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讓我一邊劃筆記,一邊連發幾句臥槽…… 01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它真正作用是讓你避免思考 02 事實性知識要先於技能 03 唯有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最後來個總結:

這是磚先生第 023 篇原創文章

本文共4470字 閱讀約10分鐘


今天特別想分享最近讀的一本書,讓我一邊記筆記,一邊連發出了好幾句臥槽,真的是相見恨晚!

好了,不賣關子,這本書就是《爲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爲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不喜歡上學???

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問號?


可能你會很困惑,我都已經上大學了,都快畢業了,都已經工作了,你竟然讓我看這本書?有啥用?!

咳咳,兄弟姐妹們,且慢!先把揚在空中的手放下,停下你的怒髮沖天。


表面上這本書是分析學生爲什麼不喜歡上學,其實更是一本認知心理學,從底層分析大腦是如何思考,你的行爲是怎樣產生的。

這本書不會讓你掌握屠龍之術,也不會讓你大徹大悟羽化而登仙,更不會讓你掌握財富密碼立馬暴富。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能夠讓你自動排除那些毒雞湯文章,調整好心態,同時對自己的大腦思考方式有進一步的理解。

書中有9大認知原理,我把感觸最大的,能夠實操的三點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有用。


01 

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它真正作用是讓你避免思考

看到這個結論,你可能又一次疑惑,怎麼可能?

好,我們先看一個簡化的大腦思考模型:


這是什麼意思呢?

最簡單的解釋:當我們在環境遇到問題時,大腦第一步並不是去思考如何做,而是去記憶區尋找之前的相關記憶,如果有類似的解決方案,會直接調用。

舉書中的一個例子,:

一間空屋子裏有一支蠟燭,一些火柴和一盒圖釘。目標是讓點燃的蠟燭離地1.5米高。


你已經嘗試過把蠟燭底部蘸上蠟液,但還是粘不到牆上。怎樣才能不用手扶,讓點燃的蠟燭離地1.5米高呢?

給你3分鐘時間思考,不看答案,你想想會怎麼做?

------思考分割線------

------思考分割線------

------思考分割線------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這個問題,可能會思考很久,甚至不知道如何做?

這是很正常的。

因爲大腦思考是緩慢的,同時,思考很大情況下也是不可靠的。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答案:

你只需要把一盒圖釘倒出來,然後用圖釘把盒子釘在牆上,再把點燃的蠟燭放到盒子上就行。

當下次你再看到這個問題,你幾乎就不會重新去思考如何做,答案直接從你的記憶庫裏調出來。

我再舉個例子:

你剛開始學會開車,上車前,心中會默唸教練教各種口訣。

開車時,你會正襟危坐,你的眼睛要看前面路況、後視鏡、車速表,手要轉動方向盤,腳要踩油門或者剎車,遇到下一個路口時,你還要思考手腳如何配合等等。

總之,你的全身是緊繃的。

但,當你熟練成爲老司機後,看到要一個岔路口需要轉彎時,你還會思考如何操作嗎?

並不會。

因爲各種操作已經成爲身體本能,這些動作已經儲存在大腦記區,大腦會直接調用。

再舉個例子。

因爲我是轉行到互聯網的,看到很多大佬分享從小白到大佬的經歷,其中有個共性:

他們會花很多時間去拆解同行、競品之間的案例,總結出一些案例心得。當拆解多了,自己設計的活動靈感也就會變多了。

所以,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

如果我們不用思考,那我們是如何度過每一天的呢?

答案是:當我們能僥倖完成任務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去思考,反而依賴已有的記憶。因爲面對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已經解決過的,因此我們只要重複之前的步驟就可以了。

其實這是大腦提高效率的方式,也是人類自我進化的選擇。

那,這裏就會存在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中的記憶是錯誤的,那麼我們採取行爲就有可能是錯誤的。

給我們的啓發:多給大腦輸入更多正確的記憶知識

一方面是通過實踐反饋調整正確的知識,另外一方面是儘量輸入一手的知識,比如經典書籍,經典課程等等。

書中有個觀點:真正的高手並不是思考速度有多快,而在於他隨時可調用的儲存的記憶招數特別多

說的也是這個理。

所以,當遇到問題時,不要羨慕或嫉妒別人爲什麼好像不用思考就能找到解決方案,這是因爲對方已經有相關的記憶知識。


我們要允許給自己大腦一段儲存記憶的時間期。


02 

事實性知識要先於技能

這句話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們要學一些必要原理性、事實性知識,再來學思維或技能。

如果沒有事實性知識作爲支撐,一切思維或技能≈空中樓閣≈虛無縹緲≈0。

什麼是事實性的知識?

簡而言之,就是一些已經驗證的理論或者一些背景知識。

爲什麼說事實性的知識特別重要?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拋出一個問題:同樣看一篇文章,爲什麼別人吸收的速度會比你快?

除了天賦影響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點是,對方比你多這些知識的記憶,因此吸收速度自然比你快。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如果當甲記憶中擁有10000個事實性知識,乙記憶中擁有9000個事實性知識點,因爲甲比乙多擁有事實性知識,因此甲的吸收速度比乙要快。

假設甲每月看500個事實性知識,能吸收10%的知識,乙能夠吸收9%的事實知識。

到了10個月後,兩者從之前的相差1000個事實知識到後面的1047個

當然,這是一個理想狀態,即甲和乙都保持學習。

這讓我想到一個回答,大意是:

有人問:工作後,因爲自己學歷低,總覺得自己知識沒有對方多,很自卑怎麼辦?


大佬答:學歷高≠知識多,只要你工作後保持堅持學習,如果他不學習,只需要兩三年你就超過他了,有什麼可自卑的。

扯遠了,還是說到這事實性知識上來。

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且你覺得很有道理。

其實,這個沒啥道理。

知識更重要,因爲有了知識才可以想象,才能夠解決問題、決策、激發創造力

這就直接幫自己排除了知識無用論之類的毒雞湯文章。

還有,你還會經常看到這樣的觀點,要多培養批判性思維去看待事情。

然後你覺得很有道理。

當時的我也經常看到這句話,但是一旦真正落地實施,你就會覺得很難,根本就無從下手。

這話是沒錯的,但是忽略了擁有批判性思維的前提。

前提是什麼?

前提是需要輸入批判性思維的事實性知識。比如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判斷維度是什麼?從什麼角度分析問題?等等。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文章只會提到要擁有批判性思維,但是如何培養就閉門不談,畢竟知道什麼和怎樣去做什麼?相差太大了。

正是因爲很多事實性知識沒有掌握,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只是知道概念,不知道如何去做。

還是拿批判性思維舉例子,如果要有批判性思維,你需要掌握什麼,拿下面這張圖舉例子:

所以,如果沒有一些事實性知識,就去搞什麼批判性思維,其實就是一件很扯的事,批判性思考就成了空談,紙上談兵。

還舉一個例子,我在大佬朋友圈看到這樣一段話,大意是:

運營領域出了一本新書,大部分人說是一本很垃圾的書,但這位大佬卻說這本書寫的不錯。

他說爲什麼大家覺得這本書是垃圾,是因爲是書中的一些操作細節沒有寫出來。
而未寫出來的這些細節,他是知道的。

這就是因爲他知道了更多的事實性知識。

還舉一個自身經歷的例子:

之前面試的時候,碰巧和公司的一個運營人員一起喫飯,他說他每天做裂變活動,各種任務寶,羣裂變(一類工具)都做,哼哧哼哧忙得手忙腳亂,但是效果就是不好。

之前我不懂原因,現在再回過頭去看,就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處在操作上,至於操作背後的原理,其實是欠缺的。

所以,事實性的知識必不可少,雖然很大情況下是枯燥的,但是卻是基石,重要的很,不得不學。


03 

唯有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這句是不是聽過太多了,另外一個版本是:"行動發生改變,學習纔算開始”。

雖然道理很簡單,但卻是真理。

我們一直在追尋成功的真諦,可能真正有用的,也許就是那些樸素的話,但我們卻總以爲沒那麼簡單。

書中提到了一個“十年規則”:一個人不花上十年時間是不能在任何領域成爲專家的。

當然,這個說法太絕對,但是如果鑽研下去,成爲一個有影響力的人還是可以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這種情況?

聽完了很多網上課程,也僅僅是聽完了而已。看了很多號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書,也僅僅是看了而已。向很多老師請教,也僅僅是請教而已。

我也很多次存在這種情況,假裝自己輸入很多,但實際上卻幾乎沒有輸出。

這就是典型的“想太多,行動太少”。

任何想要對某個領域有所瞭解或者深入,無外乎要經歷這個循環:輸入→處理→輸出→反饋→輸入

比如我曾經看到一本如何提高表達力書,框架其實就是這個:


而輸出和處理就是一個行動過程。

之前看過一個自媒體大咖,他分享他的讀書方法,他說書中很多理論以及原則可能會忘記。

所以,他基本上每看完一本書,就結合自身情況,做幾個行動清單。這樣的話,哪怕原理暫時忘記了,依舊能夠通過行動改變自己。

談完了重要性,再來說一說,如何做?

書中談到幾個關鍵點,應用到我們學習生活上:


①從內行的人獲得反饋,沒有反饋就沒有提高。

爲什麼我們堅持很難,很大原因是沒有得到及時反饋,尤其是在工作進步方面,反饋其實是存在滯後性的。

那如何找內行的人獲取反饋?

最快的方法就是去在行等平臺,付費請教大佬。

有可能大佬指點幾句,能夠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這就是爲什麼那些優秀的人,並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抱團共同學習。


②把一些時間用在非目標任務上,以提高完成目標的能力。

這句話怎麼理解?

意思是,你現在做的對你的目標任務沒有直接作用,但是卻很有幫助的事情。

比如,一些高爾夫運動員除了練習高爾夫技巧外,他們還會通過跑步、舉重等方式提高身體的其它技能。

比如,自己是做活動運營的,如果瞭解下學習下文案,那麼對自己活動工作開展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比如,自己是公司的一枚小螺絲釘,除做好螺絲釘的工作外,是不是也可以多去了解機器是怎樣運轉的?


③工作學習中,可以寫日報復盤。

這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斷斷續續,但是覆盤起來真的蠻有意思的。

但當自己覆盤一段時間後,你也會發現自己,還是有進步的,自己也不會這麼焦慮了。

覆盤的重要性,我也不多說了。

但很多人知道是什麼(what),不知道怎麼做(how)。

我分享下常用的覆盤模板格式:

第一種是來自王鹽老師分享的:

1.今天做了什麼?  

2.今天有什麼收穫?

3.今天遇到了什麼問題?

4.離目標還有多遠?

5.明天該做什麼?

第二種是我從書中學來的,也是目前在用的ORID法則:

Objecetive/客觀事實 今天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

Reflective/感受 一句話如何評價今天的情緒?

Interpretive /意義/價值/經驗 今天學到了什麼?還記得什麼?

Decision/行動 明天的打算是什麼?


覆盤不一定要寫的很長,但是一定要用心思考,每天進步一點點,堅信積累帶來的力量。

好了,就是這些內容啦。

最後來個總結:

1.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真正的作用是讓你避免思考。

我們大部分情況下是通過記憶來行動的,所以要多給大腦存儲正確記憶的機會。

再來看看大腦思考的模型。


2.事實性知識要先於技能。

事實性知識積累越多,學習和吸收速度也就越快。

沒有事實性知識作爲基礎,那些所謂的批判性思維也僅僅是概念而已,很難運用到自身。


3.唯有練習才能熟練掌握某種技能或者思維。

如何練習?學到知識,給自己做一個行動清單,直接行動就可以。

練習中要獲得反饋,可以多學習非目標任務的知識,可以通過每日覆盤一點點提高自己。

更重要的是:允許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學習

正如我一個很佩服的同事說:成長是一件重要但不是緊急的事情。

因爲一旦成爲緊急的事情,自己的心態可能就會有影響。

最後,行動發生改變,學習纔算開始。

希望對你有用,共勉!


最近更新(可在公衆號【磚先生談成長】歷史文章閱讀)

2019覆盤 | 轉行第一年,從無數次焦慮,期間差點進入傳銷公司……

如何在轉行或求職中,極大提高面試成功率?

致妹妹:大學迷茫?我希望你能知道這些!

爲什麼你這麼努力,還是得不到回報?

年輕人到底該不該存錢?



作者:磚先生

個人微信公衆號:【磚先生談成長】,只講真實的職業及個人成長曆程,歡迎關注!

回覆關鍵詞:【規劃】,領取從職業選擇到入職的職業規劃思維導圖(包括實操文章)

回覆關鍵詞:【邏輯】,領取我在知乎上獲得5萬贊同的回答,解決邏輯表達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