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秩序的成本——觀《小丑》有感

這是一部值得好好反思的電影。不僅導演對於鏡頭的運用幾乎是教科書級別的,更在於其反社會的主題不能不讓人深入思考貧窮、疾病、無秩序這些負面因素給人造成的壓力可能導致的反彈是多麼可怕。

不去考慮心理諮詢師與最後對Arthur進行審問的人是一個人這種類型的隱喻,而僅僅將其考慮成簡單的壓迫與報復情節,這部電影已經非常好地揭示了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如果社會待其不公,則其亦可以報復社會,而不論在個體上是否等同。《小丑》不是第一部試圖解釋這一心理漸進過程的電影(如《天註定》對於這個問題的揭示我覺得更爲徹底),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部。但是,讓小丑這一專職惹人快樂的角色,以“快樂”爲其小名,並且還患有情不自禁狂笑疾病的人來承擔這一角色,使得情節更加極端且富有衝擊力。

假設接受電影的背景預設:社會秩序一團糟,貧富分化且對立嚴重,底層人的生活與健康沒有保障,人與人之間互相嘲諷與攻擊。在這樣一種預設下,一個處於底層且身患疾病的人,他會對社會有什麼樣的情感?這樣的背景給Arthur的行爲以合理化的解釋,使得人們能夠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他的報復性心理。讓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影評都對其行爲表示譴責。但這樣依然沒有解決問題。如何處理才能夠避免電影情節中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發生?

聯想到HK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此類事情的發生似乎都在不斷驗證着這樣一個邏輯:當某個社區(可以是一個國家,城市,或者小區)的大部分人對於某件事情的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緊繃的矛盾隨時可能會因爲某一具體時間而塌方式爆發。套用時髦的詞來說,可以將這個現象命名爲“小丑陷阱”。

在Arthur的生命軌跡中,其被路邊的野孩子搶走喫飯的行頭並被揍了一頓,被老闆各種盤剝,被路人嫌棄,被心理諮詢師應付,在地鐵上被人誤解並狂毆。對於這樣的人生際遇,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深深的不公。其在地鐵上開第一槍的時候,我們感到解氣,並認爲死者罪有應得;開第二槍的時候,我們開始感到一絲不安;當他追出地鐵將第三個人射殺進而補槍時,我們看到一個惡魔的靈魂出竅。

在這次謀殺後,接下來便是他的母親,鄰居,前同事,Murphy,以及因其引起的暴亂中被殺害的其他諸多路人。雖然這一切的發生都不再意外,但每一次都讓人感到震撼。不論這樣的謀殺行爲隱喻着什麼,但其殘忍程度,以及Arthur對這個過程和結果的享受,足以使人不寒而慄。更可怕的是,“小丑陷阱”因爲他而打開,針對政府官員與富人的仇殺開始上演,無政府狀態進一步加劇,人類社會回到原始狀態。

這是一種新的秩序。人們的憤怒發泄後,出於安全感的追求會驅使人試圖重新找回規則,以及維護規則的機構。不論我們管這個機構叫什麼,也不論它最初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它就是政府。但是,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新秩序中,誰會是它的領導者呢?如果是Arthur,人們真的能夠重新找回安全感嗎?

讓我們把時鐘往回撥,以各種方式去想辦法防止無政府狀態的到來,來重新審視一下我們能做點什麼:

1、阻止城市垃圾工人罷工——立法禁止罷工並以警力維護法律權威,或者增加公共衛生支出以提高工人工資;

2、懲罰搶奪Arthur道具的小孩——需要佈置警力以及街頭探頭,從而需要政府增加公共安全方面的支出;

3、維持免費的心理諮詢——需要保持公共衛生支出;

4、改善窮人的居住條件——需要增加公共建設支出;

5、維護地鐵秩序——需要升級地鐵系統,或者增加地鐵秩序維護人員,同樣需要增加公共安全支出;

6、槍支管理——這涉及到憲法問題,並且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爲兇手還可以使用刀具實現相同的目的(如殺害其前同事即是使用刀具);

7、對公共場所(如地鐵、Murphy Show現場)進行安檢——可能涉及公法問題,同時需要增加公共支出。

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案。但不論是何種方案,對於問題的解決方式是堵還是疏,都涉及到增加公共支出。但是在連垃圾費都不夠的情況下,增加支出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於是,事情的解決似乎就回到了Danny Crane的那句名言:我們必須保證窮人的基本生活,否則他們會來搶我們的。因此,富人們願意並且有足夠的遠見來承擔這個成本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