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卷1—遵循充足理由原則的表象

我們認識世界是通過身體,所以身體就成了所有知識形成的始發點,並對因果律形成最初材料。叔本華認爲,我們認識世界需要兩個條件:一爲物質彼此作用產生變化的力量;二是感性能力。但光靠感覺是不能認識身體形狀的,我們要靠知識,通過大腦才能認識到身體及與身體相連的有機體。而這種知性機制並非人類獨有,所有動物都能認知對象,形成因果知識,並作爲進行活動的動因,只是我們人類掌握的因果知識更高級,譬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可在叔本華看來,即便是最高級、最重要的自然力量法則的發現也並不是理性工作的結果,而是知性直接認識到的。

蘋果樹下千千萬萬個動物和人類經過,不少都被蘋果砸過(它們感覺到影響自己身體的原因是空間的一個對象造成的),唯有牛頓不僅感覺到被砸了,並將這種被砸的自然現象通過知性機制賦予其意義—可能存在某種定律,並通過大量實驗和計算證明(這就是爲什麼人類較動物的知覺程度更高級)。這些直接知識都是從結果(蘋果落地)追溯到原因(萬有引力),所以仍屬於知性(知覺)直接把握的範疇,而非理性抽象意識。叔本華認爲理性的抽象觀念只能幫助我們接受知性直接認識的客觀關聯,而不能給我們直接知識—即理性思考的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而非一個新的知識。顯然數學的各種定律,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就屬於叔本華定義下的純理性的抽象觀念。可當我們這一代人不再是通過觀察蘋果追溯出萬有引力,而是在課堂上先入爲主的被教授了萬有引力定律後才得知這與蘋果掉落有關,對於我們這些主體來說,萬有引力定律是否還屬於直接知識呢?

也許叔本華覺得直接知識就是從現實生活中獲取並被運用的吧,所以他才得出結論,偉大的發現都是電光火石般的當下直覺。

叔本華的哲學不同於過去的理論,就在於他從客體出發(表象),目的卻不是解釋主體。他認爲主客都在表象中,且不適用充足理由原則和因果律,換句話說就是二者本是一體,沒有誰能推導出誰的可能性。

“從客體出發的思想系統,總是把整個知覺世界及其構造當作問題;然而,把它們當作出發點的客體,往往並非整個知覺世界,也不是它的基本要素—物質。”



他把前人從客體(對象)出發的哲學理論分爲四類:布魯諾和法國的唯物論派是從實在世界出發;斯賓諾莎等從抽象概念出發;畢達哥拉斯和中國哲學從時間(“數”的觀念出發);經院派則主張一種無所不在的人格的意志活動。叔本華認爲最有發展前景的是唯物論。唯物論就是隻看客體不看主體,即物質是獨立客觀存在的,因果律是它們的秩序或排列,是永恆真理。

叔本華認爲唯物論忽視知性機制是一個致命缺陷,因爲沒有知性就不存在客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簡單說唯物論想高舉“因果律” 這杆大旗推導出世間萬物,即物質都是從最原始最簡單的狀態發展成現如今的樣子,跟我們人類沒有半毛錢關係。叔本華認爲即便唯物論可以從最單純的機械運動,化學成分推導出植物、動物世界,但它解釋不了動物的感性認識。因爲一涉及到認識這些客體(物質)的知覺就不可避免地回到主體,那就是誰去認識這些物質。

“而當我們認爲自己在思考物質的時候,其實我們思考的只是知覺着物質的主體、見到物質的眼睛、觸摸物質的手、認識物質的知性……突然間發現最後一環是出發點,這條看似理所當然的因果鏈是循環的。”

簡單來說就是,唯物論者認爲事物是客觀、獨立存在的。但這句話裏的“認爲”本身就是主體對客體的認知,是知性機制的結果,還怎麼說它們是脫離主體並客觀獨立存在的呢?

“唯物論荒謬不合理的地方是,它從客觀出發,並把客觀的東西當作解釋的最終依據……認爲這種東西絕對存在、獨立存在,從這種東西演化出有機自然、認知的主體,並用這種東西來充分解釋有機自然和認知的主體。其實所有客觀的東西早就以種種形式通過各種認知方式被認知主體決定,並且以這些認知方式爲先決條件。”

舉例來說,蘋果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所有人就把它認知爲梨,蘋果還客觀存在嗎?思考並定義蘋果是這一種物質而不是那一種物質的是人類(主體),是知性活動的結果。人類如果不去認知蘋果,就像我們過去不認知宇宙,就像未來還有其他尚未認知到的事物一樣,誰去定義它們的存在;將於未來被發現的X們,此刻它們是存在還是不存在?

在叔本華看來,如果將主體拋棄了整個唯物論就消失了,因爲物質只是認知主體觀念的變化,而不能說是完全客觀獨立存在的。“沒有主體之前,客體已經存在”這句唯物主義觀點是永遠不能成立的,因爲它們只是表象的變化而不產生意義,意義是對知性存在的。哪怕宇宙大爆炸產生萬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世界的存在卻首先要靠一雙看到它的眼睛,哪怕是昆蟲的眼睛。其次世界只存在於知識中,不然單純靠想象是想象不出什麼是世界的。所以才說世界是表象,因爲它得靠認知主體來支撐,存在於知識產生之後。



同樣離不開主體認識的還有時間,因爲沒有對“現在”的認識就沒有所謂“以前”和“未來”。這是因爲主體在這一刻認識到了時間纔有了以此爲點的兩邊延伸。

“時間沒有起點,但所有起點都在時間之中。”

既然現在被過去所限定,而過去也像現在一樣依靠認知主體,那麼所謂“第一個現在”永遠不會成爲真正的第一(因爲它總有過去),只是時間的起點,現在、過去和未來其實都在“第一個現在”被認知到的那一刻出現在知識的起點上。按照因果律,“第一個現在”也總是過去的結果。

所以主體和客體是無法分離,互相依賴的,因爲客體總要被認知才存在,所謂存在不僅是單純的形式變化,而要產生意義(不然不會被觀察到),意義就是主體知性機制作用的結果。因此主客雙方都構成了表象世界,並且必然相對,客體則是不同形式的充足理由原則。在表象世界裏,只屬於人類的內容是概念,概念只是對知識的主要關係;雖然與主體相關的是理性(獨立存在),但主體認知表象世界靠的卻是知性和感性,而且這也不是人類獨有的。

儘管叔本華一直強調唯物論是一種循環論證,但他關於“世界是我的表象”的解釋其實也有自我循環之嫌。只能說,每個哲學家都自認爲他解決了世界所有的問題,但他其實只是解決了前一個哲學家的問題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