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過往,皆爲序章!乘風破浪姐姐的這句文案,到底什麼來頭?

如果新浪的熱搜沒有停,乘風破浪的姐姐這部當下最火綜藝,至少能霸佔榜單半壁江山。

姐姐們,有的颯,有的美,有的虎,有的俏,各個都是妙人兒,看得觀衆夠帶勁。

節目的文案也很精彩,三十而勵,三十而立,三十而驪……諧音巧妙。

最後以“一切過往,皆爲序章。直掛雲帆,乘風破浪”有力結尾。

文字激揚,氣勢磅礴,被無數人誇獎神文案。

直掛雲帆,化用自“直掛雲帆濟滄海”,大家耳熟能詳,不必多說。

其實,“一切過往,皆爲序章”,這句話也有典故,是從What's past is prologue翻譯而來。

不知多少人有所瞭解。

而在這些自以爲已經瞭解的人中,又不知道有多少隻是在百度上查到這句話出自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後,就心滿意足,自以爲懂了。


這句話,出自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不假。

但是,我要忍不住吐槽一句,

網上大面積流傳的所謂完整版“凡是過往,皆爲序章,愛所有人,信任少數人,不負任何人”版本,到底是什麼鬼?

寫這玩意和引用這玩意的,真的讀過莎士比亞嗎?啊???

其實,這句話,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品牌文案用了。

華爲P40系列發佈會主打口號就是“凡是過往,皆爲序章”。

四月初,小米十週年,雷軍在微博上也引用了這句話“凡是過往,皆爲序章”,結果兩家粉絲還爲“抄襲臺詞”撕了一番。

隨手一搜,網上全是勵志小作文,最美的文藝句子,包括知乎回答。

一堆作者侃侃而談,引申到讓我們放下過往、明天會更好之類的高度,滿腹人生感悟,十分動情。

我看來看去,就是沒有一個人,認認真真去查了莎士比亞的原文,去研究原文的意思,全是一片強行發揮,主觀揣測。

所以,我自己去查了。

我在微信讀書上找到了《暴風雨》三個譯本,朱生豪(譯林出版社)、方平(上海譯文出版社)和彭鏡禧(外語教學與研究社)

並且在第二幕第一場的對話中找到了原文“What's past is prologue”。這部戲劇總共也才五幕,所以,大概算不上出自開頭?

而且,還像是被“鐵牀匪”達馬斯忒斯修理過。

插一句題外話:這位古希臘神話中的大盜挺有哲學氣質的,可能覺得萬物的尺度不是人,而是他家的鐵牀,喜歡把路人拉到一張鐵牀上,人比牀短,就用鐵鉗把四肢抻開來,人比牀長,就砍掉人家的雙腳。

從原文裏看,What's past is prologue,是切頭去尾截取的,都不是個完整的句子。

不過,這也不是重點,讓我們來看看原文到底在說什麼。

She that is Queen of Tunis;she that dwells

Ten leagues beyond man's life; she that from Naples

Can have no note, unless the sun were post,--

The Man i' th' Moon's too slow,--till newborn chins

Be rough and razorable; she that from whom

We all were sea-swallow'd, though some cast again,

And by that destiny, to perform an act

Whereof what's past is prologue, what to come

In yours and my discharge.

——ACTII SCENE I Another Part of the Island

朱生豪的譯文版本如下:

她是突尼斯的王后,

她住在遠離人世的蠻邦,

她和那不勒斯沒有通信的可能:

月亮中人是太慢了,

除非叫太陽給她捎信,

那麼直到新生嬰孩柔滑的臉上長滿 了鬍鬚的時候

也許可以送到。

我們從她的地方出發而遭到了海浪的吞噬,

雖然一部分人幸得生還,

這是命中的註定。

以往的一切都只是個開場的引子,

以後的正文該由我們來幹一番。

其他兩個版本的譯文:

方版:既然是命不該死,那就有一番作爲,過去的遭遇,只算是開場的引子;將來怎麼樣,就看你、看我的了。

王版:命中註定要做一件事:過去的成爲這事情的序曲,未來的就靠您與我去執行。

所以,我找了三個版本,壓根就沒有找到“凡是/一切過往,皆爲序章”的譯法,至於那個是麼愛所有人,相信少數人,也不知道誰亂髮揮出來的。

我再讀了讀整個故事,感覺就更玄妙了。

這句話是安東尼奧說的。

他是誰呢?劇中的大反派,一個野心勃勃的篡位者。

他在那不勒斯王的幫助下,竊取了原本屬於哥哥普羅斯帕羅的米蘭公爵的尊榮。

被流放的公爵在借與公主對話之機,敘述故事由來的時候,這麼形容安東尼奧:

“世上真有這樣奸惡的兄弟……你那壞心腸的叔父……我給予他無限大的信託……得到的酬報只是他的無限大的欺詐”。

而且,安東尼奧不僅自己不擇手段求上位,還對曾經跟自己站一邊的那不勒斯王不安好心。

典型兩面三刀的小人,權力鴉片的上癮者。

在這幕戲中,當安東尼奧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在慫恿那不勒斯王弟——塞巴斯蒂安趁國王熟睡之際弒君,好將“尊榮增加三倍”

塞巴斯蒂安猶豫不決,擔心即便那不勒斯王子似乎已經淹死,但王位可能落到國王的女兒手中。

安東尼奧便告訴對方,公主已經遠嫁突尼斯,那不勒斯與突尼斯路途遙遠,不可能回國與之爭奪王位。接下來,他還十分貼心地給塞巴斯蒂安推銷了簡單易操作的犯罪手法:

這兒躺着你的兄長,像泥土一樣動都不動,看上去就像死了一般;我用這柄稱心如意的劍,只要輕輕刺進三寸那麼深,就可以叫他永遠安靜。同時你照着我的樣子,也可以叫這個老頭子,這位拘謹先生,從此長眠不醒,再也不會來呶呶指責我們

所以,結合上下文,What's past is prologue,其實是在說,我們倒了大黴,僥倖從海難中逃生到這島上,但沒關係,我曾奪取兄長的米蘭公爵之位,你不如也效法我一番,趕緊結果了睡夢中的你哥,咱倆共享榮華富貴,好日子都在後頭。

再看看維基百科:

Antonio uses it to suggest that all that has happened before that time, the "past", has led Sebastian and himself to this opportunity to do what they are about to do: commit murder, or make another choice.

所以,原文最初的含義就是這樣。

陰謀家的野望,篡位者的遠大宏圖。

不太符合咱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核心價值觀。

至於現在的用法,維基百科是這麼解釋的:

In contemporary use, the phrase stands for the idea that history sets the context for the present. The quotation is engraved on theNational Archives BuildinginWashington, DC, and is commonly used by the military when discussing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war throughout history.

是過去奠定了當下的基石。這句話還特別刻在了華盛頓的國家檔案館的雕像上。

語言表達本身是彈性的,是流動的,陰謀家的企圖變成了緬懷過去、展望未來的一句格言,也不足爲奇。

就像中文裏,許多成語在歲月洗禮中改頭換面,偏離甚至背反了原義。比如說,空穴來風、炙手可熱、上下其手、呆若木雞等等,也不差這一個。

只不過,引用名言之前,最好嚴謹些,多查查原文,別被不靠譜的百度和一堆混字數的自媒體牽着鼻子走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