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完《烏合之衆》的核心內容(2)

第二卷 羣體的意見和信念

第一章 羣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

書中所說的間接因素可以理解爲根本原因,而直接因素是導火線或表面原因。

1.種族。它的影響至關重要。

2.傳統。傳統是種族精神的綜合體,沒有了傳統,文明就不可能存在;但如果這些傳統不被破壞,也不可能出現人類的進步。

3.時間。它在建立信念之後,再摧毀信念。

具體來說,羣體的意見和信念是由時間準備好的,或是它至少爲它們準備了可以生根發芽的土壤。這就是爲什麼一些觀念可以在某一個時代,而不是其他的時代裏實現。是時間把信仰和思想的無盡碎屑積累起來,從而使某個時代產生出它的觀念。這些觀念並不是隨隨便便或是偶然成長起來的,它們都深深根植於漫長的過去。

4.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影響力及其微弱

這裏作者指出,人們常常以爲社會制度或不同統治方式的作用非常大,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一個民族並不能隨意選擇自己的制度,就如同它不能隨意選擇自己頭髮和眼睛的顏色一樣。制度和政府都是種族的產物。它們並不是某個時代的創造者,而是由時代創造出來的

作者認爲種族、傳統的力量更爲強大,儘管社會制度改變,但實質並沒有改變,比如不同國家對民主的理解不同,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都不同。

儘管有些國家聲稱是共和體制,但“英國,這個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 依舊生活在君主制的統治之下,然而,總是表現出囂張氣焰的最具壓迫性的專制統治,卻是存在於那些原隸屬於西班牙的美洲共和國”,改變的是體制的名字,但本質沒有改變,向他國學習借鑑的制度像一件借來的衣服一樣,一種短暫的僞裝。

5.教育

這裏作者批判了教育,認爲人們當前所進行的教育並沒有多大作用,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當然筆者認爲書中所列舉的統計學上顯示教育會提高犯罪率的例子並不嚴謹。

教育既不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加有道德,也不讓他變得更快樂;它既不會改變他的本能,也不會改變他與生俱來的激情,而且有時——這種情況僅僅需要不良因素的誘導就會發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拉丁民族教育制度對道德具有破壞性作用......這種制度展現出了一種非常嚴峻的危險性,它會讓那些服從於這一體制的人們強烈地厭惡自身的生活狀態,產生想要逃走的強烈慾望。工人不想再做工人,農民不想再當農民,中產階級中卑微的社會成員,除了從事國家公務員之類的工作以外,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從事任何其他的職業。

就筆者理解,作者批評的主要是應試教育,認爲僅從教科書上學習,會喪失主動性、判斷力和實踐能力。並且在提升或是惡化羣體的思想方面,教育或多或少起到了作用。

因此作者更加推崇在實踐中接受教育,不同人不必走同樣的讀書升學道路。

觀念只能在自然且正常的環境中形成。提升觀念,需要年輕人每天在工廠、礦區、法庭、書房、建築工地和醫院獲得衆多的感官印象;他需要讓木頭、材料和操作處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需要同消費者、工人和勞動者待在一起,無論他們的工作出色還是糟糕,也不管他們是賠錢還是獲利。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才能對那些從眼睛、耳朵、雙手甚至味覺當中獲得的種種細節,得到一些無足輕重的感受。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這些細節,靜靜地推敲,在心中成形,並且遲早會對他產生一些暗示,提醒他們開始構想新的組合、簡化、經濟、提升或發明。法國的年輕人剛好在最能產生科學成果的年紀,被剝奪了所有這些彌足珍貴的接觸、所有這些必不可少的學習因素。因爲有七八年的時間,他一直被禁閉在學校裏,斷絕了一切親身體驗的機會,所以,他對於人和事,以及各種處理它們的方法,都沒有一種強烈且精確的概念。

第二章 羣體意見的直接因素

1.形象、詞語和套話。

不同的詞語和套話可以喚起相應的形象,在第一卷中所說,羣體的想象力十分強大,而這種想象正是會受到詞語和套話所喚起的形象的影響。

有時候,那些定義最不準確的詞語,反倒可以產生最大的影響力。比如民主、社會主義、平等和自由等,它們的含義太過於模糊,以至於用大量的專著也不足以確認它們的所指。不過,我們可以確定,這幾個簡短的詞語之中擁有着神奇的力量,就好像在它們的身上包含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

詞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代表的含義不同,當羣體因爲政治的大動盪或是信仰的改變,對某些詞語引發的形象產生了深刻的厭惡感,那麼一位真正的政治家的首要職責,就是在不傷害事物本身的同時換一種說法。然而這只是一種包裝手段,換湯不換藥,但羣衆可能識別不出來。

2.幻覺。

羣體總是受到幻覺的影響,他們更喜歡幻覺而不是真理,對宗教、政治、社會的幻覺,使人們建立起了寺廟、祭壇、雕像。

正是由於第一卷提到的,羣體的信仰以宗教的方式進行,不夠理性,想象力豐富等多種心理特點決定的。

3.經驗。

經驗可以說是唯一能夠讓真理在羣衆的思想中生根發芽、讓太過危險的幻覺歸於毀滅的有效方法。

然而爲了能夠達到這個目的,經驗必須在相當大的範圍內發生,並且得頻繁地重複。

這解釋了爲何獨裁者在採取某種行動時,必須要先進行多次大範圍的試驗,才能讓羣衆信服。

4.理性。

羣體不受理性所影響,他們只能理解那些臨時拼湊起來的觀念。因此演講者需要調動觀衆的感情,而不是他們的理性。

文明的主要動力也並不是理性,儘管存在理性,但文明的動力是各種感情,包括榮耀、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第三章 羣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方法

1.羣體的領袖。

所有的羣體動物有着服從頭領的本能需要,羣體的領袖最初不過就是羣體中的一分子。他自己被羣體的思想迷惑了,之後就變成了它的使徒。他對這些觀念是如此的癡迷,已經到了除了觀念之外的所有事情都消失了的程度。在他看來,任何有悖於這些觀念的看法都是錯誤或迷信。

而他們強烈的信仰賦予了他們的話語強大的說服力。大衆總是願意聽命於意志堅定的人,他知道該如何迫使羣衆接受自己的想法。聚集成羣的人會失去所有的意志,本能地轉向一個擁有他們所缺乏的品質的人。

領袖和煽風點火的人並不相同。煽風點火的人是那些充滿活力和佔有慾,但只一時擁有意志的人。他們暴力、勇敢,他們尤其適用於領導突然決定的暴動、帶領着羣衆赴湯蹈火、讓新兵在一夜之間變成令人聞風喪膽的英雄。

而領袖則是另一類人,比他們罕見得多,他們的意志力非常持久。他們要麼非常聰明,要麼心胸狹隘,這些都不重要——世界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所擁有的持久的意志力,是一種極其稀有、力量極其強大的品質,它可以征服世間萬物。這些人的名字跟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2.領袖動員羣體的方法:斷言、重複和傳染

作出純粹簡潔的斷言,不去考慮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一種觀念走進羣衆頭腦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潔,證據和證明看上去就會越發貧乏,它的威力就會越大。

被斷言的事情,是通過持續地重複纔在頭腦中穩定下來,並且這種方式最後能夠讓人把它看作得到證實的真理接受下來。

倘若一個斷言能夠得到有效的重複,在這種重複中就不會再存在異議,此時,所謂的大衆流行觀念就會形成,傳染的強大機制就會在此啓動。

3.名望

通過使用斷言、重複和傳染進行普及的觀念,在環境的作用下獲得了巨大的力量,這時它們就會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神奇威力,即所謂的名望。

名望,可以由人表現出來的,也可以體現在各種意見、文學和藝術作品等事物中。

擁有名望的人、觀念或物品,會在傳染的作用下,立刻被人們有意或無意地模仿,迫使整整一代人接受某些感受或是表達想法的模式。模仿大師繪畫風格、寫作風格,儘管有時你自己都不能理解。

名望的形成與很多因素有關,在這其中成功永遠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成功會帶來名望,而一旦失敗,名望也會消失。


本書第二卷前三章,一起來讀書吧,求點贊、評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