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焦慮,改變方法,走出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的怪圈 1.過高的期盼。 2.對孩子的不瞭解。 1.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 2.巧妙地鼓勵孩子的行爲。

在中國式的父母間,總會有這麼一個怪圈,就是總覺得“乖孩子”永遠是別人家的,別人家的孩子總會比自己家的更勝一籌,特別是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能夠安靜地坐着喫飯、看書,能夠很有耐心地搭積木……很多父母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責怪自己的孩子不那麼爭氣。

然而,很多父母可能忽略了一點,每個孩子的成長髮育水平是不一樣的,那些在你看起來的巨大差距,也許只是短暫的,父母沒有必要因爲這樣的問題感到沮喪、難過,更不要把內心的不順意轉嫁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打罵。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是實戰派育兒專家伊麗莎白·克拉裏40年育兒經驗總結,本書針對0-6歲孩子的父母,告訴父母如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告訴所有的父母,要想和孩子快樂相處,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改變父母的陳舊觀念,從孩子的立場出發,通過改變自己,讓孩子更出色地表現自己。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健康的成長,總是對孩子打罵,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對自己的表現產生質疑。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遇到孩子不隨自己要求的行爲、表現時,父母的做法真的只有打罵嗎?

要想改變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的怪圈,首先你需要了解到自己之所以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的關鍵,那就是焦慮的心理。總體來說,大多數父母的焦慮來源於以下兩個方面:

1.過高的期盼。

我之前看過一本《米米坐馬桶》的繪本故事,繪本講述的是:一個叫米米的孩子,她的媽媽一直讓她在馬桶上尿尿,可是米米一坐上馬桶就尿不出來,當米米的媽媽不再強求米米坐馬桶的時候,突然有一天,米米可以很自然地在馬桶上尿尿,並覺得一身輕鬆。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作者伊麗莎白·克拉裏指出:孩子發育和學習的速度並不相同,你不能對孩子有過高的期盼,而應該明白自己對孩子發育的期望,切記不能操之過急。我有一個朋友,她着急着跟孩子講解如何識別時鐘,可是孩子一直學不會,每次讓孩子學時鐘,她都會很惱火,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可是當她有一段時間,不再去逼迫孩子學習,突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孩子會主動詢問現在是幾點了,時鐘上表示的是幾點鐘。有的時候,孩子怎麼都沒法學會,是因爲時間還沒有到,如果你一味地只知道責罵孩子,孩子原本的發育節奏就會被你打亂,甚至還會把你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停下來,慢下來”,孩子的成長並不只是在不停地達到父母的高期望,而更應該是享受成長的過程。

2.對孩子的不瞭解。

這裏所說的對孩子的不瞭解,包括對孩子的心理、成長規律等等。很多父母時常會抱怨,明明教過孩子很多次了,爲什麼孩子還總是記不住。

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麗莎白·克拉裏提出了“重新學習行爲習慣”這個概念,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許當孩子再犯同樣的問題就不那麼容易急躁了。或許你可能不太相信,但事實上,“孩子有時候會忘記以前成功完成的動作”。也就是說,你之前讓孩子做得一些事情,或者學的一些技能,可能在某一個時候,孩子完全不記得,就好像有些人會發現孩子3歲之前可能能背很多首唐詩,然而,到了6歲以後,他不記得自己背過唐詩。如果碰到這樣的情況,你不要暴跳如雷,而應該幫助孩子反覆記憶,重新回憶起自己學習過的行爲,千萬不要因爲孩子忘記了,而去懲罰孩子。

此外,一個孩子從學習一個新技能到完全掌握需要一定的時間,《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裏講到:“孩子總是先學會把東西倒出來,再學會把東西裝回去。”因此,學習不是成人意義上的學習,在成人眼裏的“玩”、“搗亂”也是孩子認識世界,學習本事的途徑。

焦慮,不可能完全沒有,但是當你慢慢放下那些不符合自己孩子實際的期盼,或許你會發現,你沒有那麼焦慮,更不會有那麼多的火氣。

當然,如果你想更好地告別焦慮,走出發火的怪圈,積極地面對孩子的行爲和表現,你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

1.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

有不少孩子都喜歡亂扔東西,父母會擔心孩子的這一行爲會弄傷了別人,或者砸壞東西。如果孩子還小,3-5歲左右,扔東西是一件尋常不過的事情,並不代表孩子不懂事,也不代表孩子調皮,只是孩子玩了或者是探索的一種方式。

當孩子有這樣的行爲時,你可以嘗試着改變扔東西的材質,比如孩子在家裏扔堅硬的東西,會造成家中地板的損耗,還會給樓下鄰居帶來噪音,那你可以建議孩子扔一些軟綿綿的東西。當然,有些孩子覺得扔硬物有意思,那你可以建議孩子在室外去扔東西,既滿足了扔東西的興趣,也不至於影響到別人。

很多時候,父母的火氣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給孩子更多的選擇,孩子願意改變遊戲的方式,更避免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2.巧妙地鼓勵孩子的行爲。

孩子是需要被鼓勵的,孩子也希望父母認可自己的行爲,認同自己,因此,如果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爲,或者是你想要看到孩子更好地表現,你可以選擇積極地鼓勵孩子。

很多父母對孩子鼓勵、表揚的態度很糾結,怕過多的表揚會讓孩子自我膨脹。然而,更多的育兒專家指出,要多多標養孩子,但要注意表揚的方式,很多人習慣說:“你真棒,你真聰明!”卻忽略了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進步的行爲,因此,表揚具體化,纔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知道父母看中的是孩子行爲的本身。

比如說,孩子做題目完成度可以,但是就容易分心,那這個時候,你可轉換一下態度,不是一味地批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如果孩子注意力集中了5分鐘,可以表揚他現在已經可以集中注意力5分鐘了,循序漸進,孩子在鼓勵下,也會越來越認定注意力集中是一件值得自己努力的事情。

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誰都不是天生就會成爲好的爸爸、好的媽媽,因此,哪怕你曾經容易衝動,容易冒火,容易對孩子打罵,但希望你今後,能從自身出發,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多設身處地地爲孩子着想,走出焦慮的怪圈,你或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成爲了自己和別人眼中的“乖孩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