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07調經論篇(第14-15段)

卷十七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第14-15段)

學習時間:2020年6月11日星期四

【原文14】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

因四時多少高下。


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

岐伯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1,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2。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3。外門不閉4,以出其疾,

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帝曰:補虛奈何?

岐伯曰:持針勿置5,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6。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

邪氣佈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7。


【註釋14】

1氣盛乃內針:邪氣盛才進針。

 2如:而。

3邪氣乃下:邪氣才退。

4外門:針孔。

 5持針勿置:拿針不立即刺入。

 6氣出針入:在呼氣時將針刺入。

7追之:針刺中的補法。

【譯文14】

黃帝道:陰與陽相混雜,同時又與血氣相混雜,病已經形成,

刺治的方法應怎樣?

岐伯說:刺治這樣的病證,取其經隧刺之,並刺脈中營血和脈外衛氣,同時還要觀察病人形體的長短肥瘦和四時氣候的不同,

而採取或多或少或高或下的刺法。


黃帝又道:邪氣已經和血氣混雜,病形已成,陰陽失去平衡,

這時補法和瀉法怎樣運用呢?

岐伯說:瀉實的方法是在邪氣盛時進針,使針與氣一起入內,

從而開放邪氣外泄的門戶。拔針時,要使氣和針一同出來,

精氣不受傷,邪氣就會消退。不閉塞針孔,讓邪氣出盡,

這就要搖大針孔,從而通利邪氣外出的道路,這就叫大瀉。

拔針時一定要急出其針,邪氣纔會退。


黃帝又問:補虛的方法又是怎樣的?

岐伯說:拿着針先不要忙着針刺,必須定神定志。

等待病人呼氣時下針,呼氣出而針入。這樣,針孔四圍緊密,

使精氣沒有地方外泄。待氣正實的時候迅速把針拔出,

氣入而針出。這樣,針下的熱氣不能隨針而出。

堵住其散失之路,而邪氣散去,人的精氣就能保存了。

總而言之,在針刺時,不論入針還是出針都要不失時機,

使已得之氣不致從針孔外泄散失,使未至之氣能夠引導而來,

這就叫做補法。


【原文15】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1,生於五臟,五臟五脈耳。

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臟。

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2,

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爲表裏3。經絡支節,各生虛實。

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

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

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4。病在骨,焠針藥熨;

病不知所痛,兩蹻爲上5;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

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註釋15】

 1虛實者有十:神、氣、血、肉、志各有虛實,計有十種情況。

 2被:及。

3故:通“固”,本來。

 4燔針劫刺:針刺入後,用微火燒其針。 5兩蹻:即陰陽蹻脈。

【譯文15】

黃帝道:你說虛實有十種,都產生於五臟,具體說是與五臟相聯繫的五脈。

可是人身有十二經脈,能夠產生各種病變,現在夫子您只是談了五臟。那十二經脈,聯絡人體的三百六十五個氣穴,每個氣穴有病,

必定波及經脈,經脈的病又都有虛實,

它們與五臟的虛實關係如何呢?

岐伯說:五臟本來和六腑有表裏的關係,其經絡和支節,各有虛實的病證。根據病變的所在,隨時調治。病在脈,可以調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調治其絡;病在氣,可以調治其衛氣;病在肌肉,可以調治其分肉;病在筋,可以調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調治其骨。用火針劫刺病處和拘急的地方。如病在骨,可用火針深刺,並用藥溫熨病處;如病人不知疼痛,最好針刺陽陰二脈;如人身的形體有疼痛,而九候的脈象沒有變化,就用繆刺法治療;如疼痛在左側,而右脈出現病象,用巨刺法治療。必須謹慎審察病人九候的脈象,然後進行鍼治,這樣,針刺的道理就算完備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