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做世俗陳規的抗拒者,是孤獨也是解脫

文|芒果屋子

(文章首發於公衆號:芒果屋子)

一本好書,在閱讀前,你總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與它有關的訊息,只等一個契機,點燃你閱讀它的渴望。《局外人》,小部曲、大傑作,豆瓣上也一致給出五星好評,是值得一讀的好作品。但促使我真正開始閱讀它是因爲書籍腰封上的一句話:“如果你在人羣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讀《局外人》。”


作爲一個常在社交場合感到孤獨的年輕人,我帶着期待,想要從書中尋找到一個答案。當然,也很好奇,這樣薄薄的一本書,到底有怎樣的能量,成爲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成名代表作。

小說有個與衆不同的開篇:“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這一驚世駭俗的開頭,獲得了文學界諸多讚譽。短短的十幾個字,便將小說主人公默爾索對生活疏離和無所謂的人物個性描寫的淋漓盡致。也讓人,想要一探究竟。

我曾聽過,當你閱讀一本書時,會擁有三個故事,書籍本身擁有一個故事,寫書的人有一個故事,讀者對書產生的解讀又是另一個故事。想要深入瞭解一本書,先從寫書人的故事說起。

1

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的作家、劇作家。他是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一,“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如果你和我一樣,對“荒誕哲學”一無所知,沒有關係,當你讀完《局外人》,便會對“荒誕”有所瞭解)。加繆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他的父親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就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從小和母親在貧民窟中長大。這樣的經歷使得加繆成爲一個渴望自由的人。


加繆的人生,正如他的小說所揭示的一樣,生命充滿了無常與荒誕。他從未和父親生活過,去看望父親的墓碑時發現自己比父親還年長。他的婚姻生活也不夠幸福,第一任妻子是個“癮君子”,第二位妻子讓他覺得他們更像是朋友,而非愛人和夫妻,所以他有很多飄忽不定的情人。渴望擁有完整家庭的加繆一生都沒能擁有高質量的婚姻。然而,更爲轟動的是加繆的死亡,47歲的加繆死於一場車禍,但那天車子行駛在安全的公路上,沒有惡劣天氣,也沒有其他車子的干擾,奇怪的是加繆被甩到後車窗,顱骨被玻璃穿過而死。這時,距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隔了三年。彷彿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切,加繆因“荒誕”文學而出名,又因爲一場“荒誕”的車禍離開了這個世界。

瞭解加繆,或許能更好的瞭解他筆下的默爾索。他們都是追求自由的人類,然而對自由的追逐經常被偶然與荒誕所限制。

2

“荒誕”一詞,總是反覆出現,這是無論怎樣解讀小說都繞不過去的一個主題。事實上,當我們內心發出一個爲什麼的疑問時,便是意識到荒誕的開始。在閱讀《局外人》時,這個簡短的故事,總會讓你感受到壓抑與荒誕,也忍不住會問“爲什麼”。

《局外人》的篇幅很小,故事也很簡單。主人公默爾索是一位三十歲左右的未婚男青年,他是一個對生活各方面都持無所謂態度的人。因爲無力給母親提供更好的生活和陪伴,他將母親送去了養老院。母親死後,參加葬禮的他並沒有哭泣。並在第二天接受和女友一起去看了喜劇電影。後來,因爲覺得無所謂,幫助鄰居雷蒙一同設計報復了雷蒙的情人,也因此得罪的鄰居情婦的阿拉伯人哥哥。在海邊時,他們同阿拉伯人有了爭鬥,默爾索出於自衛性質用槍誤殺了那位阿拉伯人哥哥,也因此走進了監獄。最後因爲默爾索在母親下葬時沒有哭泣,而推導出是預謀性殺人,被判處了死刑。

閱讀整部小說,情感總是處於壓抑的狀態,直到最後,和默爾索一起爆發。在這個過程中,我忍不住的問,爲什麼默爾索要把母親送到養老院?爲什麼他在母親的葬禮上不哭泣?爲什麼在法庭上他不替自己辯解?爲什麼······


可當我清醒後,又開始反問自己,那位母親去到養老院沒有得到更好的陪伴嗎?爲什麼他一定要在葬禮上哭泣?難道不哭泣就代表默爾索不愛自己的母親嗎?不,不是的,只是因爲我們覺得他應該哭泣,應該悲傷,這是約定俗成的規定。他破壞了這個規定,便也因此受到了道德上的綁架。加繆在《局外人》後記中寫道:“在我們的社會里,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判處死刑。我只是想說,這本書的主人公之所以被判刑,是因爲他不參加這個社會設定的遊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就是這個社會的局外人:徘徊在社會邊緣,遊蕩在生命邊緣,孤獨而充滿肉慾。”

人總是在無意識中受到社會的規訓,該怎樣做纔是符合大衆期待的,該怎樣做纔是合乎人情世故的,默爾索發現了這一規訓,在他看來這樣的規定是荒誕的,他拒絕。做世俗陳規的抗拒者,因而默爾索是孤獨的,但他遵從了內心,又是自由的。

3

不同的讀者對《局外人》的解讀總是有差異的,從默爾索身上獲得的感悟也因人而異。作爲一個在社交中也有“局外人”之感的我,對默爾索有很深的理解。但同時,面對他凡事都“無所謂”的態度,又有些哀其不幸。

“我都可以”大概是默爾索的口頭禪。鄰居雷蒙說默爾索是他的朋友,並請默爾索幫忙設計報復他的情婦,默爾索只是覺得成爲別人的朋友這件事無關緊要,他都可以,於是他幫忙了。女友瑪麗問默爾索如果有另一個女人同樣愛着他,並想要和他結婚,他是否會同意,默爾索覺得這對他影響並不大,他都可以,於是他肯定地回答瑪麗“是的”!老闆給默爾索去巴黎工作的機會,他依然持有無所謂的態度。對朋友、愛情、事業,默爾索一直是很疏離的態度,這讓他缺少了強勁鮮明的生命動力。


可在困境時,他這般的“無所謂”又會讓人覺得勇敢。在監獄裏的日子是艱難的,默爾索逐漸承受着從自由人身份到監獄人的轉變,沒有失控、沒有歇斯底里,只是在慢慢地習慣。“還有比我更不幸的人——這其實也是媽媽的一個想法,她生前總說,到頭來,人什麼都能習慣。”“我常常想如果讓我住在一棵枯樹幹裏,除了擡頭看看頭頂天空的流雲,無所事事,我也會習慣的。”這兩句關於對生活習慣的說法,其實也是對命運的一種接受。人生不是無盡的抗爭,那太累了。學會接受其實也是一種智慧,我認真地生活,卻也接受命運給自己的安排,不抱怨,只是安靜的接受,再習慣。

除了“習慣”這樣洞察生活的處世哲學,“拒絕撒謊”也是默爾索美好的一面,雖然這樣讓他失去了生命。在法庭上,只要他承認,在母親下葬那天,他悲痛萬分,那麼就可能免於死刑。但他仍舊拒絕。死亡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他覺得母親已經準備好了把一切重頭來過,她應當感到解脫,沒有人有權利爲她哭泣。

默爾索活得很通透,他知道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拒絕於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於此時此刻此生此地。臨死前,神父來看望他,他再一次做出與世俗相悖的拒絕,堅決抗拒神父口中的彼岸幸福。這讓我覺得默爾索的形象是高大的。

加繆說:“默爾索不是沒有感覺的人,他的內心被一股堅韌不折而意蘊深厚的激情驅使,驅使他追求一種‘絕對’和‘真實’。這個真實雖然只是從生活和感覺中衍生而來的消極真實,但是沒有它,人類不可能戰勝自我,也不可能戰勝外部世界。”

默爾索,一個洞察與虛無,消極與積極的綜合體。一點點走進他的生活與思想,我們總能找到強烈的代入感,無論是他無所謂的生活態度,還是面對世俗陳規的抵抗,在今天這個社會,總是能找到同類。因而,默爾索也是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人物。


閱讀完這部作品,我漸漸地感受到默爾索的能量。做世俗陳規的抗拒者需要很多勇氣,做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那一小部分也相當冒險。我至今還記得一位同行的夥伴曾說過,她會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我們有時會在社交中感到孤獨,那也不過是和多數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在人羣中踽踽獨行的那一撥人,很難說他們是被淘汰者還是先行者,但我想,他們或許都想要追尋思想與行爲上的自由。正如本文題目所寫,做世俗陳規的抗拒者,是孤獨也是解脫。人生很短,瀟灑一點又何妨。

作爲《局外人》的讀者,我所看所感的也只是《局外人》的冰山一角,我想,這本書值得再次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