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作業還沒寫完?腦神經科學家:3步告別拖延症

離開學還有幾天了,月月着急慌忙地在家補作業:語文有兩篇作文沒寫、數學還有半本練習冊沒做,英語要求預習的單詞一個還沒背呢。

媽媽在旁邊嘮叨:“催過你多少遍,你老是不上急!偏要捱到最後,這下着急了吧?.....”

不僅我們中國的孩子忙着在假期結束前瘋狂趕作業,近日,日本的岐阜市開設了“趕作業專區”,就是爲了在新學期開學前,幫助還沒有完成作業的孩子趕作業。專區現場,有許多大學生志願者在輔導孩子的作業,也有專業的老師講解孩子不懂的題目。

同一個世界同一款娃,不到最後時刻不將作業提上日程。

拖延症其實並不是現代人的通病,我國古人就曾寫過《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這是因爲,人類大腦的本性就是懶惰的——拖延是大腦正常工作的模式。日本著名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他的著作《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當中說: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的典型行爲。

我們從書中知道大腦的功能設置分工明確,不同的區域分管不同的工作。負責動物本能的區域是大腦邊緣系統,負責理性自控能力的區域位於前額皮質。通常情況下,前額皮質會輸給大腦邊緣區域,所以人才會表現出拖延的本性。

那麼,這是不是就是說人類不能夠改變拖延的本質了呢?我們的孩子是不是永遠都要在假期結束之前才能完成作業呢?

不是的。

腦科學們基於大量的科學實驗研究證明大腦具有“可塑性”,也就是隻要“調動前額皮質的活躍性”,幫助前額皮質戰勝大腦邊緣區域,我們的孩子就可以成功告別拖延症,不用在假期快要結束時才急匆匆地趕作業,也省去了家長們大吼小叫的工作量和犯心梗的風險指數。

那麼,如何讓“前額皮質”這位“懶惰先生”活躍起來呢?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給出了絕招:多巴胺控制法。

大家都瞭解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是大腦中含量最豐富的神經遞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

“多巴胺控制法”共分爲三步走,可以令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不願行動的大腦”轉變爲“主動行動的大腦”。

Step 1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的心理學依據是著名的庫埃療法;從腦科學的角度解釋就是:越是放鬆的狀態,大腦越容易滲透語言的真諦。

某些銷售從業人員早晨開會,大聲喊振奮人心的口號,以此激勵員工,其實是有腦神經科學依據的。

這種心理暗示的作用對拖延作業的孩子來說也很有效。

每天起牀後、睡覺前等放鬆的時刻,讓孩子大聲告訴自己:

“今天(或明天),我一定要完成XXX部分作業。”,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

將類似的話用多次重複語言強勢灌輸給大腦,大腦就會堅定的認爲你能夠完成。

Step 2 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所有的暑假作業加起來確實是一個龐大的數目 :語、數、英、地理、生物、歷史、政治,每科一套“大禮包”,外加日記N篇,試卷N張,還有各科的預習任務。目標太大,做起來沒有頭緒,等過了“望眼欲穿”的階段,就會轉變爲無所謂的心態,破罐子破摔了。

現在試着將每門課的作業分解成比較均勻的30份左右,排成每天的課程表,這樣一來,每天的作業看起來好像並不是難以完成。當孩子達成小目標時,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家長可以採用加分的方式對孩子的成果進行反饋。一種方法是在孩子順利完成當天計劃時,用紅筆在課程表上“+1”分;二是做“積分卡”,每天孩子完成計劃任務,就給他發放一張“積分卡”。

這樣一來,孩子每天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就保持積極主動的狀態。

Step 3 促進多巴胺分泌

廣泛分佈着大腦皮質的“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是最重要的獎勵機制神經系統。接收到預期獎勵的信號時,大腦會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來進行反饋,多巴胺水平上升會激發幹勁。所以,採用科學健康的手段提高多巴胺的水平可以保持做事的激情。

1、運動。科學研究證明:定期散步有助於促進腦細胞之間建立新的聯繫,增加海馬體體積,刺激新生神經元的生長,提高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的分子水平。

村上春樹說:我寫小說的許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時學到的,是自然地,切身地,以及實際地學到的。

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曾說:“如果想提高想象力,那就放下工作去散步吧。”

2、冥想。腦神經學家發現,大腦具有“可塑性”,冥想讓更多的血液流進前額皮質,就象提重物能讓更多的血液流入肌肉一樣,每天保持5-10分鐘的冥想、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讓相應大腦區域內的灰質增多。

斯坦福大學的神經學家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一書中說過:冥想是大腦的體操,可以訓練大腦增強專注力,指導大腦處理內在的干擾和外在的誘惑,提升立刻行動的可能性。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爲我們指出了告別拖延症的科學方法,也提醒我們謹防掉入拖延症那些不爲人知的陷阱。

1、完美主義的陷阱。

腦科學告訴我們:完美主義的人更容易患有拖延症。

美國人喬恩.阿卡夫曾在線投票調查了1000個人,讓他們寫下自己的計劃想法,超過97%的報名參與者拒絕寫下一個想法,只因自己認爲這個想法不夠好。

在一個爲期30天的目標快速設定課程中,參與者最有可能在哪天放棄?多數人猜到在第23天或第15天。事實是,大部分人停止的時間是第二天。完美過後的那一天是將“目標完成者”與“目標啓動者”區分開的一天。

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我們制定的一天看完50頁書的計劃執行的好好的,卻在某一天因爲一件特殊事件停止了。第二天,我們不是趕緊補上昨天的疏漏,而是想:反正我已經停了一天了,不在乎再停一天,接下來就很難再堅持下去。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不完美的前進。昨天沒完成計劃不要緊,今天我還按照計劃進行就是成功。

2、短視思維讓人無法正常開始。

英國的弗西雅.西華教授曾指出:具有拖延傾向的人難以理解自己的判斷與行爲對未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所以,他們很容易陷入目前所處的煩心事中,產生焦慮不安的心理,阻礙正常行動。

假期裏不做作業的孩子只看到了山一樣的作業量,沉浸在“作業怎麼這麼多?老師是虐待狂!”這樣的消極思想中,逃避想象幾十天后他將要面臨的更慘的“下場”,所以他只好一拖再拖。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以腦神經學原理爲基礎,用科學的“多巴胺控制法”對付”天性懶惰的大腦“,給出了最實用的指南,下一個假期——"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