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完《乌合之众》的核心内容(2)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书中所说的间接因素可以理解为根本原因,而直接因素是导火线或表面原因。

1.种族。它的影响至关重要。

2.传统。传统是种族精神的综合体,没有了传统,文明就不可能存在;但如果这些传统不被破坏,也不可能出现人类的进步。

3.时间。它在建立信念之后,再摧毁信念。

具体来说,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是由时间准备好的,或是它至少为它们准备了可以生根发芽的土壤。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观念可以在某一个时代,而不是其他的时代里实现。是时间把信仰和思想的无尽碎屑积累起来,从而使某个时代产生出它的观念。这些观念并不是随随便便或是偶然成长起来的,它们都深深根植于漫长的过去。

4.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力及其微弱

这里作者指出,人们常常以为社会制度或不同统治方式的作用非常大,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一个民族并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制度,就如同它不能随意选择自己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一样。制度和政府都是种族的产物。它们并不是某个时代的创造者,而是由时代创造出来的

作者认为种族、传统的力量更为强大,尽管社会制度改变,但实质并没有改变,比如不同国家对民主的理解不同,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都不同。

尽管有些国家声称是共和体制,但“英国,这个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 依旧生活在君主制的统治之下,然而,总是表现出嚣张气焰的最具压迫性的专制统治,却是存在于那些原隶属于西班牙的美洲共和国”,改变的是体制的名字,但本质没有改变,向他国学习借鉴的制度像一件借来的衣服一样,一种短暂的伪装。

5.教育

这里作者批判了教育,认为人们当前所进行的教育并没有多大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当然笔者认为书中所列举的统计学上显示教育会提高犯罪率的例子并不严谨。

教育既不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有道德,也不让他变得更快乐;它既不会改变他的本能,也不会改变他与生俱来的激情,而且有时——这种情况仅仅需要不良因素的诱导就会发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拉丁民族教育制度对道德具有破坏性作用......这种制度展现出了一种非常严峻的危险性,它会让那些服从于这一体制的人们强烈地厌恶自身的生活状态,产生想要逃走的强烈欲望。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中产阶级中卑微的社会成员,除了从事国家公务员之类的工作以外,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从事任何其他的职业。

就笔者理解,作者批评的主要是应试教育,认为仅从教科书上学习,会丧失主动性、判断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在提升或是恶化群体的思想方面,教育或多或少起到了作用。

因此作者更加推崇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不同人不必走同样的读书升学道路。

观念只能在自然且正常的环境中形成。提升观念,需要年轻人每天在工厂、矿区、法庭、书房、建筑工地和医院获得众多的感官印象;他需要让木头、材料和操作处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需要同消费者、工人和劳动者待在一起,无论他们的工作出色还是糟糕,也不管他们是赔钱还是获利。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对那些从眼睛、耳朵、双手甚至味觉当中获得的种种细节,得到一些无足轻重的感受。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这些细节,静静地推敲,在心中成形,并且迟早会对他产生一些暗示,提醒他们开始构想新的组合、简化、经济、提升或发明。法国的年轻人刚好在最能产生科学成果的年纪,被剥夺了所有这些弥足珍贵的接触、所有这些必不可少的学习因素。因为有七八年的时间,他一直被禁闭在学校里,断绝了一切亲身体验的机会,所以,他对于人和事,以及各种处理它们的方法,都没有一种强烈且精确的概念。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形象、词语和套话。

不同的词语和套话可以唤起相应的形象,在第一卷中所说,群体的想象力十分强大,而这种想象正是会受到词语和套话所唤起的形象的影响。

有时候,那些定义最不准确的词语,反倒可以产生最大的影响力。比如民主、社会主义、平等和自由等,它们的含义太过于模糊,以至于用大量的专著也不足以确认它们的所指。不过,我们可以确定,这几个简短的词语之中拥有着神奇的力量,就好像在它们的身上包含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

词语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代表的含义不同,当群体因为政治的大动荡或是信仰的改变,对某些词语引发的形象产生了深刻的厌恶感,那么一位真正的政治家的首要职责,就是在不伤害事物本身的同时换一种说法。然而这只是一种包装手段,换汤不换药,但群众可能识别不出来。

2.幻觉。

群体总是受到幻觉的影响,他们更喜欢幻觉而不是真理,对宗教、政治、社会的幻觉,使人们建立起了寺庙、祭坛、雕像。

正是由于第一卷提到的,群体的信仰以宗教的方式进行,不够理性,想象力丰富等多种心理特点决定的。

3.经验。

经验可以说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的思想中生根发芽、让太过危险的幻觉归于毁灭的有效方法。

然而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经验必须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发生,并且得频繁地重复。

这解释了为何独裁者在采取某种行动时,必须要先进行多次大范围的试验,才能让群众信服。

4.理性。

群体不受理性所影响,他们只能理解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观念。因此演讲者需要调动观众的感情,而不是他们的理性。

文明的主要动力也并不是理性,尽管存在理性,但文明的动力是各种感情,包括荣耀、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方法

1.群体的领袖。

所有的群体动物有着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群体的领袖最初不过就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他自己被群体的思想迷惑了,之后就变成了它的使徒。他对这些观念是如此的痴迷,已经到了除了观念之外的所有事情都消失了的程度。在他看来,任何有悖于这些观念的看法都是错误或迷信。

而他们强烈的信仰赋予了他们的话语强大的说服力。大众总是愿意听命于意志坚定的人,他知道该如何迫使群众接受自己的想法。聚集成群的人会失去所有的意志,本能地转向一个拥有他们所缺乏的品质的人。

领袖和煽风点火的人并不相同。煽风点火的人是那些充满活力和占有欲,但只一时拥有意志的人。他们暴力、勇敢,他们尤其适用于领导突然决定的暴动、带领着群众赴汤蹈火、让新兵在一夜之间变成令人闻风丧胆的英雄。

而领袖则是另一类人,比他们罕见得多,他们的意志力非常持久。他们要么非常聪明,要么心胸狭隘,这些都不重要——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所拥有的持久的意志力,是一种极其稀有、力量极其强大的品质,它可以征服世间万物。这些人的名字跟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领袖动员群体的方法:断言、重复和传染

作出纯粹简洁的断言,不去考虑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一种观念走进群众头脑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洁,证据和证明看上去就会越发贫乏,它的威力就会越大。

被断言的事情,是通过持续地重复才在头脑中稳定下来,并且这种方式最后能够让人把它看作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

倘若一个断言能够得到有效的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就不会再存在异议,此时,所谓的大众流行观念就会形成,传染的强大机制就会在此启动。

3.名望

通过使用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观念,在环境的作用下获得了巨大的力量,这时它们就会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神奇威力,即所谓的名望。

名望,可以由人表现出来的,也可以体现在各种意见、文学和艺术作品等事物中。

拥有名望的人、观念或物品,会在传染的作用下,立刻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模仿,迫使整整一代人接受某些感受或是表达想法的模式。模仿大师绘画风格、写作风格,尽管有时你自己都不能理解。

名望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在这其中成功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成功会带来名望,而一旦失败,名望也会消失。


本书第二卷前三章,一起来读书吧,求点赞、评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