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骨感,如何繼續期待愛情?

如果要舉例說明“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愛情”是個不乏案例的領域。無論是否涉及婚嫁或單身與否,每個人的心裏,都能不斷的上演“憧憬、幻滅、無奈和幸福”的劇情。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正如在童話中,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沒有隻字片語。試想一下,如果梁山伯和祝英臺沒有陰陽相隔後的化蝶,朱麗葉和羅密歐白頭偕老,傑克和露絲攜手度過一生……他們的故事是否還能被稱爲“愛情”?白雪公主和王子回到城堡後,續集會不會是童話版的宮鬥?

是什麼讓心中對愛情的憧憬幻滅?情節類似的網文?純屬娛樂的各類型偶像劇?還是各路明星的CP營銷?相信絕大部分人看這些的時候都不認爲自己會將劇情帶入生活,但忽視了“自行腦補”的威力。

這些被刻意安排出來的情節,不僅能成爲打發時間的消遣、營銷的熱點,還能潛移默化提高對另一半的期許,甚至會模仿一些認爲可以執行的情節。比如各種咚,男友雙手託舉女友,穿高跟鞋背女友之類的。

記得“壁咚”剛剛興起時,一位日本小哥在歐美街頭做採訪,得到對方的允許後親自示範。僅體驗了一次來自陌生人的壁咚後,一些女孩兒表示有了心動的感覺,底下評論最多的是“小哥好帥,要換成誰誰誰肯定不行”。可見如果顏值在線,陌生人之間會因壁咚萌生愛意,但這麼簡單的動作並不適用於每一對情侶,兩個人的身高差要求讓這份浪漫幻滅得猝不及防。

拋開這些因娛樂而生的浪漫片段,完全沉浸在現實中的人也不能逃過幻滅。如果想開始,或是維繫一段感情,就開始了期待和調整自己期待的循環。不管是相親或是自由戀愛,在瞭解彼此的過程中,都少不了失望和驚喜。這個過程施行動態打分制,失望減分、驚喜加分,直到認爲自己可以全盤接受對方,或完全不能接受對方爲止。

即使是到了可以全盤接受的程度,也不是一成不變。曾經認識一個女孩兒,在認爲自己該結婚的年紀,通過相親選擇了一段異地戀,對方是一名消防員,有人勸女孩兒想清楚,女孩兒很堅持,順利結婚生子。有人會說這是一段神仙愛情,但現實是女孩兒懷孕後,讓丈夫立刻退伍回家,過上了她和家人一直期待的生活。她丈夫對這份感情原本的期待,因未出生的孩子變得無足輕重。

如果一直單身,對愛情的期待,是否可以不幻滅?在社會普世的價值觀中,答案是否,特別是女性。到了一定年齡,女性要承擔單身帶來的壓力。這其中包括來自親人的催婚壓力、拒絕認爲不合適相親對象的壓力、正常社交的壓力,甚至連卵子質量變低這樣的話題也不可避免。在大衆心中,女性隨着年齡增長結婚的優勢驟降,這份無意識的不尊重,讓一些人的愛情幻滅在萌芽前,甚至不再輕易憧憬。

翻看中國歷史,“婚姻”作爲“工具”持續了數千年。昭君、西施、文成公主……不管是爲了邊疆的穩定,還是要滅掉昔日對手,“聯姻”都是最省事的方法。在封建社會中,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富家女愛上窮秀才是佳話,富商家大業大,女兒不能拋頭露面做生意,窮秀才堪稱雙贏的潛力股,進可以考取功名,退可以入贅成爲合格的掌櫃。知道這些後,你是否對婚姻仍抱着愛情的期待?

娛樂營銷氾濫的今天,最不缺的是“神仙愛情”,但第一次讀汪品先院士和其夫人孫湘君的故事時,還是被強烈的觸動到。兩人相識於莫斯科留學,回國辦了簡單的婚禮後,開始了分隔兩地的生活,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北京。直到孫湘君30多年後退休,纔算真正團聚。

在可以討論異地戀是否還值得堅持的年代,認爲長輩們大多羞於談情說愛,而他們的“神仙愛情”卻讓後輩望塵莫及。那份因情投意合開始的戀情,會因鍋碗瓢盆瑣碎的平淡而感恩,也會有“千里共嬋娟”豁達的浪漫情懷。

彼此尊重,不失自我,就算現實很骨感,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那些曾經令自己感動的過往,就算小到只剩碎片,依然能爲你帶來繼續期待愛情的力量,每個人如是。

(本文原創,如非授權,請勿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