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是什麼

左喬建老師爲大家帶來分享,左喬建老師是一名主治醫師,2009年畢業於廣西中醫學院中醫學專業,三和書院第一屆學子,現爲同有三和中醫北京福泰醫館醫師。在校時跟隨劉力紅老師學習《傷寒論》、《黃帝內經》等經典及傳統文化,後深入學習仲景欽安盧氏醫學,對扶陽思想頗有體悟,對陽主陰從觀有切身感受。

您將聽到;
1、面對疫情,最好的醫生是免疫力。
2、脾胃與免疫力關係密切。
3、中醫系統的免疫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黃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瓦斯,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幹。

《類經》說:“五疫,即五運疫癘之氣。”

什麼樣的“氣”是“正氣”呢?它的解釋範圍很廣,總結下來,氣血津液都在正氣的範圍之內。

我們今天所要談到的“正氣”,以《素問遺篇·刺法論》裏面提到的“脾爲諫議之官,知周出焉”爲基礎展開。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祕典論篇第八》提到: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萬物皆有靈氣,我們看待臟腑,也將它的生理功能,賦予一定形象。

心,在這“十二官”中,是“君主之官”。養心,“天下昌”,如果君主不明,十二官則危。

在前一段時間,吳老師爲我們分享過“養心”的諸多方法,比如保持一顆“平常心”,好好喫飯,好好休息等等。

《黃帝內經》又特別強調了“脾”,《素問·刺法論》:“脾爲諫議之官,知周出焉。”那麼,“脾”這個官職,在古時候,“諫議之官”像特勤,像紀委,是十分重要的官職,可以將信息直接彙報給君主。有了“諫議之官”,君王就不會因爲一面之辭(詞)迷失自己,就能做一個明君。“諫議之官”(脾)正常,“君主之官”(心)則能“知周”。

《易·繫辭》所云:“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如果想要讓萬物在“君主之官”(心)的掌控之中,就離不開“諫議之官”——脾。

君王要想沒有過失,要想真正的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就要靠這個“諫議之官”。

人的生命,乃至國家的興衰,雖繫於“君主之官”,然而君主卻要仰仗“諫議”方能神明,方能知周,從而道濟天下無有過失。

中醫是在形而上道體層面認識五臟六腑,而不單是一個消化器官。《靈蘭祕典論》講"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爲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爲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通過這一段我們知道了主明對生命對健康的意義,君主要明那要完全靠這個諫議之官能否知周,這裏突現出了脾在人體生命中的重要性,不單單是輔助消化的功能。

脾的功用如此的重要,我們當然希望他能發揮他固有的職能來幫我們守護健康。

在《素問·靈蘭祕典論》把五臟六腑的功能都職能化,心力君主之官…,講到脾胃時脾與胃合到了一起,“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與胃的聯繫在日常當中就是一體,二者之間是互相影響的,那麼考慮脾的時候也要考慮到胃。
那麼脾胃不正常究竟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爲萬病之準繩。胃最直接的出現是在陽明病篇:陽明之謂病,胃家實也。這裏用了一個“胃家”,說到家那就不單是指胃,至少是包含了胃腸在裏面。“胃家實”就包含胃實還有腸也實,二者都實了,那就不通了,就會生脹滿,時間久了氣就不容易降了。

可見這個“諫議”的官位非同尋常,不是小可之輩能夠擔當的,要擔當這個非常之位,至少得有三個條件:
第一就是要正直,第二必須重義,第三就是要有大度,要大公無私。
(1)正直
不正無以明是非,無以別善惡,故《廣雅》釋諫爲“正也”。
(2)重義
倘無義薄雲天之氣概,你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時時想着要保烏紗,那這個諫議就名存實亡。《舊唐書·職官志》言:“凡諫有五,一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規諫,四曰致諫,五曰直諫。”要是沒有這個義,就是一諫也難以做到。
(3)大度(大公無私):
如果你的親朋好友,如果是給過你好處的人,他有惡你也不諫;如果是你的怨敵,你就無事生非,那這個“諫”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

從“諫議之官”的三個基本條件回看《素問》的“刺法論”,就知道“諫議”的這個官位非脾莫屬。因爲只有脾具備這些條件。
脾屬坤土,具坤之性,其坤卦之六二雲:“直方大。不習無不利。”何爲“直方大”呢?其後之象雲:“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由此“直方大”,則知脾爲“諫議之官”的條件是完全具備的。

坤卦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殺其君,子殺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1)積者,言坤厚載物也。故非坤無以言積。
(2)然而這個“積”有善與不善的區別,積善則有餘慶,積不善則有餘殃。
(3)臣殺其君,子殺其父,雖是駭人聽聞的事。但卻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這個事看起來像是突發的偶然事件,但實際上卻有一個必然的漸進積累的過程。
(4)可爲什麼沒有在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及早發現呢?由“辯之不早辯也”。
(5)而這裏講的“辯”很顯然就是一個“諫議”的過程。

在坤卦裏討論“臣殺其君,子殺其父”,在坤卦裏討論“辯之不早辯”。這一聯繫起來,實在就是《素問·刺法論》裏講“脾爲諫議之官,知周出焉”的最好證明。
(1)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家庭,要避免上述事件的發生,那就必須保證這個“諫議”的職責隨時發揮作用。
(2)而作爲我們身體呢?這個“臣殺其君,子殺其父”,當然就是指的那些暴病、壞病、惡病。像現在講的癌症、惡性腫瘤,這個病被突然發現,似乎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其實不然。正如坤卦所云:“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3)但爲什麼在這樣一個“由來者漸”的過程中,機體沒能識別,沒能發現,沒能及時予以處理,而等其殃成大禍呢?這就是因爲“諫議之官”失去了作用的緣故。

惡性腫瘤是機體細胞異常分化所致,爲什麼會形成這樣一個疾病呢?現代醫學把它歸結爲免疫的問題。
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三大功能:
其一是免疫防禦功能;
其二是免疫穩定功能;
其三就是免疫監視功能。

所謂“免疫監視功能”,可以理解爲:及時識別出機體異常分化的細胞,並通過各種途徑,啓動各項功能來清除和調整這些異常細胞,從而杜絕腫瘤疾病的發生。這樣一個“免疫監視”作用其實與“諫議之官”的作用非常相似。

《刺法論》爲我們作出了脾的特殊定位,而坤卦爲這個特殊定位的意義作了很具體的描述,再結合現代的免疫科學,我想在腫瘤預防和治療上應該大有文章可做。
目前,腫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這些病人在接受各種治療後,需要解決的一個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復發問題。《傷寒論》太陰病的提綱條文,第273條:“ 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怎麼杜絕腫瘤的復發呢?在西醫要求諸免疫,在免疫上下功夫。 那麼中醫呢?我想作爲“諫議之官”的脾就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傷寒論》太陰病的提綱條文,第273條:“ 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滿:腹滿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談,一個是患者自己的感受,一個是我們觀察到的。腹部的區域有界限嗎?脾主大腹,就是整個腹部都歸脾所管。

按《傷寒論》的說法就要排除心下或胸下的區域,因爲有心下痞和胸下結硬的提法;除去這個區域,下至會陰區域以上,兩脅之間都可以稱之爲腹部,按現在的解剖位置還是脾胃腸膽等消化系統。

(1)“食不下”,因爲胃實腸實,再食就沒有地方可以儲存了,倉廩之官已經滿了;
(2)“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還經常腹瀉,經常肚子疼痛;
(3)若下之,必胸下結硬:這“下之”就是如果強行的喫下一點,那麼胸下就會結硬,因爲胃中已經裝不下了,還要往下塞,只會是越塞越硬實。

這樣的描述就是現今生活的實況,現在腹滿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1)很多人到了飯點是沒有飢餓感的,只是爲了喫而喫;
(2)還有一部分人是整天覺得腹脹,根本喫不下,但是要應酬啊!還得喫還得喝,越塞越實,喫多喝多了還要吐。
(3)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大腹便便”的人太多啦,一看上去就是脾有問題,太陰(陰)出了問題。
(4)瀉的問題也很普遍,受涼或者是在外飲食就要瀉,非常急,片刻都等不了,還伴有腹痛。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作者)對“脾胃”有很深刻的認識。 中醫是在形而上道體層面認識五臟六腑,而不單是形容一個消化器官(不限於我們看到的解剖器官,還有生理功能)。

《靈蘭祕典論》講"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爲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爲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通過這一段我們知道了主明對生命對健康的意義,君主要明那要完全靠這個諫議之官能否知周,這裏突現出了脾在人體生命中的重要性,不單單是輔助消化的功能。

脾的功用如此的重要,我們當然希望他能發揮他固有的職能來幫我們守護健康。

在《素問·靈蘭祕典論》把五臟六腑的功能都職能化,心力君主之官…,講到脾胃時脾與胃合到了一起,“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與胃的聯繫在日常當中就是一體,二者之間是互相影響的,那麼考慮脾的時候也要考慮到胃。

那麼脾胃不正常究竟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爲萬病之準繩。
(1)胃最直接的出現是在陽明病篇:陽明之謂病,胃家實也。
(2)這裏用了一個“胃家”,說到家那就不單是指胃,至少是包含了胃腸在裏面。
(3)“胃家實”就包含胃實還有腸也實,二者都實了,那就不通了,就會生脹滿,時間久了氣就不容易降了。

腑的正常功能,在《素問·五臟別論》中,有:“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實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藏的功能與腑的關係:
在《素問.通平虛實論》裏面,有:“五臟不平,六腑閉塞所由生也。”五臟要是病了,大家想一想,在“六腑閉塞”,六腑“實”(胃屬於六腑),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一個小的問題,會醞釀出多少問題?太多太多了。

“食飲有節”

解讀了上面的內容,我們再回到《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講:“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其中講了一句“食飲有節”,怎麼樣才能食飲有節?爲什麼要食飲有節?以什麼標準來判斷食飲有節?
那就是胃腸要更虛更實。食飲有節才能讓脾發揮其諫議之官的職能。做到了這一些,古人告訴你就可以度百歲乃去,這纔是保證我們健康的有效措施。

平人者,不病也!

我們平時如何保護脾胃呢?
(1)細嚼慢嚥
有養牛人分享,通過看牛是否牙口好,來推測牛的未來的脾胃是否好,能否長得壯實。相對於“喫什麼”,要注意“怎麼喫”。
(2)不怨人
驚則氣亂,氣亂則形亂;恐則氣下,恐傷腎,腎主骨生髓;怨傷脾,《金匱真言論》曰:“中央爲土,病在脾,俞在脊。”所以孩子出現了脊柱的錯亂、變形,內不正則外亂,分毫不差。
(3)飲食有禁忌
日常生活中要多留心,遵醫囑。

日常的操作有四:
(1)黃帝內針的運用
簡單高效,人人皆可自學,大家可以搜索相關內容學習。
(2)艾灸
(3)食療
(4)藥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