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盟:人類爲大地母親準備的一份禮物

阿諾德·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中,提出了近現代文明以來一個貫穿始終的焦慮: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文明給生物圈造成了創傷,但是漫長的人類歷史並不具備把生物圈破壞和剝奪到山窮水盡、不可救藥地步的力量。

在工業革命和技術爆炸開始前,木材和金屬相對來說是無限的,因爲人類的消耗速度無法給存量帶來明顯的縮減。然而工業革命一旦開始,人類便使生物圈,包括人類本身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技術越進步,生產力水平越高,人類就需要越多的能源與消耗,自然就會受到更深刻的傷害?人類文明真的已經走上了這條不可逆的危險之路嗎?

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華爲舉辦了題爲“讓科技與自然共生”的全球在線論壇。在這場論壇中,來自全球科技與環保界的專家,共同探討了ICT技術如何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歸納和總結其中的案例、判斷與邏輯,我們會發現ICT技術的持續進步,正在帶來人類技術與自然關係之間的轉折。工業革命以來,發展必須從自然中剝離資源和生態的邏輯正在被改變;技術正在成爲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問題的關鍵變量。

華爲董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任陶景文認爲:“我們相信,科技不是自然的對手,而是與自然共生的一部分。ICT技術在促進全球經濟繁榮發展的同時,也能夠讓我們的環境更加美好。讓科技與自然共生,這是我們的信念,也是我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所踐行的承諾”。

長久以來從大地母親那裏獲得饋贈的人類,正在新的時代,爲自然界反哺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

新平衡:ICT進步帶來環境友好發展

通過論壇嘉賓們的分享,結合華爲近年來推動的TECH4ALL行動,我們可以看到ICT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以往技術以環境爲代價的發展模式。甚至開始將電器革命以來的“剋制發展模式”,調節到了“反哺式發展”的萌芽:ICT技術的能力融合全球攜手聯動的決心,會從多個角度形成保護自然、增強生態能力的新方式。

比如在最基礎的產業發展問題中,ICT技術就在成爲生產力攀升與環境友好之間不斷尋找新的平衡點。比如來自華爲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就在各個產業形成了環境友好、低碳節能的新發展模式。華爲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全球化普及,同時也讓環境友好型ICT基礎設施得以不斷的滲透。

比如在無線站點方面,華爲推出了全室外解決方案。通過全室外模塊化設計,一根抱杆可以把所有無線設備、電源設備、以及微波設備全部掛在室外。相對於傳統站點方案,無需配置空調和機房,站點能耗至少降低了40%。

在光傳送領域,傳統的波分設備在機房內需要大量的光纖互聯,佔用大量機房空間,從而導致過多能源消耗。華爲獨有的光纖印刷技術,可以把1000根光纖印刷到一張A4紙大小的光背板上。這樣僅需一臺設備,就可以替代傳統的9臺設備,功耗降低達到60%。

未來經濟發展重心的AI計算領域,華爲在2019年推出業界首個全液冷AI集羣。該集羣不僅是機櫃採用了液冷方式,單板內部也實現了液冷散熱。在同等的256P算力情況下,傳統風冷集羣需要86個機櫃,而Atlas 900集羣僅需要16個機櫃,功耗降低了60%。在AI進入蓬勃發展的開端,華爲就已經擁抱了環境友好型發展,讓智能革命的發生成爲環境友好型經濟的新平衡點。

30多年以來,華爲通過創新ICT技術,改善自身運營、助力客戶節能減排。如今,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爲華爲從公司戰略到企業文化的一以貫之的行爲準則。今年6月1日到5日,華爲開啓了2020年環保周活動,吸引了坂田基地數千人簽字,承諾努力扮演好科技環保使用者的角色,爲環保助力。讓科技與自然共生,已經成爲19.4萬華爲人共同的環境保護觀念。

新引擎:悄然觸發的能源迭代

ICT技術進化的另一面,是技術底座的更新對能源產業本身帶來的影響。我們知道,可再生能源區別於傳統能源體系的關鍵,就是數字化技術將在能源轉化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比如說,被認爲是21世紀能源迭代核心方案之一的光伏產業,在目前階段已經來到了需要深化產業創新,以技術發展優化落地能力的關鍵期。工信部不久前修訂完成的《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2020年本)》明確提出引導光伏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而在光伏產業中,技術創新的核心來源依賴於ICT底座。太陽能的能源轉化效率,與智能化調節效率、系統聯接能力、實時計算體系等等能力息息相關。只有數字底座的完善和智能,光伏產業纔有充沛的產業效率與發展空間。

爲此,華爲在能源這個特殊陣線上,不斷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光伏技術中,推出了首款基於人工智能的光伏逆變器,不斷通過ICT技術提升光伏系統的轉化效率,觸發能源迭代加速道路。

華爲東莞南方工廠建設的首個園區光伏電站,每年可實現發電1800萬千瓦時,貢獻了10%的工廠用電;在沙特阿拉伯,華爲與合作伙伴共同建設了Sakaka 300 MW光伏電站,每年爲45000戶家庭供電,可減少430,000噸二氧化碳排放。

讓ICT技術融入能源體系核心,成爲人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是另一種意義上對大地的反哺。

新盾牌:大跨步,去回饋和保護自然

技術的進步,不僅僅作用於人類自身的發展體系。與工業和能源技術不同,ICT技術具有顯著的低能耗、低污染、低人工特點,它對自然的參與不是掠奪式的,反而可以在很多種情況下主動融入自然,反哺自然,提供其他技術體系無法提供的保護自然之力。

此前,華爲在TECH4ALL行動中,孕育了一項關鍵的全球合作,就是用AI的力量保護哥斯達黎加的熱帶雨林。這些行動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以識別算法獲得了其他方案無法比擬的效果,用技術創新改變了自然保護工作的基礎效率和邏輯。

而在今年,TECH4ALL行動在持續進化,完成了更多地區、更多項目、更多模式的升級。我們可以清晰看到,ICT技術作爲自然保護的新盾牌,是如何在TECH4ALL體系中大幅躍進的。總結TECH4ALL在自然保護中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用ICT技術反哺地球,有三件事是必要條件:

1、依靠技術融合,組成新的能力支點。

北京師範大學的生態學家們在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建立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監測和管理系統,這是全球首個全域覆蓋、實時高效的天地空一體化自然資源監測、評估和管理體系。

這個監測體系分爲野外信息採集、實時傳輸、數據分析處理三層架構,其中華爲與吉視傳媒聯合打造的700M有線無線融合的LTE承載網絡,是起到關鍵作用的系統底層。

這張網不僅可以完成紅外野保相機圖像和高清視頻的實時回傳,土壤、水質、空氣等傳感器的生態因子採集回傳,還可以實現森林防火和道路卡口監控影像的實時傳送,以及實時查詢護林員巡護軌跡,實現護林員視頻或語音實時對講等。

目前,這套系統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5000平方公里虎豹密集活動區域完成了一期試驗基地。安裝在此的42個LTE基站、3000餘臺監測終端,對中俄邊境200公里長的虎豹跨境監測帶、虎豹核心區和擴散區進行監測,全面跟蹤自然環境下野生東北虎豹的生存狀況。

一年半內該平臺已經監測到1000多次東北虎、東北豹和10萬多次梅花鹿等野生動物的活動影像。未來這一平臺還將繼續進行雲計算、大數據體系的進化,在技術融合趨勢中,爲東北虎豹鋪設回家的數字之路。

2、ICT解決方案的規模化複製能力,在實踐中沉澱和推廣。

單一技術與單一場景的ICT融合並不困難,但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價值。真正讓ICT技術成爲保護自然的核心引擎,需要的複製推廣的效率與可能性。比如前文提到的保護雨林項目,在華爲與RFCx合作開始並不久遠的今天,儘管現場部署受到了疫情影響,這一解決方案已在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保護了超過3300平方公里的雨林。菲律賓最後一塊生態處女地巴拉望,也剛剛加入了AI的守護序列中。未來一年,華爲計劃和夥伴們一起把項目經驗複製到更多國家,保護規模達6000平方公里。可複製和強力推廣,是今天ICT技術走入自然保護核心的關鍵。

3、基於全球合作、產學一體,去構築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然保護,在當代社會已經是一門專業性強、地域性強、行業流程複雜的工程。每片沙海或者雨林、海洋或者高山,都可能有自己需要應對的自然保護問題和ICT解決方案需求。去發現和融入他們,是一家技術公司和技術產業無法完成的任務。

爲此,只有全球化的溝通與產業協作,融合學術機構、環保組織、ICT產業與政府職能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才能真正達成技術與自然的共生融合。回到世界環境日論壇本身,也恰好展示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嘉賓分享的並不僅僅是智慧和案例,同時還有全球合作,以ICT技術應對自然問題的決心與陣營。

這三個能力,既包含了技術能力、產業能力,同時也包含對自然環境的根本關懷與行動力。華爲用TECH4ALL證明,技術與自然並非此消彼長的關係,它們可以共生共存。技術的進步也可以成爲解決環境問題、促進生態美好的原動力之一。

從東北林地到熱帶雨林,從大海到高原,從都市到工廠,山河之間,一道新的盟約正在凝結:技術的進步,將帶來大地母親的寬慰與笑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