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這是一個 “非主流” 成爲 “主流” 的時代? 什麼是主流與非主流?

什麼是主流與非主流?

各位90後00後的朋友,當你點開朋友圈或是QQ空間時,是否常常看到這樣的內容?

朋友A:(一個關於愛情看起來又很傷感的句子)

朋友B:(左手持煙右手託酒杯的照片)配文:呵呵,生活。

朋友C:(一張看起來很頹廢的自拍)配文:也就如此了吧。

朋友D:(呈現一種朋克氣質的街頭深夜擺拍)配文:搞起。

朋友E:(一句關於生活的毒雞湯)

朋友F:(一首小衆傷感歌曲的分享)

。。。。。。

這種氛圍,充滿了後現代的憂傷和沮喪。


倘若在十年前,你可能付之一笑,然後在評論區打出 “fzl” 三個字母。而如今,你斷然不會再把這類內容當作“非主流”。你會發現,曾經的“非主流”不再顯得格格不入,反而慢慢變成了朋友圈的常態,成爲了“主流”。現在,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開始在網絡上,在生活中表達自己的頹廢和沮喪。

直到一張來自1993年的照片突然在網絡上爆火,這種現象有了一個名稱,叫做“喪文化”。

我們不妨分析這些朋友圈內容的共性,不難發現這些內容具有這麼幾個特點:

1.以博取關注爲目的去發佈動態(發出來的東西就是拿來給人看的,如果不是博取關注,又何必去發呢?)。 2.情感基調多爲沮喪、頹廢、迷惘等等。 3.流露出對自我的否定,和對世界失去信心。 4.故作一種黑色幽默式的自嘲,以揶揄的姿態,心照不宣的和其他人一起“喪”。

由此可見,我們並不是因爲“喪”而“喪”,而是通過發佈這樣“喪”的內容來博取他人的關注,找尋自我的價值。所以,我不同意把“喪”看作一種文化,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爲當代青年普遍得的一種“精神空虛症”。所以當代青年精神的空虛,纔是“喪文化”盛行的根本原因。而朋友圈越來越喪的這些內容,也只是精神空虛症的一種表現,歸根結底也只是爲了尋求慰藉,填滿空虛。

我這裏所說的“空虛”,主要強調的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匱乏,沒有寄託。

看似精神的空虛對實際工作學習生活並無太大的影響,但可怕之處在於,長期的精神空虛容易造成一個人三觀的扭曲。

舉個例子:曾經學生時代朦朧的愛情被視爲最美好的情愫,無數的音樂影視作品都以此爲題材進行創作,當兩顆年少的靈魂交織在一起時,就像一張朦朧的畫卷,像一首絕美的詩篇。而現在,初、高中生搞對象的越來越多,卻沒有周杰倫歌詞中“而我早已分不清,你是友情還是錯過的愛情”那樣溫情,轉而成爲了一種“爲了找對象而找對象”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異形式。兩個人未曾有過心的溝通與交流,卻樂此不疲地扮演着情侶的角色——QQ上的早晚安、送奶茶和情人節的鮮花、說着曖昧的話......爲了找對象而找對象,一切的一切都流於形式,這種膚淺的陪伴,竟然成爲了許多學生的追求。我想並不是學生們變得膚淺了,而是價值觀念悄然發生轉變。他們渴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尋求慰藉,排遣空虛感。

本文中提到的“主流”,我把它引申爲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反之“非主流”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

所以對於當代青年而言,這,是一個“非主流” 成爲 “主流” 的時代!

當代青年,是精神空虛的一代人。


爲什麼“非主流”成爲了“主流”?

這個問題可以改成——爲什麼當代青年人的精神空虛?

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下面我詳細談談我的看法。

原因一、迷失的自我

有人說,當代青年是沒有信仰的一代人。事實的確如此。

那麼什麼是信仰呢?

我認爲,“信仰”就是做人的根基。所謂做人的根基,則是我們活着的意義。現代人雖然有意識的去尋找自己活着的意義,但卻難以得到答案。

其實,在過去,人的生命往往與某些更“高大”的精神相連,這種連結是人們精神的寄託,人們爲之奮鬥以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高大的精神支柱,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愛國。正如我們的上一代,他們也曾經從“爲建設祖國做貢獻”中找到生命意義的依託。

可是現如今,一切“高大“的精神聽起來都那麼陌生,甚至在我們的生活裏慢慢消失。此時,我們只能通過自身的意志來找尋活着的意義。

但我們自身的意志,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存在的。我們看似享有爲自身做選擇的自由,實質上,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價值體系。這套價值體系限定着什麼纔是有價值的事物。而在我們身處的體系下,金錢與權力的價值地位,無疑是最高的。沒有人能夠生存在體系之外,所以我們必須遵循它的規則。而在這種情況下,所謂自由的選擇其實並不存在。因而,通過自我的選擇才能彰顯的“我”的意志,以及對“我”存在的認同感,也就無從建立。

沒有了做人的根基,就缺乏精神上的依託,青年人也變得更加空虛。

實際上,我們身處的價值體系中,已經給出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具體方案。比如,好好學習,考一個好的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再比如,努力工作,力求上進,賺更多的錢。然而我們在服從這些安排之外,仍渴望一種自我意志的表達。這是我們作爲人本質的人性部分。

有着“成爲自我”的慾望,卻在很多時候不得不放棄自我,但又不甘心完全的拋棄自我。這種矛盾逐漸演化爲一種惡性循環:

因爲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導致空虛——空虛導致逃避現實——逃避現實導致人的惰性被放大——惰性被放大又導致不願積極的腳踏實地的做一些實事——不做實事導致不能改善生活不能進步——不能進步導致實現個人價值的需求永遠得不到滿足——慾求不滿再次導致空虛......

一些年輕人最終在這樣的惡性循環裏迷失了自我。

所以說,找不到符合現實的、明確的做人的根基;對活着的意義的迷茫是當代青年精神空虛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家庭觀念淡薄

人們常說,現在的人吶,總是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給陌生人,卻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有人說這是親人的包容讓我們太過於放肆,這話雖在理卻也不完全。

我認爲,這是家庭觀念淡薄所造成的,尤其是青年人。

古語有云:寸草春暉、舐犢情深、血濃於水......聽起來就好像我們是這個世界上最注重親情的國家了。事實是這樣嗎?我認爲不然。

從社會設置來說,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設置之一,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制度和羣體形式。

三毛寫過這樣一句話:“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蘇東坡也有句詞寫得好:“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遊子,是生命的旅客。“家鄉”,在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筆下,都是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觸動的那一縷情絲。“家庭“,應當是我們的心之所屬心之所託,它是人間最溫暖的港灣,應當是我們刻在骨子裏最重要的一部分。可是如今家庭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尤其是青年人,確確實實輕了不少。

當代青年家庭觀念日漸淡薄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父母輩缺乏對兒女家庭觀念的培養

說是培養,其實更多的應該是一種傳承。剛纔也提到了,家庭觀念自古以來都爲中國人所重視,所以家庭觀念的傳承,同樣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這來自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自於日常中的言傳身教。人與人之間,不論哪種關係,都需要經營。兄弟之間不經營——淡了;戀人之間不經營——分了;夫妻之間不經營——離了;沈騰和他兒子之間不經營——忘了兒子是幾班了。

可悲的是,恰恰我們輸就輸在忽略家庭關係的經營了。隨着社會的進步,“大集體”時代的結束,父母輩打拼了一輩子都是爲了兒女的未來能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同樣兒女們長大後自然也會爲了自己兒女的未來繼續奮鬥。我們太過於注重未來,而忽略了當下。沒有了眼下的經營,家庭觀念自然“失傳了”

2.當代獨生子女較多

兄弟姐妹這個詞,如今都快沒人用了。我自己也是獨生子女,如果讓我去想象,我有親兄弟姐妹的情形,我會無所適從,無法想象。誠然,獨生子女可以享受最大化的資源以及最大化的關懷,但這個過程是否是家庭觀念淡化的一個過程?

3.無所適從的父母

改革開放以來短短几十年,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經濟文化思想高速發展。新事物所帶來的衝擊超出了父母輩和父母的父母輩的接受能力,這種衝擊隨之轉化爲對於跟不上時代發展而被淘汰的惶恐,進而潛移默化到子女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情感傾向紛至沓來,生怕子女不能佔據更多的社會資源而被時代淘汰。加之現在全是獨生子女,年輕人揹負的是父母寄予的厚望,甚至是家族振興帶來的壓力。這種傾向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是一旦被無所適從的父母輩放大,就容易產生矛盾。加之西方教育理念的衝擊,父母輩是真的手足無措,你問他們到底該怎麼教育,他們呢也不知道,因爲根本沒人教過他們如何教育子女。這樣讓家庭關係變得更加緊張,對立也更容易產生。所以這也是家庭觀念淡薄的重要原因。



試問現在的90後00後們,你們知道想家是什麼感覺嗎?

如今家庭作爲人生中最重要的這一部分,隨着當代年輕人家庭觀念的淡薄,反而變成了他們心中所缺少的那一部分。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家庭成員”自然也是我們最基本的屬性,扮演好一個家庭成員的角色,本身也是個人價值的實現。所以家庭其實也是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依託,提供給我們關懷和溫暖。但是隨着這一部分的缺失,年輕人同樣失去了這種家庭帶來的存在感和認同感。

因此,家庭觀念淡薄也是當代青年精神空虛的原因之一。


原因三、信息大爆炸

當今時代信息量不斷增加,已經以幾何級別的增長。信息量增長的速度遠比人類理解的速度要快,並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湧入人類的生活。

看到這裏你可能產生疑問,信息爆炸和當代青年的精神空虛有什麼聯繫呢?曾經我和一個朋友談及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做了一個非常形象貼切的比喻。

十幾二十歲的青年人,就好像是一臺配置不高的計算機。你拿它來接收和存儲一些信息,沒什麼問題。但是你要是拿它來處理信息,那可就夠嗆了。你家兩千塊錢的電腦拿來打打英雄聯盟可還行,你非要拿它玩大型遊戲,那不就直接死機了嘛。配置不高,其實描述的是年輕人對於信息的甄別能力的薄弱。而這種能力,往往取決於經驗。恰好當代青年缺乏的就是實踐與經驗,所以面對信息大爆炸,往往都“死機了”。

人類一直對信息苦苦追求,隨着現代通信和傳播技術的發展,大量的信息撲面而來,我們卻變得無所適從。因爲,即使每天24小時看這些信息,也閱讀不完。更何況,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無用,甚至不真實的信息。“死機”也表示當代青年面對信息氾濫甄別能力薄弱造成的迷惘和踟躕。

信息爆炸帶來的直接問題是難以獲取有用的信息,這造成了一種相對的信息匱乏。

而這種相對的匱乏,卻間接變成了當代青年心智成長的絆腳石——沒有正確積極的信息作爲引導,加之垃圾信息的干擾,年輕人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的匱乏。

而信息爆炸,同樣是當代青年精神空虛的原因之一


作爲青年人如何應對“時代病”帶來的挑戰?

這是一個“非主流”成爲“主流”的時代。

當代青年精神上的空虛是這個時代的疾病。

而造成這個現狀的原因是自我迷失、家庭觀念淡薄、信息爆炸。

首先,我不認爲一個人想找到存在的意義真的那麼難。

相反我認爲很簡單。

在我的心目中,有一部關於人生的電視劇是中國影視史上最成功的寫人生的電視劇。這部劇的名字叫《士兵突擊》。劇中的一句話,我至今難以忘懷——他每做一件小事兒的時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傢伙!他抱着的是已經讓我仰望的參天大樹了。 

我們不能一味的沉淪於空虛和虛無中無法自拔。這樣將會阻礙我們積極的追求我們本能實現的東西。人不僅僅要活着,還要決定自己選擇什麼樣的道路。所以請不要逃避,勇敢的站出來面對抉擇並做出你的選擇。一旦做出決定,就要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去把它做成一件實事,在這個過程中,你也許會失敗,但你至少爲你做的決定付出了代價,這是你自我意志的達成,這纔是你存在的意義。

慢慢你會發現,其實人的自我意志並非一成不變的。當你懷抱一顆參天大樹時回首過往時,曾經的一切不過都是過眼雲煙——你曾經所堅信的東西,此時看來也只是過去那個你狹隘的想法罷了。你並不是改變了自己,而是在這個過程中重塑了自己。

也許所謂“成長”,就是摧毀那些你曾堅信不疑的東西吧。

沒事記得多陪陪父母,跟他們聊聊天,說說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落葉終有歸根之時,歸雁尚有還巢之日。人吶,終究還是要回歸於家庭。世界對你來說可能是殘酷的,但家一定是溫暖的。試着用心去體會家的美好和幸福。

這樣不知不覺中,家庭的觀念在你的心中滋長。對它保持敬畏,讓它變得更加有儀式感。家庭的關懷會帶給你心靈的慰藉,填補你的空虛。

多讀書,多看報,好好學習文化知識,開拓自己的眼界。這樣,面對氾濫的信息,你才能保持清醒和理智。

做一個睿智的人。


得了“精神空虛症”不可怕,怕的是對現實的麻木並走向放棄。

與其批判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不如腳踏實地的做點實事,謀求改變與發展。

因爲我們這些“非主流”青年們,正是“更好的時代”的希望所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