間我們都陷入了一個誤區,我們誤認爲訓練一個新習慣就是要每天都堅持做下去,如果有一天忘記了,或者回到了過去的老習慣,就是自己沒有意志力,就是自己培養習慣失敗,然後我們就會陷入無盡的悔恨、自責、自信心被打擊甚至會給自己或他人貼個標籤“缺乏意志力”。

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習慣培養的本質是提升頻率。

判斷我們是否在內化一種新習慣上有所進展,不是單純地看我們是否中途中斷了,是否持續堅持,而是看我們在一段時間內踐行某個習慣的頻率是否有所提升。

以自己重拾跑步習慣的過程爲例,我一開始有想過立個Flag,要做到每天跑,每天7公里打底。可是事實是,每天的工作學習任務本身就比較繁重,身體的消耗也不同,時而還要爲工作熬個夜,如果真的每天都跑,反倒是對身體的一種極大的負擔吧,前兩日身體就出現了抱恙的狀態。

那麼,我是否可以隔天跑或者想跑的那天就去跑,慢慢地提升自己的跑量,每週安排1-2次長距離,這個過程是不是習慣養成的過程?

答案必須是:是的。

過去三個月,因爲疫情的關係,我一天都沒跑,相當於我三個月內做這件事的頻率爲0,而在5月的23天時間裏,我跑步12次,爬山1次,累計公里數已經超過110km,頻率大大提升,並逐步把這個行爲慢慢內化爲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讓自己每天都活得更加積極正向。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中途是否打斷來判斷自己的成敗。哪怕中斷了一段時間,只要我們想起來再啓動,繼續堅持,我們掌握新習慣的頻率也在大幅提升。

這種習慣養成的方式在思維模型內化的過程中也是一樣的,我一直在學習和踐行教練。從1月底開始,一羣小夥伴每天都在堅持訓練,故事+教練工具的刻意練習,反覆進行了好幾輪,每一輪大家都會有新的感悟。慢慢地,不知不覺地,這種思維方式就在我們的體內得到了內化。

過程中,也有夥伴因爲工作或其他原因短暫地離開晨課練習,那我們能否就此評判這位夥伴的教練式思維就不存在了嗎?他的教練習慣沒有好好堅持嗎?不是的,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也在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偶爾空閒的時候他也會繼續上線練習,這就是習慣及思維的內化。

從全週期的視角,在整個訓練的過程中,內化是有階段的:不知不覺--事後諸葛亮--中途掉頭--刻意爲之--回到不知不覺。所以,我們要更有信心,這樣我們才更容易堅持下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