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單思維到多元思維模型

       大家好,我是Czyao,今天我們來聊聊思維這個東西。

       到底什麼是思維呢,相信很多朋友對“思維”只有一個模糊的定義,突然間被問到,還真不好描述。

各位不妨來聽聽我的看法。思維,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個人抽象總結爲:思維是對世界客觀運轉規律的總結。

總結越多“世界最基礎客觀運轉規律”,思維就越廣;

瞭解越多“世界客觀運轉規律之間的聯繫”,思維就越深。


       從簡單思維到多元思維模型的過程,即是在瞭解衆多世界客觀運轉規律的基礎上,搭建規律與規律之間聯繫的過程。

本文主要提供兩個引子,其一:應該如何學習思維模型;其二:在瞭解思維模型後,如何進行刻意練習將其轉化成自己的內容,從而形成適用個人的多元思維模型。


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

“多元思維模型”這一名詞最早可追溯到查理芒格推崇的

“latticework of about 100 mental models”

中文意思爲“心智模型的柵格”。

這裏的“心智模型”即爲我們今天所說的“思維模型”。

意思是光有幾個思維模型不足以應對這個險惡的世界和瞬間萬變的現實。

所以最好有上百個思維模型放在柵格里隨時取用,融會貫通,這就是多元思維模型。


多元思維模型和我們生活的關係

在我看來,所謂的模型有兩個主要作用。


其一:提高做決策的質量和正確率

生活是一個又一個決定的延續。


        今天早、中、晚餐什麼?

        今天工作怎麼做?

        今天去哪裏玩?


生活中,我們要爲每一件事情做決定。可是我們很少仔細的思考,我們究竟是怎麼做決策,這個過程是什麼樣的。


比如你正在等公交,突然有個人,無緣無故,“哐當”給了你一腳。

怎麼辦?!

肯定不用猶豫呀,直接幹回去!


我們可能認爲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可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研究,我們在受到“外部刺激”和作出“行爲反應”之間,並不是簡單的直接反應,而是一種ABC行爲體系。

A:Aactivity events刺激因素

B:Belief信念/個人信條

C:Consequence行動結果


       對於同一個刺激事件A,由於每個人的信念的B不同,導致我們會做出不同的行爲決策C。我們來簡單列舉一下被陌生人踢了一腳後的行爲反應:


       結果·1:有的人委屈記恨但不還手,他可能相信“好漢不喫眼前虧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結果2:有的人直接幹回去了,他可能信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結果3:有的人會笑起來,他可能認爲“還好,飛來橫禍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傷”。

       ……


       所以面對同樣的事情,大家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差距在於B,我們背後決策的信條。

       我們每個人的思維習慣,都來自於我們過去的生活閱歷。

       生活閱歷則是我們認知和積累世界運轉規律的輸入口,無論直接閱歷還是間接閱歷,都直接影響我們之後遇到事情做出的判斷。我們一旦形成了一個信念以後,就很難改變。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是慣性的力量。

       我很喜歡的一個定義,叫什麼是“笨”。

       笨就是你遇到類似的情況,每次採取相同的行爲,卻還期待產生不同的結果。

       所以當面到同一個情況,你有不同的認知方式了,你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決策了,結果可能也就有所不同了。

       所以,我們在認知中學習,在積累中成長。進步的一個過程,就是用更好的做決策的依據來替換舊認知。這個替換就是認知升級。


       簡而言之,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用的套路質量不一樣,做出的決策自然也就不一樣。


其二:提高個人創新能力

       創新,基於已有的思維認知和因素,進行有規律的排列、組合,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

       那麼怎麼樣通過學習思維模型來提升創新力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其實思維模型也是分層的。

思維模型的劃分

       這裏,我們簡單分爲三層。

       第一層: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模型。比如:

              冰山理論模型,SWOP分析模型,洋蔥模型,AARRR模型等。


       第二層:某一個學科的原理或者規律。比如:

              精益創業模型,邊際效應模型,價值投資理念模型,4P、4C、4R、4T模型等。


       第三層:跨學科的原理和規律。比如:

              遞弱代償原理,機械論原理,物競天擇原理,熵增定律原理等。


       如圖,思維模型劃分,越往上其工具性越強,越能和我們的生活產生直接聯繫,解決具體的場景問題;越往下越抽象,距離具體問題越遠,解釋事情的屬性更強,其提供的是我們看問題視角的一種方式。

       工具屬性強的思維方式,我們固然喜歡,因爲其能最快幫我們解決實際問題,但創新往往來自於解釋屬性更強的跨學科原理和規律。這些規律來自於最基礎的世界運轉通用規律。


       那麼我們爲什麼需要學習這些有可以帶來創新性的底層規律呢?

       以我國發展爲例。改革開放至2010年期間,我國一直作爲世界先進國家追隨者的角色,先進生產力、先進生產技術掌握在其他世界強國手中,近幾年,隨着中國的不斷努力,逐漸崛起,國際地位儼然從追隨者變爲世界發展引領者的角色。

       過去我們可以按照其他強國經驗發展,享受增長紅利;如今,我們站在許多領域的最前沿,沒了帶路人,我們則需要自己創新探索。

       那麼創新來自於哪裏?“創新理論鼻祖”熊彼得曾說,創新是生產要素的重組生產要素重組的關鍵在於我們要重構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我們只有掌握了更多理解世界的方式,更多解釋事件的方式,才能夠打破我們過去經驗世界裏各種要素關係。,用新的視角來看,到各要素之間的關係重組,進而產生創新。


       本文我們講述了,爲什麼要從“從簡單思維到多元思維模型”,包括“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和“多元思維模型和我們生活的關係”兩部分,那麼下一篇文章我們來談談,我們應該如何掌握這些思維模型。


【筆者正在成長,歡迎關注個人號:Czyao,我們一起努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