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梦里都是我们仨

文|芒果屋子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芒果屋子)

有人说,《我们仨》里温情是大于伤感的。在阅读时,我也有同感。当读完整本书,我又反应过来,在这充满深情的字字句句背后,杨绛先生隐藏了多少的泪水呢?越温情,越孤独,越孤独,越思念。

前两日,我将《我们仨》放在挎包里,空闲时便拿出来读上几页。每每看到温情之处,嘴角总不自觉地上扬,遇到伤感的地方,眼里又忍不住噙满泪水。这样又哭又笑的,恐旁人看了莫名其妙,笑话,总是尽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好不过瘾。于是,索性抽出一日完整的时间,在家安静地看完,才感觉到像《我们仨》这般深情的回忆录,一次性完整看完,才叫酣畅淋漓。


我不记得自己是先知道钱锺书,还是先知道杨绛,又或许是同时知道。总之,他们俩就像一体,谈及其中一人,总会想到另外一个。每每提及幸福的婚姻,人们也总会想到钱锺书与杨绛,他们的婚姻代表了爱情中最美好的部分,两人也成为了彼此的灵魂伴侣。《围城》我是读过的,《杨绛传》我也是看过的,但《我们仨》还是第一次阅读,在这过程中,自己不止一次的感叹,为何充满烟火气的琐碎生活也这般的打动人心?回忆的每一件事,书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措辞,都饱含着深切的情感。或许,因为深爱,文字便能穿透人心。

1.人生如梦

《我们仨》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从这本书的构思与行文方可看出。

前两个部分是与梦境有关的。在“我们俩老了”中,从杨绛先生做的一个梦说起。梦中,钟书一声不吭地走了,留下杨绛凄凉彷徨一人。这是老人的梦,在梦中,满是离别的伤感。杨绛说,“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起回家。”而没有了他的家,也不能称之为“家”,只能是栖身的客栈了。

“我们仨失散了”是全书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并且先生以梦境与现实夹杂的独特方式来记叙往事,充满了神秘感。我止不住地好奇,钟书为什么被“上头”接到一艘船上呢?为什么船又要漂走呢?为什么她们要住在客栈里呢?读到最后,恍然大悟,杨绛先生将钱锺书生病住院看成是“上头”派人接走了。每一次船只随着河流漂远,一点点的移动,实际上也是指先生一程一程艰难地陪伴送别,最后走到人生尽头。而那个客栈,就是他们一家在三里河的寓所。没有了家人,“家”又何谓“家”呢?


女儿钱瑗生病住院,杨绛先生的描写里,只当是在梦中去看望了她。或许,接受那样的现实过于残酷与痛苦,便只当是个梦境吧!作为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女儿因病受苦,心里定是疼痛不已的。

“我心上又绽出了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连连地绽出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地跳动。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

这些字句,光看着就让人忍不住地疼,可想当时杨绛先生看着女儿一点一点离她而去的痛苦。俗话说,孩子的痛,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而那时的杨绛,一面要面对病重的丈夫,一面又要面对生命走到尽头的女儿。她得要多坚强,才能去承受这一切。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只因一生经历太多坎坷,人生如梦,若是把最痛苦的那一部分当做一场梦境,,会不会就轻松得多呢?

2. 相知相守相伴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录了杨绛陪同钱锺书一同去英国留学到最后钱锺书离世。经历很多,思念很深,这样的回忆让人心生羡慕。有一句话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总是一样的。”相知相守相伴,理解与团结总能让一个小家拧成一股坚韧的绳。

正如杨绛先生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一部分,有好几处让我觉得幸福又感动。

首先,不得不说的便是钱锺书和杨绛这一对的感情。都说,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爱情,阿瑗便是在这样洋溢着爱的环境中长大,才这般优秀与善良。钱锺书是顶会说情话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这些话,真是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喂饱了狗粮。而杨绛先生也是不甘示弱的,“我只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圆圆在苏州的一桩桩表现,都带三分呆气,都不像我而像钟书”、“圆圆看书的姿势像极了钟书”······

回忆里好多处提到了圆圆像钟书、像钟书、像钟书。每一个字眼里都透露着幸福。我在想,要是我深爱一个人,也会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极了他的爸爸的。

还有最为世人称赞的杨绛在医院里生产的那段日子。钱锺书一个人在家过日子,每次到医院来探望,总带着苦脸说自己做坏事了。

把墨水打翻了,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把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把门轴弄坏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出去散步,他们称作“探险”。做一顿饭,也是发明和实验,还从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很是有趣。

我觉得,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定是当之无愧的。

书中对幸福的生活着墨很多,对痛苦的生活大都一笔带过。但无论怎样,也可见那个年代留下的印记。他们经历了一个大时代,穿越了各种历史的暴风骤雨,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身上和心上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伤痕。时代是会影响一代人的,杨绛先生也这样相容她的阿瑗:“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钱锺书和杨绛都成了“牛鬼蛇神”。革命群众阿瑗来看望父母,得贴出一张大字报,和他们“划清界限”——“思想上划清界限”。帮母亲缝制睡衣,又给父亲一包爱吃的夹心糖,并细心地将糖纸带走,免得被发现。我从很多影视作品中,曾看过在文化大革命中,亲人朋友间的相互伤害,但阿瑗也告诉我们,那些温暖的爱护,也一直不曾缺席。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一家人,总会有再聚的时候,二零一六年,杨绛先生仙逝,他们一家团聚。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年老之后各自所拥有的回忆。《我们仨》不仅仅回忆了杨绛先生一家人的相知相伴的生活,也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了老一辈们面对世态变换的一种态度。忧患总孕育着智慧。

我不曾经历沧桑,短短二十几年的经历还不足以让我对人生侃侃而谈,但我愿意去聆听和靠近。我觉得应当谢谢杨绛先生,她让我相信,当你遇到那个对的人时,柴米油盐的琐碎也可以是具有温度的幸福。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但我们都曾向往过。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但我们曾拥有着快乐。

人间也没有永远。但至少我们拥有了回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