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金筆涼風一入塵,人間萬事成霜雲


風沙裹滿的華美的袍,在黑夜裏輾轉翻騰。

素手拿捏的筆桿,在螢火下跳躍飛舞。

她是我摯愛的作家,十年來我曾不止一次的想寫一寫她,但終是沒能下筆。因爲我害怕文字單薄,言語不能盡善,寫不出她的風華絕代,以及她清傲的一生。

初次與她的文字結緣,還是那本《傾城之戀》。

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故事,那麼輕易又猛烈的衝撞了我的心口。一字一句如同孔雀羽屏,蒼茫驚豔的不像話。

那一刻,我愛上了這個通透世情,又遺世獨立的女人。她像是傳奇,而我不經意窺見了,便陷入了她的文字裏,一發不可收拾。

於是我瘋狂的收集她的作品,就像收藏此生珍寶一樣。

她的處女作《沉香屑》,展露出了獨特的才華。我記得有一句寫梁太太的話,三言兩語,卻輕巧動人——“她那扇子偏了一偏,扇子裏篩入幾絲黃金色的陽光,拂過她的嘴邊,正像一隻老虎貓的須,振振欲飛。”

那是梁太太和薇龍對話中的一小段,而恰到好處的描寫可見其對文字的拿捏十分精妙。

薇龍的身影也像鯉魚一樣,在我的腦海中游動,活靈活現。

她能將一個人物寫到極致,這是她文字的魔力所在。也能將一個道理輾轉千百次,任人揣測深思,韻味長久惹人迷醉。

如何一個清明的女子,卻有着玲瓏的心思,和陳潤波瀾的才氣。

是自幼敏慧,心思沉積,天賦良玉。

一朝發跡,便是無人可及。

文字賦予的傳奇,便是命運的多舛。而命運的多舛,便生出了傳世佳作,屹立人間。

我反覆閱讀過她的《半生緣》和《怨女》,裏面有悲情的成分,少時讀,便會生出悲愴的情緒,也會令人沉溺難拔。但熟稔世情過後再讀,卻是不一樣的滋味。

《半生緣》裏,原來看見曼楨和世鈞的重逢,不知道多欣慰,彷彿鬆了口氣——還好,他們終於能再見了。

後來再讀,卻是讀不盡的無奈。原來輾轉多年,世事早已變換,再見,也難掩酸楚的磨難。

張愛玲給曼楨和世鈞的最後一句話寫道——“她一直知道的。是她說的,他們回不去了。他現在才明白爲什麼今天老是那麼迷惘,他是跟時間在掙扎。從前最後一次見面,至少是突如其來的,沒有訣別。今天從這裏走出去,是永別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樣。”

正如她寫的一樣,曼楨和世鈞的結局,已經清清楚楚了。而正是這清清楚楚的結局,才更令人傷感。更深一層的訣別,是世事的無情,讓人看清了悲哀,也洞悉了這悲哀。這種清明透徹,才更鑽心,更醒世。

而翠芝和叔慧的結局,張愛玲只用了一句話了結,冷峻中藏滿空靈。她說——“在一片笑聲中,翠芝卻感到一絲淒涼的勝利與滿足。”

何爲淒涼的勝利與滿足,這短短几字,卻無盡磨人。她的筆下,結束了這段故事,卻勾起了無數殘忍又美麗的真相。

不知她是有意還是無意,這樣鑿人心扉的文字,吐出了一大塊皮,就只剩下骨肉,血淋淋的立在那裏,好像裹着無數糖衣,卻苦到發澀。


《怨女》是《金鎖記》的衍生,就其文學影響,《金鎖記》更勝一籌。但在我看來,無論是她筆下的曹七巧還是銀娣,這兩部作品所展露出來的特性和風貌,都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金筆涼風一入塵,人間萬事成霜雲。

她的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連環套》《小艾》等,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艾》。

《小艾》的開頭就是沉默而壓抑的,張愛玲寫道——“下午的陽光照到一座紅磚老式洋樓上。一隻黃蜂被太陽照成金黃色,在那黑洞洞的窗前飛過。一切寂靜無聲。”

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個平凡女人的悲苦一生。讓我難以忘懷的是小艾發了病,坐在牀上和金槐說話的那一段。

她寫道——“他看看她那棉被,是一條舊棉被,已經用了許多年了,但是他從來沒有注意到上面的花紋,大紅花布的被面,上面一朵朵細碎的綠心小白花,看着眼暈,看得人心裏亂亂的。”

細碎的綠心小白花,多像小艾,就這樣一筆一劃寫完了小艾的人生。

冷峻收手,局外旁觀的痛楚也如海水氾濫了。

在《秧歌》和《赤地之戀》橫空出世的時候,我看見了不一樣的張愛玲。有人說,《秧歌》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不朽之作。我深以爲然。

這是一本超脫文學的政治小說,一向不肯輕易牽涉政治的張愛玲,在流亡美國的三年時間裏,寫出了這兩本鉅作。毋庸置疑,它們的問世將伴隨着無休止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張愛玲的文學價值和成就,遠遠超脫了中國很多的近代和現代作家。

張愛玲寫愛情,深入血脈;寫世情,深入骨髓;寫人心,細如汗毛。

但在她的作品裏,如果你只看到愛情,就真的沒能走進她的世界。人人都知道《傾城之戀》的曠世情絲,《色戒》的無畏孤勇,但你也許沒能看見她筆下的驚瀾和空無。那份蕩起漣漪的恢宏過落而成的平靜惘然,和蕭肅獨絕的韌性,足以令人心生敬意。

可所謂,萬盞青燈過,筆落驚蒼穹。

張愛玲在離世的時候,留下了手稿《小團圓》,我買來之後,曾猶豫着要不要拿來讀。因爲她曾說過要銷燬,矛盾的心理大概是因爲一度擔心世人的揣測吧。但終究還是讀了,一窺芳華絕冠,並視若珍寶。

《小團圓》是張愛玲畢生心血濃縮之作,文字的運用登峯造極,無人可擬。其實光就小團圓三個字,也足以令我反覆咀嚼了,這名字的奧妙,如同人生的哲理。

我晝夜捧讀,只爲了看到一絲張愛玲的影子。想窺見她坐在臺燈底下,手握金杆的樣子。也許她的髮絲不經意垂到眼前,閃出了一絲黑影,落到白紙上,靜謐的光暈炫上她的眼睛,那裏是世間風雲,盡住塵眸,振振欲飛。

她緩緩落筆寫道——“大考的早晨,那慘淡的心情大概只有軍隊作戰前的黎明可以比擬,像‘斯巴達克斯’裏奴隸起義的叛軍在晨霧中遙望羅馬大軍擺陣,所有的戰爭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爲完全是等待。”

這是《小團圓》的開始,亦是結束。

我不知道張愛玲未完的故事是要從何處開始,也不知道她心裏流淌的血液要蔓延向何處。只知道一個獨冠羣雄的奇女子,用自己的一生創造了無數碾壓在地底下的生命。鮮活在這世界的每一份陽光和陰影下。

那裏,是她的氣血凝結而成的魂魄,合筆而眠的永生是她最後的眷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